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二胎随母姓,丈夫闹离婚。为了区区冠姓权,真没必要
2022-03-30 12:04:32 来源: 腾讯网

近日,昆明一对夫妻因二胎姓氏问题发生分歧,起诉离婚。

据悉,夫妇俩头胎女儿随父姓,2021年两人再生一女,妻子认为大宝已随父姓汤,二宝应随姓。丈夫强烈反对,双方互不相让,最终诉至法院要求离婚。

不过最终经调解,妻子理解了丈夫的坚持是因为其亡父的遗愿,双方达成和解,打消了离婚念头。

虽然是个和解的结局,但是大家看了是不是很不舒服?

自己拼命生的孩子不可以随自己姓。

有遗愿了不起?

就是从来没在乎过女方的感受吧。

在男女地位趋于平等,国家又鼓励生二胎三胎的今天,这种因“冠姓权”而引起的夫妻纠纷,只会越来越多。

冠姓权,孩子跟父姓还是跟母姓,就那么重要吗?

很多人会说,自古以来传统就是孩子默认随父亲姓。

鲁迅问得好:向来如此,便对么?

“向来如此”和“对”之间,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所以“自古以来孩子就是随父亲姓”这句话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对于冠姓权,法律早有说法。

《婚姻法》第22条: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也就是说,父母双方对新生儿享有“冠姓平等权”,姓名一旦确定并登记成功,就开始受法律的保护。

不管你愿不愿意,这就是事实,要学会去接受。

其实,姓氏的诞生,从来不是用来争抢的,它有更重要的用途。

01.

争夺冠姓权靠命硬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

相比起现在的从父姓,中国古人最早是从母姓的,从「姓」字的解析就可以看出。

《说文》: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

简单来说就是,你是谁生的,你就姓啥。

「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妫、姞,都是有一个「女」字旁。

例如炎帝姓「姜」。

关于姜姓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姜姓是西戎羌族其中一分支,后游牧到中原,就是牧羊人。

炎帝之所以姓姜,是因为他是牧羊女的后代,他妈就姓姜。

再则,「姬」字的甲骨文是一个女人拿着一个梳子的东西。关于姬字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胸部丰满的女性;一种是姬和婢通用,可能是女奴。

黄帝姓姬,可能是因为他的妈妈是族群里的美女,或者他妈妈是个女奴。

当然,古人也不是吃饱了撑的搞个姓出来,“姓”在当时代表着氏族的血统。它最开始的最主要功能是——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

也就有了“同姓者不婚”的说法。

话说那时的古人婚姻观念可比现代人开放多了,现在所谓的开放式婚姻都out了,人家是群婚制。一个氏族里,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你瞧瞧,老祖宗竟然能处理如此复杂的男女关系)

这群婚制也有坏处,在同一个氏族中,很容易出现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的现象。

近亲结婚的可怕之处,不用波叔多说了吧,现在都是立法禁止的。

《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所以为了保证自己族群中健康婴儿的出生,就渐渐有了姓,用来区分血缘。也因为当时生下来的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都从母姓了。

当然这些都是表象,因为同姓不婚并不能完全避免近亲结婚。有专家认为更深入的原因是在母系社会中,女性更有话语权。

说白了,就是谁的权力大听谁的。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男性存在先天的体能优势,本应该更容易掌握话语权,但男人短命啊。

当时大多数男性都在外狩猎,而女人在家养牲畜和种粮食。远古人类的打猎工具那是非常落后,男人打猎是非常容易早死。

相对应的,更长命的女性,往往会成为一个家族的传承者(远古版的活到最后才是真赢家)。

加之女性还拥有生育能力,这也是女性地位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在哪个文明,都会有生殖崇拜。

所以,在生产资源上女性更有话语权,也更容易获得冠姓权。

02.

