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资治通鉴品读-第67篇-让听见炮火的人做决策
2022-03-31 10:50:23 来源: 腾讯网

宋纪七-八(公元447年-公元452年)

南方的刘义隆在执政中后期,按捺不住恢复故土向老爹刘裕看齐的雄心,二次派兵北伐;北魏在拓跋焘的带领下,一路反杀至瓜步(今南京六合),距离建康城咫尺之遥。然而,经历了“饮马长江”的人生高光时刻,拓跋焘在返回平城之后被身边的近侍宗爱刺杀,就此谢幕。

主要事件

1. 北魏:沮渠牧健被拓跋焘勒令自杀,起因是其在攻克敦煌后把府库财宝据为己有,且图谋反叛复国。

2. 北魏:拓跋焘率领大军多次进击柔然,消除来自北面的威胁。

3. 北魏:拓跋焘率领十万骑兵南下进攻刘宋。在悬瓠城下(今河南汝南县),双方展开了攻防肉搏战,北魏始终无法攻克,最终退兵。

4. 北魏:崔浩在累功之后独揽大权,且按个人喜好行事,终于在修北魏《国史》时受人蛊惑,铸成大错,导致崔氏一族被拓跋焘灭门。

5. 刘宋:宋文帝刘义隆一意孤行发动第二次北伐,派遣王玄谟等率军北上进攻北魏,意图恢复黄河以南的故土。拓跋焘派儿子拓跋晃在北面防备柔然的夹击,在秋后马肥之时,自己率领大军南下,一直打到了长江以北紧邻建康城的瓜步(今南京六合),饮马长江。刘宋六个州遭到北魏的侵略,北魏大军过处,寸草不生,千里荒无人烟。刘宋除了在彭城与盱眙两地顽强守住了城池,整个战役过程中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经此一役,元嘉的治世开始衰落。

6. 北魏:中常侍宗爱陷害太子东宫近臣,导致拓跋晃忧郁而死,拓跋焘追思不已,宗爱在恐慌中刺杀了太武帝拓跋焘。道武帝拓跋珪与其孙太武帝拓跋焘均被刺身亡,再次说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皇帝是个高危职业(剧透一下,拓跋焘的老对手刘义隆下一篇也将遭到刺杀身死的命运,动手的是他亲儿子——太子刘劭)。宗爱立拓跋余为皇帝,随后又内讧杀了他,最终在大臣的拥戴下,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濬铲除宗爱后继位。

7. 刘宋:刘义隆听闻拓跋焘被刺身亡,趁你病要你命,对北魏发动了第三次北伐,依然无功而返。

8. 刘宋:太子刘劭与始兴王刘濬以巫蛊之术诅咒文帝刘义隆,被告发,刘义隆却没有忍心处理自己最喜欢的两个儿子,为自己的最终归宿埋下了伏笔。

主要人物:

刘宋

:刘义隆、刘义恭、庾炳之、王玄谟、沈庆之、垣护之、柳元景、薛安都、刘康祖、臧质、沈璞、萧道成(隐藏男主)

北魏

:拓跋焘、崔浩、拓跋晃、高允、宗爱、陆丽

拓跋焘与刘义隆这两位天下的主宰,先后向对方主动发起了攻击,结局是发起攻击的一方都无功而返,甚至被对方反杀。两位皇帝的最终归宿也是惊人一致的:没有死在敌人的手上,都被自己的身边人刺杀。

兴亡有序,是什么深层次原因导致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皇帝成为了高危职业?天下大利与大权聚集之地,必然也是大危之地,必须有过人的心智才能安然处之。南北朝时期处在一个不健全的政治体制下,皇权至上思想也没成形,掌权者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参看当今的韩国总统。

一、 无尝无罚,虽尧舜不能为治

“无尝(赏)无罚,虽尧、舜不能为治”,这是仆射何尚之在劝谏宋文帝刘义隆下决心处罚庾炳之时引用的古语。

一个国家、一个公司有功不赏、有过不罚,会导致集体行为失去参照的标准,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总是让攻城拔寨之人流血又流泪,而对尸餐素位、不劳而获者没有相应的惩罚,那么谁还愿意少犯错、多出力?长此以往,甚至错的被认为是对的,对的被认为是傻X。

道理虽然浅显,但往往很多公司却做不到。类似的古语,还有《韩非子》里一句话:“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

