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商鞅不近人情的严苛法令,放到今天,又有多少人会赞成呢?
2022-03-31 15:46:04 来源: 腾讯网

公元前359年,公孙鞅将变法的事情摆上了议程,顶头上司秦孝公也是鼎力支持。

前期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当他把法令条列罗列清楚后,一直踌躇着如何才能实施。

毕竟他的法令太过严酷,什么一人犯法,全家同坐,不工作挣钱的就要去当奴隶,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公孙鞅认为事情开干就不能停,为了能使百姓相信,他想出了一条计策。

他命人在都城的南门立根三丈的柱子,只要有人把它搬到北门,就有十金的赏银。

起初,百姓很不解,也不敢尝试。

公孙鞅见状,将赏银增加到了五十金。

果然,有一位艺高人胆大的百姓,他心想,天上掉下来的钱,不要白不要。

抬着柱子立在了北门,五十金纳入囊中。

见此情景,众人纷纷恼悔。

就在大家不知公孙鞅为何如此时,严酷的法令也随即颁布。

法令实行了一年,成效并不明显。

百姓们也是意见颇多,怨声载道。

皇家贵族们也是一直阻挠,毕竟动了他们的蛋糕,他们当然不愿意了。

此时,太子爷因为百姓上缴来的粮食被换成了沙子,一怒之下,杀了人。

公孙鞅决定杀鸡儆猴,他直言:“新法实施困难,正是因为贵族们的诸多阻挠,带头违反法规,现在太子犯法,要与庶民同罪,但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加之未成年,按照法令由两个师傅来受到处罚,公子虔被割了鼻子,而工资贾在脸上刻字。

这样一来,天下人都乖乖遵守法规,不敢造次了。

经过太子的以身试法,新法的实施期间,百姓们都有了较高的素养,勇于上战场,不屑于打架斗殴,偷窃钱财,此时的秦朝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之前怨声载道的百姓也有了转变,开始赞扬新法的好。

公孙鞅,听到百姓的议论,又将他们流放边疆。

从此以后,秦国的臣民们都不敢公开议论新法。

责任编辑:zN_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