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三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2022-04-02 10:48:08 来源: 腾讯网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逐鹿中原。一时间,战场上将星璀璨,帷幄中谋士如云,各路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那兵戈铁马的场景,让我们现代人看了热血澎湃,恨自己没出生在那个时代,能一展宏图伟业。

我们大多数人了解三国多半来自《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或者经由这部小说改编的戏曲和影视。特别是后来随着《三国演义》、《军师联盟》这些影视剧后又造出了一批拥趸,对三国无限向往。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现实还是现实。实际的三国时期并不像小说和影视剧里所呈现的那样,只是美女英雄,金戈铁马,气壮山河。而更多的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家破人亡。这其中的细节在这里就不详细复述了。今天我们聊的重点是三国灭亡的原因。

首先说明,三国灭亡的原因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是从我的理解角度去分析。一家之言,总有不对的地方,如果您觉着有道理,欢迎点赞收藏和关注,如果您觉着不对,就当茶余饭后闲聊的废话。毕竟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每个人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获取渠道也是很多的。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公元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公元263年-280年蜀、魏、吴三国先后灭亡,三家归晋,三国时代结束。

曹魏——世族门阀的翻盘

两汉人才选拔是“察举制”,这种制度为世族门阀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但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这种制度也被暂时性的打破。因当时形势之下,对人才的要求转而注重实效和能力,这就给了寒门庶族以机会。而本就出生“寒族”“的曹操,刘备,孙权在选人用人上就更能跳出原有的观念。特别是曹操的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奠定了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基础。

或许有人会不理解,按曹操家族的官职和财富怎么会是“庶族”?那是因为,在世族眼里,曹家的出身和品格是有问题的——曹家发达不是通过正规的途径起来的。曹操虽然姓曹,但其实是夏侯家的后人。而其父亲曹嵩,是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太监曹腾的养子。这种家世是当时世族所鄙视的。所以世族豪门代表袁绍讨伐曹操时,在由陈琳所写的檄文中就从家世入手,否定了曹操的人品。骂他是“赘阉遗丑,本无懿德”。这也是道出了当时世族阶层对曹魏政权的心里话。像曹操手下第一重臣荀彧,出身颍川荀氏一族,荀子之后,世家大族。而他辅佐曹操的原因是“匡扶汉室”,而不是为了曹操个人。当发觉曹操有篡汉之心后就疏离了曹操。其他如钟繇、陈群等重臣都为世族出身,而最终灭亡曹魏的司马家族,正是河内的豪族,世代“伏膺儒教”,家族中众多子弟在曹魏政府担任高位。

曹操的唯才是举确实给了寒族打开了晋身之路,同时他利用曹腾所留下“伪世族”的资源,凭着自己的才能给曹魏政权带来了军事上的胜利和优势。但这些寒门之士,如郭嘉、张辽等人只是幕僚或者亲贵战将的性质存在。不能加入到核心政权的运转中。当曹操在世之时,还能以个人能力压制曹魏政权里的世族。但当曹操去世后,形式就不一样了。随着曹丕施行“九品中正制”,寒族的晋身之路再一次被关上。曹魏政权逐步落入世族之手。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就是曹魏政权和世族妥协的结果。这项制度,虽有所不同于两汉“察举制”,但从结果看是强化了世族的实力。而从这以后,曹魏政权的运转就越来越依赖于世族。直到司马家取代曹家,这代表的是世族门阀的一次彻底翻盘,恢复了他们在东汉末年的统治地位。

东吴——成也豪族,败也豪族

同时期的东吴政权,是三国中最没野心或者说最没抱负的一方。这是由于其政权组织性质决定的。东吴政权的建立之初,是一种地方豪族在乱世中的自保方式。

其创始人孙坚,虽小吏出身,因其能力出众,勇武任事,后又参与镇压黄巾军,作战凶悍而在淮泗享有很高威望。后来被地方豪族看上,公推为“龙头老大”。就如陈寅恪所说:“孙氏之建国乃由江淮地域之强宗大族因汉末之扰乱,拥戴江东地域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之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而组织之政权,故其政治社会之势力全操于地方豪族之手。”所以说,东吴本身就是地方豪族公推建立的政权。而东吴的将领世袭领兵制度也是有别于曹魏和蜀汉的。根据这一制度,其统治范围内的将帅豪强,可以拥有领兵的权利,并且子孙代代相传,并且可以吸收所领地区的税赋,这样不仅确保江东大族特别是吴中四姓,“陆、朱、顾、张”的仕宦特权,同时也兼顾到孙氏起家的淮泗集团和因战乱而流寓大族的利益。我们熟悉的江东将领周瑜、鲁肃、吕蒙、朱桓、周泰、甘宁,都有他们在地方上的私兵。

