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迁都不能仅算经济账,若无永乐大举北迁之举,弱宋必然重生
2022-04-03 16:21:00 来源: 腾讯网

都城建立是一件关乎国本的事儿,朱元璋最理想的都城是凤阳。可惜在满朝文武或明或暗“使坏”下,通过“镇物案”(洪武八年,1375年,详见“相关文章1”)寿终正寝了。

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几千名工匠泄愤,之后的“屠戮功臣”是否与此有关,也就是失去了对旧友们的信任,不得而知。应天作为首都算是基本确定了。

朱元璋和朱棣为了迁都,都付出很高的代价

在朱元璋定都方案中,北京曾被元朝老臣们提及,但明太祖说“北京非中土”,也就不提了。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1355—1392年)又奉命巡查西安建的可能,因其后染病去世,朱元璋丧子之痛下,将主要精力放在“休养生息”和“教育太孙”上,都城也就正式建在了南京。

朱棣在靖难之后,出于北部边关、自身安全等考虑,一直想把都城建在北平,最终在永乐八年(1410年)才正式开启了“两京制度”。

朱元璋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把都城建到南京,期间涉及相当多的利益问题。朱棣迁都所牵扯的问题比朱元璋定都要多得多。

一者,牵扯到朱棣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但这在永乐大帝面前根本不算问题,造反我都敢、推翻皇帝我都敢,更何况合法性问题。老子手中刀,别的我不来。不服砍砍砍,看你来不来。

二者,北平因为元末战乱、朱元璋时期作为战争前线的军事大本营,民用设施、经济水平,再加上南北水土不服、粮食供给困难等原因,无论是支持还是暗中反对朱棣的人对此都比较有意见。

三者,朱棣之子朱高炽对于迁都一事也不同意,这才是最让朱棣感到愤怒的事情。

鉴于朝臣们的真真假假的反对、确实存在的困难因素、天灾降临的警训等,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皇帝对此问题都有所变化。

朱棣的态度就是一句话:迁都已定,给你们面子儿,叫“行在”!

朱高炽的态度就是一句话:各位慢慢来吧,都城迁回南京是肯定的。

朱瞻基的态度就是一句话:听我爷爷的,就这么办吧。

从经济上看,定都北京的短期经济利益肯定不如南京

经济效益分长期和短期,很显然,经过元末农民大起义、元廷内部的争权战争(皇帝与太子之间)、明朝建立后北平作为军事大本营其地位下降不少。

所以,不仅是经济发展薄弱,包括生态环境在内都比较差。比如柴薪问题都难以解决,皇宫、百姓等每到秋季都四处寻找柴火砍柴。

正如朝臣们反对朱元璋建都凤阳,是因为南京拥有自身已经积累的众多利益外,中都地区作为朱元璋的老家,其经济发展相对较低级各种生活都不便。那么,相对凤阳,当时的北京及其周边城市更差。

凤阳周边有江南,北京周边的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更差。这种发展环境对于当初的官员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特别是低级官员。

比如翰林院的俸禄本来就低,禄米要去南京领,人不可能背着米回北京呀。因此,官员们一般会把领票卖给北京的商人去运回北京。

南京的禄米会通过商人折钱供给。这时,就有两种情况,一种禄米通过船商集中运回;一种不要禄米就要钱,在南京把禄米换成钱。这里面却有多重盘剥。

因为明宝钞贬值速度太快,私底下的人们都不喜欢用大明纸币,而是喜欢用银子或铜钱。这就需要比价问题了。例如官方定的价格是一石米折一贯纸币。到了永乐初,一石米就折十贯纸币了。到了仁宗时期就是二十五贯了。由此,朱元璋时期25石米需要25贯,到了仁宗时期,1石米就需要25贯。

在运输过程中,还要受到南京的米商、官船或商船的盘剥,官船货物运输比较多低级官员根本没资格,米商、商船又多是和宫中的大太监、藩王、朝中权臣高官有关系的人。因此,官员们在他们眼里也不是什么厉害角色。

每天也得想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恐怕也就是那些唱戏说书的人容易,一张嘴就是万两白银、千两黄金。

但问题是,如果你算这些短期的经济效益,朱棣迁都肯定不合适,但如果更多的问题你如果考虑的话,迁都非常正确。

从辽到金再到元,从幽州到中都再到大都,北方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形成,对北方的带动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如果说洛阳、西安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历史悠久,但因为长期战乱和战略重心的改变,洛阳、西安逐渐失去了中心地位。

从北宋到南宋,中原政权的主要应对对象都把北京作为中心打造。从幽州到中都再到大都,北京成为少数民族政权治理中原地区的中心,其经济和城市建造都远远高于周边地区。

然而,正是因为这一点,让南方百姓对北方百姓有了一种较强的地域歧视,作为从周朝就是中原政权的门户北京,竟然有一种“非中土”的情结。朱元璋都是如此,更何况其他百姓。

因此,迁都北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强南北方的团结、以朝廷中心带领整个中原政权应对仍然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从而在中华民族内部的竞争中获得自保乃至实现像大元那样的“统一”。

如果不迁都北京,因为北宋以后的统治阶层的治理心态,北方将再次失守!

那时的大明就不是再大了而是宋朝甚至南宋再生。更可悲的是,明宣宗之后明朝的皇帝们确实重新拾起了北宋治国的那一套。

许多都在学宋朝,例如“大树御敌”的军事防御思想!长城都挡不住敌人,大树能行?这才是关键的问题所在,明朝的皇帝自宣宗后其治国理念和宋朝很类似,要不是朱棣把危险放在了大明皇帝们眼前,北宋早就再现了。明英宗不就差点儿成为宋徽宗嘛,我们下文继续谈谈这个问题。

岭北大败激化中都案爆发,进而引发空印案和屠戮功臣

从弘治到嘉靖种树几百万,以树抵御蒙古骑兵很奇葩

左宗棠精神的六条原则:基础和长远利益不能被轻视

责任编辑:zN_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