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洪秀全到底封了多少个王?时人说:比江里的鲫瓜子还要多
2022-03-29 06:25:29 来源: 腾讯网

1851年洪秀全开始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太平军攻取永安后,他们一路势如破竹,将清军打得落花流水,因此,攻城夺地,成了当时轻而易举的事情,大清的正规军在他们面前不堪一击,由此洪秀全也开始不断夯实班底,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大调整。

其实在几个月前他就在武宣乡登基称天王后,同时就封了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而且那一长串系衔,如果不深呼吸喘几口粗气完全念不下来。

比如东王的头衔全称是“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圣旨、权威劝慰师、圣神风、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后师殿中军兼右军、东王杨。”是不是需要捯饬几口气才读下来?可能这个长度超过所有之前皇帝死后的庙号,以此类推,其他的几位王念起来也不短,当然光封号长点还不算啥,最重要的是,此后洪秀全将本来尊会无比的封王变成了一种“便宜货”,到了晚期就差喂马的头没封王了,这点比玉皇大帝似乎还要严谨一点。

其实在最初,洪秀全是严格控制封王人数的,比如在1854年,提升秦日纲为燕王,胡以晃为豫王,胡万胜为幼豫王。这时候,南王、西王已经战死,算是王位出现空缺,递补进去算是正常安排,以上这几位大佬被称为前期王,扣掉四个幼王,无论1851年还是1854年,真正的王也就只有五个。

洪秀全早期封王前有几个特点:一是最早的几个资历深厚的元老;二是改变了以前一些朝代非皇族不封王的旧例;三是连儿子也封为幼王,异性王世袭,而且父子同时被封;四是未定都先封王;五是封号全称都很长,有宗教、政治、职权、赞誉等多种因素。虽然有一些不公之处,但还没有造成公开的矛盾。最大的问题是确定东王杨秀清“节制各王”,成了王上之王或并列天王,给后来的天京事变的王杀王埋下祸患的种子。

因此,直接导致洪秀全开始疯狂封王可能是源自于天京事变的一次内讧。

因此,洪秀全此后对异性王非常猜忌,于是开始封他大哥洪仁发为安王(后改封信王),二哥洪仁达为福王(后改为勇王),将石达开迫走。洪秀全的亲侄、族兄、族侄实际十几人,包括几个乳臭未干的小孩都封为王。1859年,其族弟洪仁环来天京寻求庇荫,坐上了三级火箭,不到一个月,被封为干王,处理朝政事务。

但是为了怕下边干将不服,于是洪秀全为了安抚和平衡,先封陈玉成为英王,跟着封李秀成为忠王。随后,十分赞赏洪仁玕的建议,开始大肆广封王爵。

其忠意图是一是分散李秀成以及李世贤、杨辅清权力,以期改变“弱本强末”成为“强本弱末”的权力结构;再则,以此满足一些人欲望,笼络他们与洪秀全的命运。同时,让洪仁发洪仁趁机把王爵进行私下拍卖。凡是向他们行贿的一概保举,洪秀全就照封不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财源广进,而且还能让他们更加俯首帖耳。

一开始封的一批王还有点名号,比如陈坤书封护王,郜永宽封纳王,各自加了一串可以一口气读下来的系衔。但是此后由于封王太多,买的人也不少,于是觉得麻烦干脆只给个名号不加系衔了,负责念天王旨意的小文职终于不用喘粗气念一长串了。此后为了更省事,连名号都不给了,通通称之为“列王”,于是不分姓氏,不分年龄,这个也是列王,那个也是列王。比列王还有一个等级,就是连他们都不知道该叫啥,干脆在“王”字上面加“三点”,这个字我是打不出来了。于是在最疯狂的时候,洪秀全封的和卖的王,有二千七百多个王。

当时太平军所控制的地区也无非是几省的一些村镇,不但为一个城镇主管钱粮、管家务的封了王,但凡有点路子,能给洪仁玕他们递上银子,无论干什么都能得到个王爵,更有甚者,同一王爵,先后封给两人。比如奉王古隆贤降清后,洪秀全就将奉王封给黄朋厚;汪安钧降清并被杀后,就将康王封给汪海洋。后期王爵,基本上已与职务无关,根本不必重复使用的。洪秀全此时,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想,将叛降者的爵号封给别人是否严肃、合适。而且,决定广封王爵之后,很快失度,不将封王当一回事,加上形势不好而心里乱糟糟,以至干脆将更多的王,一律不加任何区别都叫列王,可能是列为大王的简称。对于太平天国封王的人数,当时的人对此就嘲弄说:“天国的王爵比过江的鲫瓜子还多”。这个比喻虽然粗浅,却十分精当。

责任编辑:zN_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