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刘邦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这算不算历史第一豪赌?
2022-03-26 18:00:25 来源: 腾讯网

不算豪赌,顶多算是死马当活马医。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似乎韩信一出场就是巅峰,而刘邦也是在刚结识韩信时,马上就把兵权交给了他。

因此,就得出一个结论,刘邦当时是在赌,并且还是一场豪赌,只不过是他运气好,“慧眼识珠”得到了韩信这个“兵仙”,最终赌赢了而已。

实际上,这种想法有一个误区,就是按照刘邦的行事风格,根本就不可能刚认识韩信直接把兵权交给他。

换句话说,刘邦在最初接纳韩信,并拜他为大将军,真不是因为韩信能打仗,至少在一开始不是。

只不过,刘邦之后因为迫于局势窘迫,才不得不考虑韩信,并且,韩信在后来的成长也确实出乎了刘邦的预料,因此这才逐渐放权给韩信,说白了,韩信最终能成为“兵仙”,属于刘邦的意外收获而已。

韩信刚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根本就不拿正眼瞧他。

史载,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下,当初跟着项羽时,韩信经常给项羽提建议,可惜项羽不吃他这一套,从来就没听过。

毕竟当时项羽风头正劲,麾下也有范增这样的高级幕僚人才,而韩信则名不见经传,项羽不重视他也理所当然。

而在刘邦入蜀之后,韩信选择离楚投汉,追随刘邦,但依然是不受重用。

甚至,当时韩信还差一点被处斩,若不是夏侯婴看他相貌威武,且出口不凡,救了他一命,估计韩信早已成了一撮黄土了。

但饶是如此,刘邦依然没正眼瞧过韩信一眼。

而在被夏侯婴救了之后,韩信在刘邦手下,当了个管仓库的小吏,纵然是有千般计谋,奈何没有施展的机会,只能是望洋兴叹。

直到后来发生了“萧何追韩信”这个典故,刘邦才总算知道并正视起韩信这个人来。

由此可以看出,韩信并不是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刚结识刘邦就马上得到重用的,而在刘邦正视韩信之后,也并没有马上放权给他。

萧何追回韩信后,刘邦听从萧何劝导,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且在听了韩信的一番“高谈阔论”后,不仅深以为然,还懊悔得到韩信太晚。

要是光听“大将军”这个名号,确实颇为唬人,再加上刘邦的反应,好像刘邦对韩信确实很重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韩信对刘邦的一番出谋划策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在当时刘邦的心里,却并不是像他表面上那样“深以为然”。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刘邦的时代,距离那个著名的“纸上谈兵”典故并没有过去太久。

“纸上谈兵”,是指当年战国后期,赵国的赵括不考虑战场实际情况,只照着兵法上说的去打仗,最终落了个惨败,自己也在乱军中被射死。

赵括死的时间,为公元前260年,而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则是公元前206年,这中间,仅仅过去了五十多年的时间,相信当时已经四十多岁的刘邦,不可能没听说过这件事。

因此,韩信当时的一番高论,即便是有独到之处,但凭着几句话就让刘邦把兵权交给他,那未免也把刘邦想得太简单了。

那么,话又说回来,刘邦为何会许给韩信一个大将军的称号呢?这就要说到刘邦当时的高明之处了。

韩信出身很低,并且来自于项羽阵营,这是人皆尽知的事实,另外,他在项羽的手下时,地位并不高,仅仅是一个郎中,这个职位类似于参谋,但他却那种不受重视的参谋。

但就是这么一个出身低,且不受重用的人,如今到了刘邦这里,被刘邦拜为大将军,这件事要是传出去,会引起什么效果?

那必然会让天下人认为,只要自己稍微有点能力,前去投奔汉王刘邦的话,那么肯定会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最重要的是,汉王刘邦不在乎出身和背景,甚至不在乎有没有前科。

这就是刘邦最初拜韩信为大将军的真实目的,而通过之后的诸多人才相继投奔,说明刘邦这一招达到他想要的目的了。

并且还有一点,当初萧何在推荐韩信时,刘邦说得十分清楚,是看在萧何的面子上,才启用韩信。

王曰:“吾为公(指萧何)以为将。”---《史记》

所以,正如前文所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最开始的时候,真的不是因为韩信会打仗,只不过是玩了一出“千金买马骨”的戏码而已。

既然刘邦是抱着特殊的目的启用韩信,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豪赌了。

而在此之后,韩信又坐了很长一段时间冷板凳,虽说他“还定三秦”的策略很好,但刘邦依旧没有直接放权给他。

还定三秦之战,是刘邦创业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战役,刘邦通过此战,成功地将项羽意图通过三秦王阻止他东进的计划粉碎。

