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赵高为什么要杀了秦二世而立子婴为王?
2022-04-01 05:42:15 来源: 腾讯网

赵高弑杀秦二世后,立了子婴为王。

然而,仅仅五日,子婴就弄死了赵高。

玩了一辈子阴谋的赵高,难道不晓得子婴的立场、能力吗?为何非要给自己立一个“掘墓人”呢?

子婴的立场,赵高应早已经知晓

秦二世要弄死蒙恬时,子婴曾劝谏:赵王迁杀死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用荆柯之谋而背秦,齐王建杀忠臣而用后胜,这都是“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蒙恬兄弟是大秦的大臣谋士。诛杀忠臣而立无戒行之人,是不应该的。

当时,“日夜毁恶蒙氏”,处心积虑要除掉蒙氏兄弟的,正是赵高。

显然,对于子婴的反对意见,赵高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而子婴的反对之言,不仅仅体现出他在处理蒙氏兄弟的立场,更反映出他的才能、立场,以及对赵高的强烈不满。

显然,在子婴的话语中,蒙氏是李牧、齐故忠臣一类的忠臣,而赵高是后生之类的“无节行之人”。

从史料记载看,秦宗室中,子婴是唯一一个公开表达对赵高敌对的人物。

历来,拥立新君,要么立年幼、庸碌者,要么立亲近自己者。

子婴已年长,从他逻辑清晰的劝谏之言看,其见识、才能都不错,且明显对赵高敌对。

既然如此,赵高为何还要立子婴呢?

自立的尝试

杀二世后,赵高是尝试过自为君的。

早在杀秦二世之前,赵高就已经与刘邦有了私下接触。

杀秦二世后,赵高曾派人联络刘邦,“欲约分王关中”。(《史记.高祖本纪》)

子婴在谋议杀赵高时,也表示: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子婴是在与自己的儿子谋议时提到的,没有必要造谣。

当时,关东已经尽失,章邯、王离的主力兵团已经覆灭,刘邦进军到武关之外。

对赵高来说,与刘邦合作,可以借助其力量,压制内部,自为君。

而对刘邦来说呢?项羽已经取得巨鹿之战胜利,正在赶往关中,而刘邦仍然在武关外激战。

与赵高合作,迅速入关,刘邦也可以获得“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奖励。

因此,赵高与刘邦合作,看起来是可能“双赢”的。

不过,“高祖以为诈”,跟赵高这样的人合作实在太危险,刘邦不愿。

与此同时,赵高也试探了国内的态度,试图直接自为君。

《史记.李斯传》记载,赵高杀二世后,确实佩戴玉上殿,但“左右百官莫从”,实在坐不住。

如此,赵高也只能拥立新君了。

必须拥立一君

除掉李斯后,赵高成了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赵高算是独揽大权了。

然而,赵高的独揽大权,是建立在天子为自己“站台”的基础上。

赵高能独揽大权,甚至指鹿为马,完全是得益于秦二世的宠幸。

跟商鞅、魏冉、吕不韦这些前代权臣一样,你赵高在世呼风唤雨,王(皇)上不爽了,要弄你,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最终,赵高决心除掉秦二世,也是担心秦二世震怒。

当时,天下大乱,赵高欺瞒二世,谎称天下太平,骗取二世的信任。

然而,山东六国已各自复立,章邯、王离军已被歼于巨鹿,刘邦的军队已经攻至武关,已经是在完全瞒不下去了!

秦二世终于觉醒,派人责问赵高“以盗贼事”。

瞒不下去了,赵高遂把心一横,决心除掉二世。

从赵高除掉二世的过程看,赵高自身的力量当时还是比较有限的。

配合赵高造反的,只有其弟弟郎中令赵成及女婿咸阳令杨乐。

郎中令,负责指挥皇宫内的警卫——郎中。

然而,虽然其弟为郎中令,赵高也深知自己使唤不动郎中,只能让赵成设法使郎中们放松戒备。

咸阳令可以统领咸阳的官吏士卒,但没有兵符,仅靠赵高,他调不动人。

于是,赵高利用秦代兵符中“燔燧事,虽无符,速行”的漏洞,让咸阳令“诈为有大贼”,召集官吏士卒,抵达望夷宫,在郎中令的配合下将毫无准备、陷入瘫痪的郎中们缴械,进入宫中。随即,赵成等少数几人入见二世,逼其自杀。

由此可见,赵高虽掌权多年,但他只靠自己的权力,调不动郎中及咸阳军队,之所以能弑杀二世,靠的是他对秦律的熟悉(找漏洞)及阴谋。

靠阴谋,找漏洞,赵高能弑二世,但仅靠这些,又如何镇得住场子呢?

