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蒙古铁骑下的广州城及广东状元郎(85)
2022-04-02 08:39:42 来源: 腾讯网

国难当头的玉岩书院读书人

玉岩书院静静地隐藏在广州城东的罗峰山下,第一代学生中,走出了政绩斐然的崔与之、钟玉岩,第二代学生李昂英探花及第,玉岩书院也是其有荣焉,才不过45年,李昂英的学生张镇孙又高中状元。一时间岭南文风大盛。

这里不想去讲张镇孙高中状元,给家族以及广东带来的荣耀,更不想去介绍张镇孙的学习经历以及神秘传说,因为没有意义。

蒙古骑兵压境,南宋政权危在旦夕,此时的状元郎,可以发挥的作用着实有限,可能还比不上一个为舍命阻挡蒙古战马的小兵。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国难当头,书生有义

玉岩学子都致仕于风雨飘摇之际:

崔与之后半生都在致力于抗金大业,而他的敌人金国,在他去世前五年,被宋蒙联军灭亡了;

李昂英一生都致力于内政,1257年在他去世时,正值第二次蒙宋战争,崔与之当年经营的川蜀防线被蒙古人突破,蒙古铁骑长驱直入,将整个川渝地区搅得天翻地覆。

这个时候,不知李昂英是否感知到,自己前面十余年在朝堂上只是一个"裱糊匠",任何单纯内政的改善,都解决不了局势的危急,改变不了任何形势。

蒙古铁骑之下的状元郎

张镇孙中状元的时候是36岁。那年是1271年。

这一年,元朝进入忽必烈时代;

这一年,张镇孙出生那一年开打的宋元战争,也断断续续打了36年;

这一年,中部防线的襄阳城已被围困了4年,襄阳军民与守将吕文焕已经力竭;

这一年,西部的川蜀防线,早已实质性的由蒙古人掌握;

乱世状元张镇孙

蒙古五步灭宋

忽必烈出征前,制定的元朝灭宋的方向就是:

第一步:

中路军先行,尽快突破荆襄防线

,这道防线,无论是金人,还是蒙古人,始终都不曾突破,

襄阳城

被视为打开荆襄防线的钥匙,蒙古人给了足够的耐心。

第二步:

西路军自关中、汉中进入川渝地区

,自北向南,自西向东进行全面扫荡。由于早在十年前,这里的防线及重要关隘都已被摧毁,所以难度不大;

第三步:

中路军取得突破后,东路军开始在淮西防线进攻

,直接危及南宋的心腹地带,迫使南宋部队无法回师支援荆襄及川蜀;

第四步:中路军突破襄阳后,顺汉江南下,西路军也开始沿长江向鄂州进发,

两路大军在鄂州会师;

第五步:

完成鄂州会师后,再兵分三路

:一路向从湖南沿湘江进军,目标是广西;一路从江西向沿赣江进军,目标起指广东;最后一路,由统帅

伯颜

带领,沿长江东进,目标:临安。

三路大军,五步灭宋

乱世状元,短暂的通判生涯

话题回到张镇孙,1271年,张镇孙参加殿试,他在金殿上写了洋洋七千字的

《廷对策》

,内容嘛 ,自然还是针砭时弊、强调"

国家以民为脉"

,仁政天下,惩治贪官等。也许他的文章真的好,也许他的见解很不错,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切都苍白无力。

李昂英与张镇孙如果出生在北宋仁宗时,我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做出比余靖更出色的政绩,因为这两人比起余靖更加的沉稳。

张镇孙及第后,没有在朝中任职,放

婺州通判,就是现在的浙江金华。这份工作应该说还算是可以,位置也不错,比起崔与之的广西浔州的

司法参军

与李昂英的

汀州推官

,这

婺州通判

无论是从任职的地方,还是差遣的份量,都颇有含金量。

不过好景长,1273年,襄阳城破,中线的荆襄防御体系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突破,蒙古各路大军仿佛听到了进军的号角,三路大军齐发,1274年底,元朝各路大军于鄂州会师,完成了对南宋政权发动致命打击的最后准备工作。

1275年初,元军统领伯颜大兵向东进发,大军沿江顺流而下,直扑临安。各地守将知州纷纷投降,一如当年侬智高攻打广州的情况,各郡守,或弃城而逃,或投敌变节,比比皆是。

