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明朝直臣中难得干出实绩的能臣,率众血溅大明皇宫的王竑
2022-03-31 07:34:41 来源: 腾讯网

王竑,字公度湖北江夏(今武汉市)人。正统四年,二十六岁的王竑以第五名的成绩高中进士,被选入翰林并授观政一职。成绩优异的王竑仕途却不佳,到正统十一年才获得正式官职 -- 户科给事中。

原因并不复杂,王竑看不惯权阉王振及其党羽。不但不卖他的帐,还多次公共弹劾、冒犯过他,王竑也是王振专权时期少有的与王振公开做对的官员之一。

注:王振没有整治王竑的原因不详,《万历野获篇》里的理由是,王竑和郕王朱祁钰的关系不错,而明英宗被俘前很是照顾自己的弟弟。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在土木堡惨败于瓦剌,自己也成了也先的俘虏,京师震动。八月二十三日监国的朱祁钰在左掖门主持朝会,朝臣一改往常纷纷痛斥王振并要求严惩王振一党。

原本肃穆的朝会变得混乱不堪,当天出任朝会堂上官的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出言呵斥群臣。这原本是马顺的职责所在,但是马顺是王振的头号死党,这一下子就激怒了群臣。就在众臣准备呵斥马顺时,王竑站了出来。

他直扑马顺揪住头发就打,接着就动嘴开始咬(扯下马顺好几块肉)。王竑的行为一下子就点燃群臣的情绪,大家纷纷上前围殴马顺,很快就把他活活打死。这还没完,王竑又让中官金英将王振的另两个死党宦官毛贵、王长随叫来,一并打死。这就是空前绝后的“午门血案”。

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奋臂起,捽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朝班大乱。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血渍廷陛。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马顺牙牌 现存首都博物馆

从此名动朝野内外的王竑开始被朝廷重用,任命为都察院佥都御史并提督北门防务。上任后的王竑对麾下士兵展开了魔鬼训练,每天都有犯事或者训练不达标的将官军士被当众军棍。

在京师保卫战中王竑率部身先士卒,在土城硬杠瓦剌的精锐骑兵,并将他们击溃,为京师保卫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于谦又委任王竑提督守备京师的门户居庸关。在这里王竑发挥出了他这个直臣的特长 –查账肃贪

军队的腐败一般都盘根错节,但是王竑完全不在乎这些。他从追查空额军饷入手开始一级一级地深挖,每查获一个腐败分子,王竑都要以他为中心去严查关联人等,目的就是一个也不放过。最后连居庸关指挥使赵汶私自出关打猎,与蒙古人私下交易的事都被他挖了出来。

在居庸关的出色表现,也让朝廷决定将更为重要的任务交付给他。景泰元年末王竑被任命为漕运总督,第二年又被授巡抚淮扬四府三州兼理盐政。景泰四年王竑又被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也让王竑成了景泰朝权力最大的地方官。

土木堡惨败之后为了重编军队(京师团营)和加强边墙防御,朝廷支出陡增,导致入不敷出。而漕运和盐政历朝历代都是滋生贪腐的重灾区,因此任命王竑就是希望他能严惩贪腐为朝廷输血。

另外,江淮地区这几年也水患频发,百姓生活艰难,也亟需赈济。而“赈济”在贪腐官员眼中,无异是一块肥肉。所以朝廷选择王竑就是希望这个直臣能发挥出他的最大效能。结果王竑的表现却让朝廷完全没有想到。

朝廷没想到的不是惩治贪腐的问题。王竑在这个问题上没得说,只要有官员敢在王竑手下犯事,王竑绝对不会放过,而且谁也挡不住。

朝廷首先没有想到的是王竑治理水患表现得太差。这倒不是王竑不敬业,在任上他一直冲在第一线,哪里决堤他就赶赴哪里。但是治水不能光靠热情,还得要技术,王竑恰恰就没有治水的技术。

王竑治水只是一味地堵决口,耗费人力物力不说,还没有效果。代宗几次下旨斥责,但是能力的不足让刚烈的王竑急出病也没办法。最后还是土木堡后鼓吹迁都逃跑的徐有贞出马,才成功解决问题。

在盐政上王竑的表现也不好,虽然他通过反贪腐能够降低朝廷在盐税上的损失,但是他并没有能力去改革盐政为朝廷增加盐税收入。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竑不是技术型官僚,他并没有独当一面开拓进取甚至锐意改革的能力。他是标准的传统士大夫,秉承并恪守心中的道义,并以此严格约束自己和他人。这样的人更适合去从事执行或者监督的工作。