姓+氏,傻傻分不清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姓的演变过程中,渐渐出现了「氏」。

氏,是建立男权社会过程中的产物。氏大概在夏朝中期才出现。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通鉴·外纪》这样说: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是用来追溯你老祖宗的,氏,则是用来区别支系子孙的,多以居住地为氏。有氏的人多是贵族,大家用“氏”来区分财产继承人。

举个例子,在《荆轲刺秦王》中,巩俐饰演的赵女就称秦始皇为“赵政“,秦始皇到底叫“嬴政”还是“赵政”呢,其实这两个叫法都是合理的。

按照《史记》的记载,秦的远祖是五帝颛顼,后被帝舜赐嬴姓。再传到周缪王时期,其先祖为造父。造父善于驾车,被缪王看中,赐封地赵城,从此成为了赵氏。

在先秦乃至秦始皇的时代,称呼一个人,通常都是「氏」+「名」。所以秦始皇既可以叫“嬴(姓)政”,也可以叫“赵(氏)政”。

同理的,屈原也不是姓屈名原,屈是氏,他实际上姓芈。

当然,这又是姓又是氏的,就很容易混乱,最后就变成了姓氏不分,或氏姓合一。

秦灭六国,子孙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姓,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通志·氏族略》

就连严谨一生的司马迁在的《史记》中也把嬴政写为:“名为政,姓赵氏。”

这是典型的姓氏不分。

03.

被冠姓权套路的男人

随着姓氏不分,男人又渐渐主导了生产力,父系氏族的确立,从父姓成为了一种新的传统。

但波叔认为,古人随父姓,更可能是一种资源整合套路,男人就是被套路的那个。

姓,是责任。

在大自然中,大多数的养育工作都是雌性动物负责的,而雄性动物?爽完就跑了。

所以为了让男人对后代有责任感,避免部分人逃避责任,就得给孩子戳个章:这崽跟你姓,你得负责任。

相当于发个荣誉证书,套路男性一辈子。

姓,是安全感。

古人可没有DNA鉴定,女人当然知道这是自己的娃,可男人不能天然确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

他们既希望竭尽全力将自己的遗传信息传递下去,又无法确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那就给点心理暗示,让孩子跟自己一样的姓。

听起来很滑稽,但就算是在现代社会,“隔离老王”“绿帽子”这些现象也是一样存在的,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随父姓算是一种对外声明——我说了这是我的崽,就一定是我的崽。

姓,是族群纽带。

从父姓,是父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封建时代从父姓,成了强化父系社会的稳定性重要纽带。

在古代姓氏家族聚居比较普遍,表现为同姓居住同一地区,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多见 ,一个宗族即为一个自然村落。家族一般都建有祠堂,祠堂有“祠规”,亦即家法,族有族长,族长由家族中最有地位、最有声望的人担任。

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而这个集团的唯一共性就是同姓。在一些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外姓人可是非常容易被欺负的。

最后,姓是财产继承权。

前文就是说过,古代绝大部分家庭的遗产来自父系,因此绝大部分的孩子都从父姓以标明继承权。女儿将来是要从夫姓的,失去姓氏的同时,也失去了继承权和义务。

这就是孩子为什么要从父姓的根本原因。

04.

冠姓权是个伪命题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父系和母系的财产量越来越接近,普遍的一胎化导致财产流向具有唯一性,姓氏不再具有继承权的标志作用。

所以近年来对于随父姓的观念也越来越淡。

2017年,厦门的一组调查表明:受访者中,二孩跟妈妈姓的占23%;表示希望二孩随母姓者中,出于女方要求的占38%,出于长辈要求的占28%。

2012年,合肥长丰县还搞过“姓氏革命”,孩子从母姓奖励1000元,不到两年,有近50户家庭主动申请新生子女随母姓。

孩子跟谁姓,成了一个家庭里可以有商有量的问题。

而且,我国法律早就没有任何障碍,可以随父,也可以随母,谁都不随也可以,18岁一成年,你改姓“钮钴禄氏”都行。

这是父母和孩子个人的事,只要你们商量好了,绝对可以直接随母姓。

当然,如果两人没有商量好,或者孩子几岁了又去更名改姓,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即便派出所也会让你们先统一意见,别回来找后账,毕竟户籍警官只负责登记,不负责解决争议。

姓氏,是一个个人的选择,连法律都无法强制,旁人更是无权置喙。

孩子无论跟谁姓,都是父母的孩子,难不成跟母亲姓这孩子就不养了?岂不是荒谬!

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特立独行,同时也要尊重他人随大流的权利。

责任编辑:zN_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