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贡生奇遇(下)
2022-04-03 08:36:47 来源: 腾讯网

总督点头道:“这一千两银子完全应该用。其余二千两做什么呢?”贡生答道:“卑职继承老师的衣钵,也借宗族中的祠堂设塾授徒。如今祠堂早已破败不堪,族人中没什么富户,都是些升斗小民,如今我即将成为县令了,要修葺祠堂、祭祀祖先,非要一千两银子不可。”总督连连点头道:“这一千两银子用得尤其恰当。余下的一千两呢?”贡生答道:“卑职一辈子处于贫贱之中,如今侥幸地以进士出任县令,要想舒一口气安度晚年,养赡之费,非一千两银子不可。”总督点头说:“三千两银子的用场,全都合情合理,我替老兄想想办法看。”

送走贡生后,掌管一省行政事务的布政使过来了。总督与他谈起贡生的事,布政使说:“好呀,正好某县县令开缺,有位置了。”总督问:“该县年收入有多少?”布政使伸出一个指头说:“一方。”这是官场隐语,“方”即“万”,白银万两,应该是个满不错的肥缺了,总督说:“那就让贡生去填补这个空缺吧。”

刚刚过了半年,那位贡生县令又到省城来“告假”,见了总督就磕头拜谢说:“沐浴着大人的恩德,卑职的愿望已经得到满足了。”说完,从怀中取出一张二千两的银票,恭恭敬敬地说双手捧上,说:“卑职只需要三千两银子,如今竟然得了五千两。这二千两没什么用处了,还给大人吧。”总督大为惊骇地说:“这是你的职务所得,怎能放在这儿?”贡生却道:“卑职向来没有虚妄之言,决不需要这二千两银子。”正在推让、争辩之间,布政使进来了,问明事情的原委之后说:“如今朝廷因某项工程而需要各地官员捐献财物,这二千两银子就作为该县令的捐献,给他留个议叙的机会吧。”所谓“议叙”,是清廷对考绩优异的官员,交吏部核议,奏请给予加级、记录等奖励。总督连声称善,贡生也没什么可说了。其实,他的所谓“告假”,就是辞职。于是,便带着三千两银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乡去了。

上面这个故事载之于近人徐一士(1890~1971)的《近代笔记过眼录·闲谈笔记》。有人推算,古代一两银子约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若照此说法,该贡生半年所得,就有500万元了!显然,这些银子并非摆在桌面上的“俸禄”,而是所谓的“例规”——即潜规则,人人心知肚明却上不得台盘的潜规则。地区贫富不同,潜规则所得也就大有不同。而所谓“朝廷的某项工程”,很可能就是慈禧太后要修建的那座颐和园。区区一个县令,一年的潜规则所得就有白银万两,这是升斗小民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的。晚清官场之腐败,由此可窥一斑。

责任编辑:zN_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