但孙权晚年的太子之争极大的重创了世家豪族,矛盾加深,致使东吴整体实力被削弱,而孙权之后,朝中权臣弄权,后末帝孙皓骄奢淫逸,专于杀戮,昏庸暴虐更进一步重创了东吴世家豪族这个根本。

蜀汉——没有根基和生命力的外来政权

蜀汉政权的组成,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北方(今河北、河南等地),包括刘备原籍及其早期活动范围。二是来自南阳和荆州,这部分数量最多,主要是刘备驻扎新野时吸收的当地士人,荆州刘表部从,他们也是刘备入川的基本力量。三是由关中投奔蜀汉的人员。

蜀国和魏国不同,蜀地在刘备入川之前,就没了世族豪强。刘焉、刘璋父子治蜀期间,就已对本地士族大肆杀戮。《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载:“(刘焉)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经过二刘的“大清洗”,蜀境内的豪强大族早已被屠杀殆尽。这也为刘备政权进入能迅速取得政权创造了条件。

刘备政权占领蜀地,原本只是作为一个暂时性的策略。对后续的人才招揽培养没有投入过多精力,再加经过刘焉,刘璋父子的镇压后蜀地士族人才力量本就微弱。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因之前二刘大肆杀戮,及蜀汉政权的初期漠视对本地人才招揽培养,以及之后的数次对外征伐,而极力压榨蜀地财富,致使蜀中士族与刘备这个政权有着很深的隔阂。

而南中孟获叛乱时,地方上就有土著豪强积极响应。这也让蜀汉统治者对本地士族充满了不信任。即使被征辟进了蜀汉政权为官,双方也是同床异梦。这从根本上动摇了蜀汉的统治根基,也造成了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局面,失去了生命力。

随着蜀汉灵魂人物诸葛亮的去世,蜀汉政权早已分崩离析,蜀汉其实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个时候只需要有外力的加入,覆亡也就是顷刻间的事情。后来的邓艾灭蜀,兵不血刃收降成都,也证明了这一点。

主弱臣强,权臣当道

三国后期出现了东汉末年一样的场景,就是主弱臣强,权臣当道。这个特点在曹魏、蜀汉的体现最为明显。而权臣如果不能牢牢掌控朝局,为谋求地位的稳固,势必要对内进行镇压和清洗,这就造成了政治的不稳定。像处理的比较好的蜀汉,政局相对稳定,这也是诸葛亮、姜维能不断北伐的原因之一。

同时期的魏、吴两国。由于各方势力对权臣的挑战不断,相对说是处于战略防御的姿态。然而一旦权臣稳固住了地位,也就迎来了改朝换代的时候,就出现了魏国禅让司马炎的局面。

法家和儒家的最后一次正面决战

诸葛亮并非儒生,陈寅恪先生认为诸葛亮是法家名臣诸葛丰的后代,“是世代相传的法家”。而从其执政和史料分析确实如此。比如人尽皆知的“挥泪斩马谡”等。而刘备和诸葛亮的的搭档也是韩非子理想中最好的法家模式,明君和拥有极高道德标准的法术之士。

曹操受先秦法家思想影响很大《三国志·武帝纪》描述他是““揽申、商之法术”,不官不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操早年任洛阳北部都尉时,造“五色棒”悬于门上,“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汉灵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夜行,犯禁,也被棒杀。曹操从踏上仕途的那一刻起就用严格的法律约束世族豪强的行为。掌权后更是进一步全面推行抑制世族豪强的法治政策。而其制定的《新律》为两晋和之后的隋唐都奠定了完备的封建法律制度基础。

世家大族所代表的儒家,无论是在曹魏还是蜀汉最终都获取了胜利。但是,儒家的胜利却没有带来天下的安定。而是随之开启了300余年中国历史上更乱,更血腥的时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责任编辑:zN_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