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古代日本人个子矮小,为何要用2米长的大弓?戚继光:中者必毙
2022-03-30 05:34:26 来源: 腾讯网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毫无疑问,日本是中国版图之外受中华文明影响最深的国家。从东汉遣使朝贡到唐朝频繁来华学习,古代日本正是在中原文明的帮助下,才从落后的奴隶制社会转变为一个封建社会。漆器、木屐、尺八,这些被大多数人视为日本文化代表的东西,也全都是从中国学去的。除了文化,连日本的第一个对外称呼“倭国”,也是来源于古代的中国。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册封当时的日本君主为王,并且创造了一个称号“亲魏倭王”。曹叡取国号“魏”字中的“委”再加上单人旁,便成了“倭”字。

于是倭王所在之国称为“倭国”,时至今日在日语中“倭”字的发音也是“大和”一样,都是“yamato”。换言之,如今日本所属的“大和民族”,在古代也可以被称为“倭族”。单从“倭”字的出现和构成来看,其本身并不具备歧视或者侮辱的成分。直到14世纪至16世纪,日本海盗屡屡骚扰抢劫我国沿海地区,这才有了“倭寇”的称呼,并且由其侵略者的身份衍生出了非常明显的贬义色彩。公元1467年“应仁之乱”爆发,一场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混战时代随之到来,这便是日本的“战国时代”。

在这个被我国网友调侃为“百村互殴”的“战国时代”,大鱼吃小鱼成为了常态,战败不愿归降且不甘切腹的武士选择背井离乡。他们在朝鲜半岛的沿海以及大明朝的东南沿海不断劫掠,给沿海地区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在这种背景之下,大明的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被历史推到了前台。在他十余年的抗倭生涯中,创造了“鸳鸯阵”这一著名阵法并取得了诸多成就。冷兵器时代,弓箭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存在,古代日本人平均身高不足一米五,所用的大弓却有2米长,而且威力惊人。

戚继光曾评价到:“矢皆重,弓皆劲,发皆不远。不轻发,发必中人,中者必毙,故人畏之。”可以看出,倭寇不会和我国战国时代的秦国一样,先一阵箭雨过去再步兵方阵跟进。倭寇不轻易使用弓箭,但只要张弓搭箭就一定要射中人,并且中箭之人必死无疑。反观明军所使用的弓箭,皆“弓软矢轻”以至于“中者多生”。因为明军的箭射不死人,所以倭寇中箭后往往会用拍屁股的动作来嘲讽明军。除了被日本人用来侵略,这种长逾2米的大弓,在日本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也立下过大功。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元朝试图征服日本,并且两次派出大军由朝鲜半岛南渡日本。1274年元军在日本成功登陆,并且立马与防守的日军展开了战斗。交战过程中,元军右副元帅刘复亨被日军指挥官藤原经资用大弓射中了肩窝,由于未伤及要害刘复亨这才捡回了一条命。但弓箭巨大的威力也让刘复亨不得不撤出战斗,元军也因主帅受伤而暂时撤退。由于担心日军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发动偷袭,保守起见的元军索性退回了船上,结果却遇上了台风几乎全军覆没。这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被后世的日本人称为“神风”。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人也开始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本国的弓箭。这种弓被冠以“大和”之名,叫做“和弓”。日本筑波大学有一位教授曾测试过和弓的瞬间速度,能够达到216公里每小时,并且可以在15米的距离内轻松穿透一般的铁桶。难怪在戚继光的描述中,倭寇们大多会在比较近的距离射箭,这是为了在确保命中率的同时确保杀伤力,也难怪戚继光会感慨:中者必毙!

责任编辑:zN_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