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不看《三国志》,就不会知道被“冤枉”的刘封
2022-03-26 15:52:01 来源: 腾讯网

说刘封被冤枉,有两层意思。一是他冤枉地死去,二是他以一种被歪曲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不看史书根本无法了解真实的刘封是什么样。

在小说中关于刘封的情节不多,但已经足以刻画出一个碌碌无能的庸将。

无论是被刘备收为义子的原因,还是加入刘备阵营后的毫无建树,乃至对关羽失败的袖手旁观,都显示出刘封的无所作为。

也就是说,在《三国演义》中,只是平铺直叙地记录了刘封的生平,没有任何出彩的事迹。

例如,刘封被刘备看中收为继子,人生际遇发生改变,对他几乎可以说是天降好事,祖上积了阴德,却看不出刘封本身有什么优点值得刘备看中。

而且,照小说的说法,刘封还是靠颜值才能吸引刘备的注意,“玄德视其人器宇轩昂”。

再如,在多场战斗中,刘封只是奉命行事,而且大多是跟随、协助他人,既没有崭露头角,也没有立下奇功。不如黄忠那样富有韬略,也比不了曹彰的勇猛过人。

曹彰出马与封交战,只三合,封大败而回。

一言以蔽之,在蜀汉阵营中,刘封是典型的文不成武不就,有没有他对刘备的大业都没有影响。即使是最后刘封被刘备逼令自尽,也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不像诸葛亮斩马谡还要挥泪。

然而,即使刘封算不上是一个完美的栋梁之材,他也不是一无是处,真实的历史与《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截然不同。

在《三国志》里介绍刘封时,首先就列出了他的战绩。

据正史记载,刘封武力过人,他率军随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溯流西上进攻益州,所过之地战无不克。

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

什么叫做“所在战克”?在《三国志·吴嗣主孙皓传》里也用了“所在战克”这个词。

预又斩江陵督伍延,浑复斩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所在战克。

白话文:杜预又斩杀吴江陵都督伍延,王浑又斩吴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晋军所到之地每战必胜

可见,刘封是一个颇有战功的猛将,而这一特点在《三国演义》里根本看不出来。

另外,《三国志》明确给出了刘封的死因,诸葛亮亲口承认刘封的勇猛让他忌惮,这也成了刘备要杀他的主要原因。

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因此,可以说刘封就是因为优秀,才会让诸葛亮起了杀心。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刘封的结局经过了“艺术再加工”,抹掉了诸葛亮向刘备进谏的部分,刘封之死完全变成了刘备独断的责任。

玄德转怒曰:“汝须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听谗贼所阻!”命左右推出斩之。

这样改写或许能进一步使得诸葛亮的形象趋于完美,却轻描淡写地虚化了刘封的真正死因,同时选择性地忽视了刘封的长处,也因此为他感到惋惜和遗憾。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诸葛亮是一位精于治国的贤良大臣,而裴松的评注又进一步丰富了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同时也对诸葛亮“军事家”的身份做了重要的补充。

以诸葛亮的智慧,不会看不出蜀汉缺少人才,以及刘封是一个难得的干将,但同样因为他的杰出政治才能,诸葛亮又开始对刘封有所提防,并为日后的安排提前预备。

很明显,《三国志》全篇没有对诸葛亮进行抹黑,但在这里,却不得不指出要杀刘封是诸葛亮的主意,或许已经采用了一种简化的形式说出来,毕竟历史的真相无法隐瞒。

在诸葛亮的建议里,有几点很有意思。

第一,除掉刘封暴露出了诸葛亮的真正用心。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露了衷心,他志在“兴复汉室”。

然而,无论是“兴复汉室”还是“匡扶汉室”,谁来完成不行?只要能够顺应大义,讨伐曹贼,无论是谁都可以做,何必一定要刘家领头?何必一定要让刘备的嫡子继位?

当然,古人有思维局限,这是无法避免的障碍,但也能就此看出诸葛亮的真实目的。

刘备、诸葛亮等人并不是无私地想要重兴汉室,而是以此为幌子,想要实现个人目的,当然需要巩固利益集团的统治。

第二,刘封不是无能之辈,让诸葛亮非常顾忌。

假如刘封是一个只擅长武勇的莽夫,在刘备指定刘禅为继承人的前提下,即使刘封不服,他也只会成为谋叛的逆臣。

在这个时候,一方面有刘禅的“正统”地位,一方面有诸葛亮牵头的众多大臣拥护,怎么看刘禅也有很大的优势。

然而,即便如此,诸葛亮仍然担心难以克制刘封。

可见,诸葛亮已经考虑到有可能斗不过刘封。提前预防,一来能说明诸葛亮有深谋远虑,二来则说明刘封的能力让诸葛亮不能小觑。

从诸葛亮的顾忌就可以反推出刘封的才能,说明刘封不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否则不会引起诸葛亮的重视,从而想到要借机除去隐患。

想到这一点就感到可惜,一员猛将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蜀汉又始终存在人才匮乏的隐患,所以,除掉刘封的目的根本不值得称道

尤其还要提到后续,直到最后一刻,刘封对刘备仍旧非常忠诚,并经受了孟达劝降的考验,刘备后来才得知详情,后悔莫及。

客观地说,刘封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就像陈寿的评价,“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

刘封和孟达一起镇守上庸三郡,不想着团结,竟然会欺凌孟达,以至于孟达怒火难抑,竟然率领部曲四千人投降曹魏。

在欺负孟达的时候,刘封没有考虑过后果;逼走孟达后,刘封仍然没有想过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这至少能说明刘封做人不够谦和谨慎。

至于刘封和孟达没有听从关羽的调遣,或许有过失,但应该算不上死罪,毕竟孟达没有以此为理由来劝降刘封。

而刘备和诸葛亮是否有正当的理由来处死刘封?按照《三国志》来看,并没有明确的律法可以作为依据,比如“违抗军令”。

另外,还有一个人物可以作为参考,就是孟达。孟达带兵叛变,后来又想回归蜀汉,即便这样,他也可以得到诸葛亮的谅解;同一个诸葛丞相,却容不下更加忠诚的刘封。

而且,就算部分是因为刘封的原因,才逼反了孟达,但不能说刘封的罪过比投敌的孟达还重。

可见,刘封当然存在缺点,但他并没有犯下死罪。

总之,因为政治的阴暗,一员猛将刘封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以至于在政治斗争中丢去了性命,令人惋惜。

相对而言,与之相关的关羽之死,很多人归咎于刘封的见死不救,其实刘封真没有多少过失。

〈完〉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责任编辑:zN_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