二、 崔浩修国史

崔浩,这个在战略决策上给拓跋嗣、拓跋焘父子二人提供过多次宝贵意见的人,在这一篇里因为编纂北魏《国史》最终一门身死,先来看看经过。

北魏国主任命崔浩兼管秘书事务,让他和高允等人共同撰写《国史》,对他们说:“一定要根据事实撰写。”著作令史闵湛、郗标,性情乖巧、奸佞,很受崔浩宠信,崔浩曾经注解《易经》、《论语》、《诗经》、《书经》,闵湛、郗标就上疏建议说:“马融、郑玄、王肃、贾逵所作的注解,都不如崔浩的准确有深度,我们恳求陛下没收国内由这些人作注的各种书,颁布崔浩的注本,命令全国上下都来学习。我们还请求陛下下令让崔浩继续注解《礼记》,使后人将来能看到正确的释义。”崔浩也极力推荐闵湛、郗标有著书立说的才能。而闵湛、郗标反过来又建议崔浩把他所撰写的《国史》刻在石碑上,以此来显示作者崔浩的秉笔直书。

高允听说这件事后又对著作郎宗钦说:“闵湛、郗标所搞的这一切,若有一点差错,恐怕就会给崔家带来万世的灾祸,我们这些人也不会幸免。”崔浩竟然采纳了闵湛、郗标的建议,把《国史》刻在石碑上,立在郊外祭祀的神坛东侧,占地一百步见方,这一工程共使用劳力三百万。崔浩写北魏祖先们的事迹,每件事都非常详细真实,他把这些陈列在交通要道上,来来往往过路的人看见后都用这些做为谈论的材料,北方鲜卑人对此没有不非常愤怒的,他们纷纷向北魏国主说崔浩的坏话,认为这是大肆张扬祖先的过错和污点。北魏国主大怒,派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崔浩和其他秘书郎吏的罪。

六月,己亥(初十),北魏国主下诏,诛斩清河崔氏老幼和与崔浩属于同一宗族的人,不管血缘关系的疏密远近;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诛灭全族,其他人都只诛斩罪犯一人。

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通过这一事件,可以推断出:

1. 《国史》一定是秉笔直书了,记载了北魏拓跋鲜卑老祖宗们的“光荣事迹”,所以引得北魏权贵们不满与抱怨。到底记载了什么惹得这些大爷们不高兴了?通过拓跋焘带领北魏大军南下的一些表现,可以推断出一二——“北魏军队一共击破了南兖、徐、北兖、豫、青、冀等六州,杀死杀伤的人无法统计。他们抓到青壮年立即斩首或拦腰砍断,婴幼儿则用铁矛刺穿,然后挥动铁矛进行游戏。魏军经过的郡县,都成千里荒地。”

2. 拓跋焘交办的事情——“一定要根据事实撰写”, 显然不是真心话,或者说拓跋焘不是李世民,心胸没有那么宽阔。对于曾经为北魏立下过不世之功的崔浩,拓跋焘下手如此决绝,可以看出这人不是一个善茬,其实北魏几个皇帝都是狠角色。为什么如此决绝?因为崔浩做的这事儿,等于是把北魏祖上做过的缺德事曝露于天下人面前,等于在北魏那个年代硬生生人造了一次滔天舆情出来,悠悠众口搞不好会动摇北魏统治的根基。更何况,打人不打脸,这等于是把拓跋一族拉到大庭广众下抽了顿嘴巴子,如何不让拓跋焘恼羞成怒呢?

3. 崔浩飘了。他作为主编纂,肯定没仔细审阅过《国史》里的内容,而且相信自己为北魏、为拓跋一族做了那么大的贡献,即使犯点小错也不会被追究。对于自身能力、皇帝信任、事情发展,崔浩都产生了误判。人一旦膨胀了,把平台能力(北魏的军事实力)与自身能力混为一谈,把领导信任当做是无原则的信任(不可能忍受国本的动摇),怎么会有好的下场呢?只不过拓跋焘确实太狠了,让人寒心,使得此后读这段历史之人常常为崔浩鸣不平。

三、 让听见炮火的人做决策

此篇里,刘义隆先后发起了两次北伐,都以失败收场。除了北魏、刘宋势均力敌,刘宋无良将(刘义隆之前杀了檀道济)等等因素之外,还有一点极其重要。

文帝每次命令将领们率兵作战,常常把已拟定好的作战计划交给他们,甚至交战的日子,也都要等待皇帝的命令,因此,军中将帅总是犹犹豫豫,没有谁胆敢自己决定什么。

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别说南北朝通讯那么不发达的年代,即使在建国前,老蒋通过电令指挥各路将领,也时常导致前线部队进退失据,最终战败(我对军事没有研究,这里不做深入讨论)。

刘义隆坐在皇帝的位子上,不去考虑皇帝这个职位该做的事情,而去做一个前方领兵大将的工作,并且没有亲临一线,而是隔着上千里滞后性的指挥,这样的战役能打赢才怪。

在一个复杂、规模庞大的组织里,虽然高位者统观全局,但却未必是最了解市场实际情况的人,往往最了解需求的是离客户最近的一线销售、客服、售后人员。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一个公司里,如果产品是基于产品经理与老板在办公室里靠着个人想象出来的用户需求进行设计的,那么这个产品或者公司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让听见炮火的人做决策或者至少参与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责任编辑:zN_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