因此,赵高虽掌权多年,但其实力尚不足以自立,仍需找一个合法君王来坐镇!

那么,应立什么样的人来“站台”呢?

选择面

古代选择新君,最常见的方式是先王(帝)指定。或是早早立了储君,或是遗诏指定。

然而,二世是被弑杀的,自然没有指定。

除此之外,就是依照宗法基础,选择尽可能血缘接近的人物。

秦二世登基后,“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秦始皇的二十二个儿子(除二世本人),十个女儿,全部被处死了。

因此,以血统论,是皇帝的直系后人已绝。

当然,旁支宗室,仍有不少公子。

后来,项羽“戮子婴及宗室公子”,可见,子婴当然不是独苗。

然而,子婴应当是血缘上与始皇帝比较接近的。

关于子婴的身份,说法不一,有说他是秦始皇的弟弟,有说是秦二世哥哥的儿子,有说是秦二世的弟弟。(另外,个人比较相信的说法是,子婴可能是子楚一辈的人物,在辈分上是始皇帝的小叔叔,但仅从名字上来看,并无史书佐证)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在秦始皇直系后裔全部被诛的情况下,子婴已是比较血缘上相对接近的宗室了。

既然要立新君,新君在血缘自然不能太远,太远的血缘,合法性是成问题的。

赵高在世指鹿为马,皇室血缘上是来不及乱指的。

因此,赵高的选择面是非常有限的。

子婴仍是最佳人选

除了血缘问题外,子婴的特点也使他看起来是理想的傀儡:有名望,无实力。

《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而从子婴劝谏秦二世的用语看,子婴敢在蒙氏兄弟处分这种敏感问题上发言,甚至把话说得很重,说明子婴本人在宗室中有一定的名望。

然而,在如此敏感的问题上提反对意见,还把话说得如此重,屠戮宗室的二世始终不拿他开刀,恰恰说明:子婴缺乏政治资源、人脉。

始皇帝就限制、防范宗室,二是对公子的屠戮,更是使宗室力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正如《秦始皇本纪》所言: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因此,子婴虽有名望,但并不具备足够的政治资源,不足以与赵高抗衡。

栽在赵高最擅长的项目上

子婴的血缘、名望,使他可以以皇权名分,继续赋予赵高“指鹿为马”的权力。

而子婴的政治资源不足,又使赵高看起来跳不出赵高的手掌心。

至于玩阴谋嘛,赵高就更不担心了。

赵高的阴谋,害死了扶苏、蒙恬、李斯、胡亥···一个个最显赫的对手都倒在其阴谋之下。

相比之下,以仁俭闻名的子婴,哪里是对手呢?

而且,在除掉二世过程中,赵高缴了郎卫们的械,完全可以将宫中内外更换为自己党羽,监视子婴。

然而,赵高,还是栽倒在阴谋上了。

子婴确实缺乏政治资源,在严密监视下也确实无法联络外部。

因此,子婴利用斋五日的时间,与自己的两个儿子秘密商议。

随即,在庙见之日,子婴称病不至。

赵高数次派人去请,都没有效果,遂亲自来请:宗庙这样重要的事情,王为何不去?

外面,是你赵高的实力,如今,三步之内,你的实力再强也没有用!

子婴成功刺杀了赵高。

赵高,倒在了自己最擅长的项目上。

子婴的才能、立场,很早就已经表露了出来。

赵高显然知道子婴的危险。

不过,在赵高尝试自立失败后,需要一位血统、名望上过得去的宗室来做傀儡,给自己“站台”。

一方面,子婴的血统、名望,都符合条件,另一方面,子婴缺乏足够的政治资源,“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并不具备抗衡赵高的实力。

因此,赵高选择了子婴。

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赵高,最终还是倒在自己最擅长的项目上了。

责任编辑:zN_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