而漕运总督、巡抚并兼管盐政这样集多种要务于一身的重任,需要担当者有全面且系统的能力。而且朝廷的期望 – 增加朝廷收入,光靠反贪腐作用并不大,这更需要有突破性的开源能力。王竑只能像常规的士大夫一样希望朝廷做道德反省并节约开支。

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陛下益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以回天意。”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如果可以这么简单就解决财政问题,那么也就不会有财政困境了。所以朝廷对王竑的任命并不是最佳,因此不能收获期望的效果就不难理解了。但是直臣也并不是没有作用,在另一个方面上王竑可以说是出乎朝廷预料的再次拯救了明朝。

景泰四年,江淮地区再次爆发大规模水灾,饥民遍地。王竑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但是灾民数量太多地方府衙的粮食不够,王竑就想打开徐州的广运仓放粮。广运仓并不是普通的官仓,它是负责南粮北运的中转仓库,江淮地区的粮食先到广运仓汇集,然后再集中运往北京。

也就是说广运仓的粮食原本是给京畿地区使用的,王竑无权管理也无权开仓。管理广运仓的镇守太监当然也不会同意王竑开仓放粮,倒不是他心思扭曲歹毒,就想让灾民饿死。而是事关重大,他要求王竑先请示朝廷。

王竑认为等请示批复后灾民们早就饿死了。于是他做了两手安排,一是自死劾。上疏朝廷弹劾自己私开广运仓死罪当斩。二是吓唬广运仓的镇守太监,王竑知道跟他讲道理没意义,直接了当的威胁,敢阻拦就处死他。

镇守太监虽然权势很大,但是面对敢在朝堂上打死锦衣卫指挥使的人,还是服软退却了。在开仓放粮的同时,王竑在大运河和淮河上同时设卡,拦截商船,按船只大小摊派赈灾粮款。并“劝说”当地富户“自愿”拿出了二十五万石粮食救济灾民。

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

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十五万余人。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王竑的这些举措不但自己一点好处都捞不到,认真说起来件件都是擅权乱政的死罪。如果不是一心为民为朝廷而不顾一切,他完全可以也应该先请示朝廷。这些事也只有他这种直臣才干的出来,干的成。

王竑一番苦心,对于灾民而言相当于重生,当地民谣:生我者父母,救我者王竑。对于朝廷而言实际也是救朝廷于水火,这数百万饥民绝对不会坐等饿死,就像当年太祖不愿意活活饿死一样。

英宗复辟后,王竑因打死马顺被“夺门党”反攻倒算,革职并由江夏府编管(类似圈禁)。半年后英宗翻阅之前的奏疏,看到王竑的奏疏后,感其忠义,下令释放王竑,准其归乡并要求地方官员善待。

石亨、张軏追论竑击马顺事,除名,编管江夏。居半岁,帝于宫中得竑疏,见“正伦理,笃恩义”语,感悟。命遣官送归田里,敕有司善视之。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天顺五年王竑被英宗重新启用,先至宣大参赞军务,第二年又复任漕运总督并巡抚淮安和扬州。江淮一带百姓得知王竑复任,连绵百里相迎。明宪宗继位后,王竑又被朝廷推举为兵部尚书。

上任后王竑就开始整顿京营,严抓私役军士者,共上奏罢免了营职军官八十余人。而且他并不避嫌,举荐罪人韩雍为总督平定两广叛乱。

当年的直臣还是直臣,很快就因为“直”和内阁首辅李贤产生了矛盾。李贤先是否定了兵部推举的官员名单,后来更是废除了朝臣会举的成例(这是李贤为了配合宪宗掌控人事权)。这导致王竑愤而请辞,夹在中间的明宪宗最终选择了他更需要的能臣李贤,王竑就此退出了朝堂,二十年后病逝于家中。

王竑的退出并不是朝中奸佞不容他这个“直臣”,而是朝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朝的文官和皇帝的拉锯战愈发的激烈,朝堂的环境只适合圆滑和变通,“直”已经没什么容身之地了。王竑之后,明朝的“直臣”虽然不断出现,但是能像王竑这样取得实际成绩的几乎没有了,大多沦为了朝廷的道德招牌和木偶,就像海瑞。

责任编辑:zN_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