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官府为何要放一块腥臭生肉?囚犯看到反而感激
2022-03-29 13:40:10 来源: 腾讯网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奉行着“死者为大”的观念。咱们平时最常见的就是对死者进行厚葬,对死者进行追封等等。之所以如此重视死者,主要是人民对生命的敬畏,特别是古代。大家都知道,古代人们的医疗水平极差,甚至很多人会因为一些小病小灾而丧失生命。

追溯到远古时期,三皇五帝就奉行爱民政策,后来到春秋战国时期,帝王讲究关怀民生的仁政。逐渐的,越来越多的王朝施行仁政,为的就是体现出皇帝的大爱。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是有死刑的,那么死刑是如何执行的呢?

每个朝代都有死刑,对于死刑的判定也是非常慎重的。首先是经过当地的衙门判决,衙门判决之后会上报,再由上一级部门判决,如果上级部门准许,则整个案情就算是完结,只等着犯人被行刑就可以了。这一点和现在的法院判决一样,先由低级法院判决,后由中级甚至高级判决。

整个程序下来是非常慎重的,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人有冤情。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秋后问斩“这个词吧,这个词又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面上理解非常简单,就是秋分后问斩。如果是仔细了解其背后意义的话,你会发现这个词是在强调时间和大自然的规律。一方面时间上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相关部门核查,核查无误后再确定真的能行刑;其次一方面就是根据自然规律,秋季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在这个时候处置死刑犯可以说是顺应天道。

在刽子手方面也有要求,行刑的刽子手必须是稳准狠,一刀下去必须斩下其头颅。但是详细了解过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死刑犯并不是影视作品那样被砍下头颅,而是会给留个全尸。死后身体不完整在古代是非常忌讳的一件事。

对于即将死去的死刑犯,尊重生命其生命还体现在最后一顿饭上。不看史料大家也应该都知道,死刑犯最后一般都要吃一顿好饭菜最后上路,这段饭称之为是“断头饭”。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楚庄王定制,为的就是让人临死前享受一下酒足饭饱的感觉,以免给自己留下遗憾。后来这种做法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采纳,都纷纷用到了死刑犯的身上。直到宋朝,“断头饭“的豪华程度就体现出来了。据了解,当时一顿饭要花5000文铜钱。

刚开始施行死刑犯肯定是不知道其中的意义,但是随着一个人又一个人的离去,死刑犯看到这样一顿饭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再到后来,”断头饭“在好酒好肉的基础上多了一块腥味十足的生肉。当然了,这种奇怪的做法源自于封建思想。

古人觉得,人们死后都是会魂飞魄散的,灵魂将会进入阴曹地府,想要进入阴曹地府也没有那么简单,需要经过好几道手续,其中包括走上奈何桥,经过孟婆的考验。相传,在孟婆身边有一条狗,并且这条狗仗着自己的主人是孟婆经常刁难一些过桥的灵魂。

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就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而来的。当时的社会有很多狗腿子,借着主子的名望欺压良善。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人敢反抗,只能是乖乖听从。想要走过狗这一关怎么办呢?于是人们想到了拿一块儿生肉的办法,到了孟婆处扔下生肉,这样就能过去了。

在古时候,人们对生肉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一顿好饭菜。只要是能够在临死的时候看到饭菜中有这个东西,心中就多了一丝淡定,就能安然的面对刑场。

据说古代不仅仅给死刑犯的生肉,在一些农村办丧事时,经常也要放一些生肉,只不过摆放的生肉比较大,一般都是猪头,猪耳朵等等,目的就是为了求神灵的保佑,更是对死者的陪葬和祝福。

比凌迟还残忍的刑罚,惨不忍睹的“点天灯”,到底是怎么回事?

36年前,美国女婴移植狒狒心脏后成功续命,最后她活了多久?

33年前,一位小伙花525万元买下深圳第一片土地,现今如何?

它被古人尊为神兽,为人类立下大功,如今却被端上餐桌

张进生:他本是北大医学博士,却待业在家18年,如今他过得怎样?

参考资料《春秋繁露》《左转》《周礼》

文章题目: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为何碗里要塞一片生肉?犯人看到都感激不已文章作者:寻历史真相-离央配图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源于网络,侵删盗用警告:本账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做伸手党!

责任编辑:zN_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