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张士诚、陈友谅:真正消灭了元朝主力的人,却防不住朱元璋的崛起
2022-03-31 12:39:55 来源: 腾讯网

朱元璋的大业,从客观上说,是张士诚和元廷的镇戍体系共同成就的。

自蒙元混一宇内,对广大南方的镇守思路是:从长江一刀切,蒙军驻江北(扬州),汉兵守江南。

为此,将扬州从江淮经济文化带割出来,并入河南行省,以分江南之势。在此驻扎人数可观的蒙古、探马赤军;而江浙行省虽有很大的用兵自主权,但只有汉军、义兵可用(有时也有极少的蒙、色军)。

这样一来,蒙军专据南北要害之地,北可强固中原,南可控压两江,同时免去蒙古兵不适江南暑湿、疫病的困扰。

为巩固这个镇戍格局,元室又以宗王出镇南方,其镇所也选在蒙古、色目军队密集之处,从元文宗时代起,正式形成了所谓“三王镇江淮”,三王都是脱欢的后人,镇所的位置决定着未来张、陈、朱谁面临的压力最大

“镇南王”驻扬州

“宣让王”驻庐州

“威顺王”驻武昌

以上三处,淮南独占其二,荆湖占其一。朱元璋势力形成气候的苏南、浙西反倒被蒙元视为防控次要区

元末起义爆发后,威顺王被倪文俊所败,丢了武昌镇所和军队,被元廷夺印,一文不名的去投奔一个江阴的万户。

庐州的宣让王帖木儿不花刘福通所率颍州红巾军所败,弃城北逃。镇南王孛罗在扬州坚持到至正16年(1356),被张士诚所败,镇南王也想北逃大都,但路上被红巾军截住,落水而死。

也就是说,只论大明北伐之前的抗元战争,张陈朱三人行,只有张士诚消灭过蒙元宗王,而且是三王最尊贵的镇南王,他所攻占的扬州一带,是整个南方蒙古军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难度顶级。

陈友谅虽属天完系,但打败威顺王主要是倪文俊的成绩,考虑到陈友谅是倪蛮子器重的部下,此役或许算是沾点边

其二,张士诚在抗元大业中起过独特的作用,甚至是刘福通、彭莹玉第一代“老革命”也难以比拟的。

这与元代中国的经济格局有关:张士诚先取泰州,又占高邮,擢痛了蒙元的肺管子。泰州一带是天下最大的产盐区,盐是元廷主要财政来源;且泰州距扬州近在咫尺,扬州又集运河、税运、江防三大要素于一身,扬州一失,不仅半个国家机器要停运,且与扬州挨着的苏南各海运口岸也将不保。

元帝国的漕运全得完。漕粮和盐税是大元的命根子,正所谓

“上自公卿,士大夫,下至府吏、胥徒,岁以海漕之迟疾、丰俭,顺阻为忧喜,休戚之分”(朱德润《送张尚书序》)

如果说南方的起义让元廷慌乱的话,张士诚则令蒙元抓狂,就像是搏命一般,倾其所有,征天下之兵,从中央的怯薛军,到漠北、中原、江南各省的蒙色汉各军,以及“西域西番皆发兵来助”。

甚至还征调数万名高丽兵,大军号称百万,“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三者也”,由权相脱脱亲自出马,一切指挥调度皆可便宜从事,摆出灭此朝食的架势扑上来。

此时的张士诚,简直成了海内瞩目的焦点。

才起义不久,力量还很稚嫩的他,以区区一隅之城当蒙元倾国之力,如果张士诚选择放弃,天下大势去矣,未来的人们也不可能知道还有什么朱元璋、陈友谅。

可老张还真就头铁,硬是顶住脱脱大军三个月之久,终于坚持到转机,久攻不下的敌人内部有变,元惠帝以“老师费财”为由罢免脱脱,将之贬死。

脱脱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威望很高,元军军心大乱,纷纷溃散,甚至倒戈加入各地义军,蒙元主力一朝瓦解,不仅张士诚得以复兴,还使整个处于低潮的天下反元大业起死回生,迎来一个波澜更为壮阔的大高潮。

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实属张士诚之功,不论后来他如何降元自保,他的抗元贡献堪称一骑绝尘,令陈、朱望尘莫及。

没有高邮的奇迹,就没有朱元璋取金陵的外部条件

1357年末,陈友谅杀倪文俊,吞其所部,开始自立。随后从黄州东征,原本表现不俗的江西元军被他连根拔起,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江西十三路,又攻克战略要地安庆,元廷在南方数得着的几个能人,像西夏后裔余阙(淮南行省左丞)、道童(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伯颜不花的斤(江东廉访副使),皆败死其手。

但陈友谅的崛起还是太晚了,朱元璋已在集庆(南京)站稳脚跟。

综合三人的表现来看,张士诚抗元贡献远超陈、朱之和。而陈又次之朱元璋最下,这并非个人好恶,而是根据历史记载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至于之后明军北伐的含金量如何厘定(元廷上层已自相残杀了近七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责任编辑:zN_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