1276年2月,临安城破,南宋残余势力南逃。

一切发生的就是这么快,快到张镇孙在

婺州任上还未有操作

,1274年时,伯颜的军队就开到了

婺州城下,如同南宋其他的城池一样,

将帅溃逃,张镇孙无论心里是怎么想的,都已不重要,他只能跟着溃兵一齐南逃,这一逃就回到了广州城。

无援军,无后勤,破城只在旦夕

状元郎广州抗元

元兵还是如影随行,1275年,广州城破,此时张镇孙也流落回家,暂时也没有可以报效朝廷的机会。

自南宋小朝廷撤到了广东后,机会来了,小皇帝召见了赋闲在家的张镇孙,任命他为

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广东安抚使。

如在太平岁月,这个职务可谓是重中之重,可调配的资源无可限量,但此时,张镇孙可以调动的只有自己。

凭着朝廷的大义,凭着状元郎的影响力,张镇孙高举抗元大旗,在广东收拢残兵残将,张镇孙获得了两员得力帮手,俱是能文能武,两位都是出生于现在

广州天河区东圃

,一个是东陂村的

王道夫

,一个是宦溪村的

凌震

,同时也聚集了数路人马。

元军快速地占领了过多的地方,此时张镇孙面对的元军,早已不是早期的蒙古铁骑了,多数是各地投降过来的汉人将士,攻势自然也谈不上凌厉。

现在驻守在广州城的元军,不愿打仗了,正在闹军饷。元军主帅

吕师夔

(kuí)

只好将部队拉出广州城,到其他的地方整编。

1277年四月,趁着广州城空虚,张镇孙打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攻城战,一举夺下广州城。

广州光复,一时间极大地振奋了在岭南抵御元军的其他部队的士气,借此声势,文天祥拿下了梅州,

陆秀夫也攻克潮州,南宋小政权回光反照了。

不过到底是取巧之战,1277年十一月,元朝驻广东的最高军事长官

塔出

到达广东,

吕师夔(kuí)也回师了,张镇孙带领广州水军与吕师夔大战于珠江之上,不敌,退守广州城。

广州围城及广州食谱起源

自襄阳六年围城之后,多数城池在元军的攻击下,都是"

旋破

",元军没遇到过多的实质性的抵抗,有些城市,如常州、扬州、长沙、桂林这样的城市,抵御几个月再破城的,元军一般都会进行屠城,如常州,抵抗了八个月,破城后,伯颜下令屠城,“

常州军民被杀几尽”

也正是在这种情绪的威胁下,广州军民既然都已开始抵抗了,只好硬着头皮打到底了,不敢想象一旦破城,元军屠城时,广州城的凄惨情形。

剿抚两招并用,是蒙军战无不胜的基础

但广州是一座孤城,到1277年底,中原大陆已经没有什么城市还在抵抗了,没有援军,没有命令,没有后勤,支撑广州军民抵抗到底的,只有两样东西:对南宋朝廷的执念,以及对元朝大军屠城的恐惧。到底哪种情绪占主导,城内各人的想法应该都不一样。

我为什么要写张镇孙,因为在我看来,张镇孙更象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读书做官的时候,激扬文字也想着做点事;

婺州城破的时候,没有将个人微薄的生命消耗在无意义上效忠上;在广州城召集人马,整顿大军,重进广州城时,他是在尽一个臣子,一个汉族官僚的职责。

城内已经粮尽,广州人第一次开始捕捉麻雀吃,第一次抓老鼠吃,也是这个时候,现在的人们说广州人好吃,长腿的除了他凳子不吃,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吃,其他万物皆可入食。这套绝技,就是这个时候练就的。

广州城被围一月余,在没有援军与后勤的情况下,破城只是时间问题,那么坚持下去的意义是什么呢?到最后时刻,带领数十万军民一起等待屠城吗?

广州围城一月有余,弹尽粮绝

正确的选择,坚贞的节义

张镇孙做为广州城的最高负责人,他决定有条件投降,他与

吕师夔沟通:率城投降,换不被屠城。

吕师夔全族都降元,其叔父吕文焕也是襄阳守将,经历过弹尽粮绝被迫投降的过程。在这个背景下,吕师夔同意了张镇孙的条件。

1277年11月,广州城破,张镇孙被俘。

大趋势下,张镇孙为广州军民做了最好的选择。

这一刻,崔与之也好,李昂英也好,面对那个早已病入膏肓的南宋朝廷,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就够了。

张镇孙在被押解回大都的时候,在梅关古道上,自尽于红梅丛中。

广州的状元坊是为了纪念张镇孙,不是伦文叙

责任编辑:zN_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