这场胜利,很多人归功于韩信,说是他提出了建议,并且也是在他的单独指挥下,刘邦才会取得这样的胜利。

但实际上,韩信此时并未带兵,关于他带兵的记载,直到灭魏取代时才出现。

并且,还定三秦之战如此重要的战役,却并没有韩信实战的任何记载,只有刘邦

“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这句话。

更重要的是,刘邦所部署的诸将中,也不见韩信的踪影。

当时都有谁参与了还定三秦之战呢?据《史记》记载,有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就是没有韩信。

而此战的总指挥,《史记》和《汉书》中也说得明明白白,就是刘邦本人。

也就是说,即便是刘邦拜了韩信为大将军,但并没有对他放权,而韩信在当时也只是一个参谋的角色,一个为刘邦提供建议的人。

而这个建议最终能不能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都要看总指挥刘邦的意思。

还有,整个还定三秦之战的成功,也并不是完全得益于韩信的建议,更准确地说,是韩信以及刘邦,再加上一帮武将们群策群力的结果。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被后世传唱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典故,实际上,这个典故是在元代才最终成型的,元代的戏曲家进行了部分改编后传唱,这才让后世将这个典故误以为是正史。

说白了,这个典故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刘邦为了迷惑项羽,听从张良的建议烧了自己后路(褒斜道行军栈道),以示自己绝无东归之意。

暗地里,刘邦则是御驾亲征,带着大军从故道攻击关中,但无法突破陈仓,导致当时进退两难。

而后来的所谓“暗度陈仓”,实际上是刘邦得了手下一个叫做赵衍的帮助,赵衍因为是汉中人,对当地的地形很熟悉,给刘邦指了一条隐秘的小道,这才得以让刘邦突袭了章邯。

赵衍本人也因为这个功劳,在刘邦称帝后被封为许昌侯。

“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这件事在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由此就能说明,韩信在当时的地位并不高,刘邦出征都没有带着他,更谈不上有什么兵权了。

那么,韩信什么时候才开始被刘邦重用的呢?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彭城之战后。

彭城之战,是刘邦定三秦后遭遇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惨败,刘邦本想趁着项羽孤立无援的时机,一举将其剿灭,为此刘邦还联合各路诸侯,拉起了56万的大军。

而当时项羽的兵力明显逊色于刘邦,但就是在这种极为恶劣的局势下,项羽兵行险招,采用闪电战的策略直扑刘邦,而面对项羽的突然袭击,刘邦的诸侯联军顿时一片大乱。

最终,项羽先是在彭城附近,斩杀刘邦部众十万人,之后又一路追击,又在灵璧斩汉军十万人,而刘邦本人也几乎在此战中丧命,最后仅带了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

整个彭城之战,以刘邦全军覆没而告终。

而在此战中,韩信却立了一些功劳,当然,他的功劳不是抵抗项羽,要是他真的能抵抗住,刘邦也不至于仅带十余人仓皇而逃。

他是在刘邦大军溃败后,及时收拢溃兵,并将这些溃兵带到了荥阳与刘邦会和,这一点对当时的刘邦极为重要。

在此之后,刘邦靠着这些收拢回来的溃兵,又加上吕后的哥哥吕泽,以及萧何带来的关中士兵共同支援下,最终才拖垮了项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所以,韩信收拢溃兵的功劳,是刘邦开始重用他的一个起点。

同时,在彭城惨败后,刘邦清醒地认识到诸侯联盟不可靠这个事实,同时也明白在军事上自己不如项羽,而这个时候,张良就提出了那个足以影响汉朝历史的建议。

“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张良

当时,张良的核心思想是争取黥布和彭越,同时重用韩信,并信誓旦旦地告诉刘邦,只要刘邦照他说的做,那么必然能灭掉项羽。

黥布和彭越暂且不说,单说韩信,张良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让刘邦把韩信放到外面带兵,让他自由发挥。

而刘邦在后来确实也按照张良说的做了,通过事实证明,张良的策略丝毫不错。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邦才算是真正让韩信独当一面,拜韩信为“左丞相”,位列于诸将之上。

这一年是公元前205年,从这一年一直到公元前202年,这三年可以说是韩信的“神话”之年,他横扫诸侯,所向披靡,而“兵仙”这个称谓,也是在这期间流传开来的。

所以,通过韩信的经历就能够看出,刘邦启用韩信是有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的,并非是刚见面就直接把兵权交给了他,而是通过观察、历练后,同时加上彭城之战后无人能抵挡项羽的尴尬局势,以及听了张良的建议,这才开始启用韩信,因此,这算不上豪赌,最多只能说是死马当活马医而已。

责任编辑:zN_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