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杜月笙遗言:丧事要从简,唯独棺材要花大钱买好的?原因让人泪目
2022-03-29 17:07:57 来源: 腾讯网

1951年8月7日,杜月笙的秘书胡叙五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来到位于香港坚尼地台18号的杜宅,病榻上的杜月笙要口述遗嘱,请他来做个记录。

尽管胡叙五一直安慰这位曾经的“上海皇帝”,劝他不要胡思乱想,但是,胡叙五心里明白,杜月笙已经时日无多了。

严重的肺病与过度的恐慌思虑,令他的身体衰弱到了极点,来到杜公馆的医生都说:“杜先生精气神俱缺,恐非药物能奏效耳。”

杜月笙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是,与世人想象中有所不同,杜月笙的遗嘱并未涉及政治与青帮之事,而全部是遗产继承等家庭琐事。

他当着全家人的面,烧毁了所有别人写给他的欠条,并告戒后人日后不得追讨余债,随后将为数不多的财产分配给了每一个家人。

杜月笙口述后,又叫胡叙五重读了一遍给他听,在确认无误后,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青帮大佬,颤抖地写下了自己的最后一次签名。

杜月笙

在对每个人都做了交代后,杜月笙对全家人说:

“我现在这个样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去了,趁现在尚有力气说话,要拜托你们一件事,我走后,丧事要从简,切不可铺张,但唯独棺材,一定要花大价钱,帮我买个好的。”

话毕,杜月笙的眼角滑落下一行泪水。

也许有人会说,丧事都从简了,要一口昂贵的棺材不是铺张浪费、自相矛盾吗?

其实,这里面有杜月笙难言的苦衷,而关于这件事的起因,还要从2年前说起。

1949年4月,上海周边的隆隆炮声打破了春天的宁静,蒋家军队四处逃窜,这座国内最大的工业城市,很快就要回到人民的手中了。

杜月笙

这天夜里,上海滩一代大亨杜月笙包下一艘荷兰轮船,行色匆忙地携妻妾、子女,和随从数十人,从上海逃到香港躲避风头。

香港,是杜月笙精挑细选的逃难地,也是他唯一可以去的地方。

看着眼前这座只有三房一厅的居所,杜月笙总是黯然神伤,相较于上海华格臬路的杜公馆,真可谓云泥之别。

自从来到香港,他常常唉声叹气,可这一切能怪谁呢?

要怪只能怪自己早年间助纣为虐,他的双手早已沾满了烈士的鲜血。

杜月笙与孟小冬

随着全国即将解放,上海已无他的立足之地。跟随老蒋去台湾么?他不是没有想过。

在蒋家逃往台湾之前,蒋曾来上海找过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劝说他去台湾。

杜月笙自是知道老蒋的用意,若自己选择留在上海,他肯定是一万个不放心;若自己不同意,恐难逃杀身之祸。

可是,想到那种寄人篱下的日子,整日活在恐慌之中,他便又立刻打消了去台湾的念头。

尽管大陆一方承诺,杜月笙若留在上海,人民政府会妥善安排他的生活和工作,但老蒋的一句话又让他陷入了两难:“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变节投敌!”

老蒋

对!去香港!1949年,香港还是英国人统治的领地,所以香港是最安全的。

彼时,很多商业巨头与资本家都选择逃往香港。

然而,这乱世之中,总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杜月笙本以为能在香港躲个清净,不久后,一件棘手的事却主动找上门来。

这一天,杜宅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是杜月笙在上海时的旧友,亦是当初蒋与美国财阀联系的纽带人物——陈光甫。

陈光甫为杜月笙带来了一个消息:“昨天我接到北京来电,中国银行已派人来港,要与我等见面。”

“是否关于咱们股份的事?”杜月笙果然聪明,一猜即中。

陈光甫

原来,杜月笙与其他几位身在香港的金融巨头,如陈光甫、张公权、宋汉章等都是原中国银行的大股东。

1949年逃离大陆之时,这些人在中国银行还有份额不等的股份,当时逃得急,谁都没来得及顾上这笔钱财。

当下中国银行重新改组,要召开股东大会,大陆方面考虑到这批大股东的特殊身份和统战工作的需要,特地派专人到香港,邀请他们回北京参加改组会议。

当时因担忧身家性命逃到香港,现在北京却为了维护这些人的利益请他们回去,这些银行家们一下不知该如何是好,特来请杜月笙拿个主意。

宋汉章

为此,杜月笙建议,由他做东,将这些在香港的老朋友们聚在一起,大家共同磋商对策。

酒过三巡,对于是否回北京参加中行改组会议一事,众人仍无决断。

有人说不能去,去了就是自投罗网;也有人说可以去,大陆既然派人来请我们,就不会翻脸不认人。

众人议论纷纷,杜月笙却始终没有说话,等到大家面面相觑,讨论不出个结果时,他才缓缓站起身来,说道:

“大家都是老朋友,应该采取一致立场,咱们决不能起内讧、出洋相,叫外人看笑话。”

杜月笙(右一)

大家一致同意杜月笙的说法,他接着说道:

“说到底,大家都是‘天涯沦落人’,未来何去何从,还很难说,北京请我们回去开会,是给我们面子,这个人情我们不能不领。”

“杜先生的意思是要回去?”众人琢磨不透他的想法。

“不,还没到回去的时候,”杜月笙环视众人,信心满满地说道,“我的意思,我们可以写一份委托书,派代表去北京,如何?”

