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天下分封|西周诸侯国吴国的建立,得益于一段让贤的佳话
2022-03-28 11:26:33 来源: 腾讯网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

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

而季历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周文王姬昌的父亲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才会让王位最终传到季历手中

而等待太伯和仲雍的

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西周诸侯国示意图

这一切,都还要从周文王姬昌的出生开始说起。相传姬昌出生时,一只红色的鸟儿落在了屋外的窗户上,还衔了个写满祝贺文字的缣帛。古公亶父见此“祥瑞”十分欣喜,便给其起名为“昌”。姬昌确实如古公亶父期待般,机敏聪慧,颇具继承人的风度。古公亶父赞叹道:“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

但按照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来继承。季历是少子,没有资格继承王位,更不必说他的孩子姬昌了。对于要遵从氏族规范还是要按自己的心意传位,古公亶父十分苦恼。

太伯和仲雍知道父亲的苦衷,看到父亲终日双眉紧锁,郁郁寡欢,为打消父亲的疑虑,他们多次明确提出了让位的请求,于是就有了“泰伯三让”的典故。

古公亶父去世后,二人带领一队有数百之众的人马,跨越秦岭西部的深山,在姬姓族人的协助下,他们从汉水上游扬帆东下,一路向东南行进,沿着水路,最终于梅里落脚(经南朝无锡县令刘昭注解,此地属江苏无锡境内),来到了江南这块还没有被先进文明触达的土地,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吴”的地方。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与周人完全不同的族群,最为显著的,便是当地人“断发文身”的风俗。为融入其中,他们摒弃周人贵族对渔猎部落的傲慢与偏见,遵从吴人的习惯,剪断头发,在身上纹上鱼龙形的刺青。从此,他们开始了在吴地的开拓经营。

除去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外,太伯、仲雍还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教当地的人们在肥沃的土地开垦耕种,改变了他们世代以渔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与当地人经年累月的相处中,太伯得到了信任和拥戴,并修建了城邦,建立了勾吴古国。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春秋时期吴国的雏形。

孔子也做出过评价:“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赞扬了太伯的谦让与进取,而这也是“泰伯奔吴”之所以流芳后世原因。

宜侯夨(cè)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宜侯夨簋于1954年6月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共有铭文120余字。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专家还断定铭文中的“宜”即在今(江苏)丹徒一带,也就是吴国的发源之地,而宜侯夨簋因其对研究吴文化的重要性又被称为“吴国第一铜器”。根据《史记》记载,南迁的周人部族自称"勾吴",吴国青铜器铭文上的"攻吾","工呉","攻吴",印证了司马迁的记载。

相传太伯还带领率领众人,开凿伯渎河(泰伯渎)。伯渎河位于江苏无锡的清名桥附近,流经江苏省的梅村镇至常熟,它全长43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

中国历史上开凿的第一条人工河流,已有3200年历史

勾吴古国建立后,太伯一直不肯称王,只让人们称“伯”,并且没有留下后代。太伯去世后,便由仲雍继位。吴人将太伯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的皇山(后名鸿山)南麓。

为纪念太伯,吴人将他的居所改为祠庙,即泰伯庙,也称至德寺、让王庙。如今的泰伯庙是在明清古庙址的基础上翻修重建的。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曾作《和泰伯庙》称颂:“故国城荒德来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经过一代又一代周人的努力,到周武王时,终于完成了古公亶父灭商的夙愿,而太伯、仲雍也在遥远的吴地,开辟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

周武王灭商后,派人到江南找到了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将周章册封为吴国君主。太伯也因此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

吴姓

一支出自吴国后代。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吴为氏,尊太伯为始祖,仲雍为传代始祖。这一支吴姓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责任编辑:zN_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