杜月笙不愧为曾经叱咤上海滩的风雨人物,这的确是一个两全其美、可进可退的办法,所有人都一致赞同。

杜月笙(中)

其实,杜月笙的心里不是不明白,在香港,自己终究是客,已年过花甲的他,愈发期盼着能够落叶归根,回到家乡。

在这期间,好友章士钊多次来到杜宅拜访,劝说杜月笙回到上海,并转达大陆方面理解他的难处,只望勿再为蒋效力,尽量多多服务于人民。

杜月笙以身体欠佳为由,暂时推脱掉了章士钊的邀请,但他表示,在香港决不从事反大陆的活动,也决不去台湾。

从历史事实看,杜月笙也的确是一个守信之人。

与此同时,老蒋那边也不断派人赴港,拉拢、利诱杜月笙去台,都被他婉言拒绝,在这件事情上,他是铁了心要与老蒋分道扬镳了。

章士钊

然而,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稍有风吹草动,人们便如惊弓之鸟一般,已经敲定了的派代表赴京开会一事,因一个人的出现,又差点泡汤。

1950年,杜月笙的身体有所好转,天气晴朗时,甚至可以扔掉轮椅,在家人的搀扶下外出散步,那一年,他还与相守多年的孟小冬结了婚。

一次路过原上海工商界巨头钱新之家时,便登门拜访了他,钱是蒋的密友,曾帮蒋筹集过很多钱款。

当杜月笙提及是否要一起在委托书上签字时,钱新之犹豫起来,说什么也不肯签。

“这字一签,我就算完了,以后也只能在家种花,陪杜先生聊天了。”

钱新之

见有人不签,其他人也多少打起了退堂鼓,是啊,虽然蒋退到台湾,但他的威胁始终都在,性命之忧面前,谁还没有顾忌呢?

眼看每个人都犹豫不决,杜月笙真着急了,他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挨家挨户亲自登门劝说,以至哮喘病发作,不得不卧床在家。

即便如此,他仍派管家把众人都叫到了家里。

“我辈皆年逾花甲,即死也不算是短寿,彼此相处数十年,目前行动难道不能一致吗?做人以义气为重,我主张大家一起签名,任何危险,共负之。”

杜月笙与孟小冬

众人从未见过言语如此沉郁的杜月笙,纷纷留下了眼泪,最终,包括钱新之在内的众人,一咬牙一跺脚,便在委托书上签了字。

事情经过几番折腾,早已传到了海峡对岸,蒋对杜月笙的行为极为不满,并开始派人对杜月笙进行“造谣恐吓”,试图令其就范。

一天,老蒋那边突然派人给杜月笙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说上海人民将于四·一二纪念日,举行清算大会。

届时将公审黄金荣、杜月笙、杨虎等凶犯,黄杨两人就地枪决,在港的杜月笙也要被押回上海执行,若再不动身去台湾,悔之晚矣。

杜月笙与孟小冬

杜月笙是聪明人,他不是没有想到这是老蒋的阴谋,况且大陆方面常与他接触,料想也不至于此。

但是,这世间谎话说上一百遍就成了真,来人言之咄咄,杜月笙的心里也不免发毛。

过去的那些“旧账”历历在目,毕竟他的手上沾满了革命志士的鲜血,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这件事像魔鬼一样,将杜月笙的心里搅了个天翻地覆,一连几天,他都辗转难眠,去留之间始终摇摆不定,紧绷的神经也衰弱到了极点。

此后,杜月笙的身体每况愈下,自知时日无多的他,每每想到自己将客死异乡,眼泪便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杜月笙

想起童年时的穷困潦倒,想起初入青帮时的白手起家,想起在上海滩风光无限的日子……一切都如过眼云烟。

无论境遇好坏,甚至在抗战时期,他都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始终守护着这片他深沉爱着的土地,如今到了落叶归根之时,他又怎么舍得离开呢?

可是,杜月笙心里明白,老蒋是一定不会放过自己的,即便自己化成了一堆白骨,他亦是要想方设法将这把骨头带到台湾去的。

所以,杜月笙在临终前,特意叮嘱家人,丧事要从简,切忌铺张浪费,不要张扬,毕竟是作客他乡。

另外,一定要为他选一口上好的棺材,为的就是将自己的尸骨保存完好,有朝一日,他还要回到他的故乡上海高桥,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左起:杜月笙、孟小冬、张翼枢太太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走完了他63年的传奇一生,他的家人依照遗嘱,为他置办了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

后来的事,果然不出所料,在蒋的授意安排下,杜月笙的灵柩于转年10月被运往台湾,硕大的楠木棺材要十几名壮汉才能搬动。

此后,杜月笙被葬于台北县汐止镇的大尖山麓。

只是,人算终不如天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依然没能回到家乡,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上海皇帝”,也只能永远贪恋地望向北方。

责任编辑:zN_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