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抗倭英雄戚继光,为什么到了北方却战果寥寥?
2022-03-26 11:29:42 来源: 腾讯网

本 文 约 4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min

戚继光在历史上也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戚家军抗击倭寇,把倭寇打得丢盔卸甲。但很多人不知道,戚继光被调到北方出任蓟辽总兵后,战绩却十分平庸,是戚继光不复当年之勇,还是另有隐情?

戚继光(朱晓渔饰)。来源/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截图

戚继光16岁时,继承了祖上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在明朝,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级别相当于现在部队的校级军衔。怎么说呢?在大多数人还在上中学的时候,戚继光就已经可以指挥部队了。虽然他这个职位是世袭的,但戚继光和混饭吃的军官不一样,他目睹了倭寇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暴行后,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立志保家卫国。

影视剧中,戚继光赴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来源/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截图

1553年,在朝中重臣张居正的提拔下,戚继光当上了都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两年后又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1559年,戚继光精心培养的戚家军成军。自此,戚继光开始了自己人生的辉煌时代。

从1559年开始到1567年被调往北方为止,在戚继光为期8年的抗倭斗争中,他建立的战功十分显赫,据不完全统计,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主要战绩如下(整理自《明史.戚继光传》):

宁海之战:追歼上千倭寇,斩首300级,戚家军无一人牺牲。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戚家军牺牲陈文清等3人。

上峰岭之战:3000多倭寇被击溃,斩首300级,戚家军伤亡3人

白水洋战斗: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戚家军牺牲陈四等3人。

长沙之战:戚家军消灭倭寇2600多名,解救民众1300多人。

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级,俘虏29名。戚家军牺牲陈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战:戚家军击溃数上万倭寇,斩首688级,戚家军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戚家军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级,俘虏26人,解救百姓2120人。戚家军牺牲69人,为戚继光领军以来损失最大一仗。

福清葛塘之战:歼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级,戚家军牺牲20人。

平海卫之战:斩首2622级,戚家军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上万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级,生俘1名,戚家军牺牲童子明等24人。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级,戚家军无一人阵亡。

蔡陂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级。戚家军牺牲31人。

……

以上还仅仅是戚继光的部分战绩,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消灭倭寇将近十万(一说八万余人)。如果只是看他的战绩,那么戚继光到头也就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不过,站在历史的视角,戚继光还是一位“军事家”,在中国军事理论上有一定地位。

在中国古代,所谓“兵书战策”,多数都写得很玄乎。以最著名的《孙子兵法》为例,《孙子兵法》固然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军事教科书,但书中教授的多为大方向的军事理论知识。在战场上,如何具体运用这些知识、如何执行战术,书中却所说甚少。比如《孙子兵法》中的《地形篇》强调:“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明敌情,制定取胜计划,研究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些都是将帅的职责。懂得这些道理去指导作战的,就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就必然失败。”

孙子兵法中是这样说的,但问题是,在实际的行军打仗中,如何运用地形,怎样判断敌情,制胜计划该怎么制定,什么样的地形才能方便我方获胜,怎么计算道路远近,这些细节问题书中一概没有说明。

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日后学习兵书的只能靠天赋,如果天资聪慧、有军事才能的人,或许会融会贯通地使用书中知识。可大部分人毕竟是庸人,靠这些人去理解书中知识,往往造成大量的“脑补”现象。很多人不读兵书还好,读来读去读得一塌糊涂。戚继光把这些军事理论,做了一次符合时代的修整,为中国军事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书籍里,戚继光第一次把兵书中的“玄学”具体化成普及理论。书中用大量的白话书写,方便当时文化程度不高的军人们。同时,戚继光还在书中把各种军事条令和细节知识用大量的文字详细描写,尽可能不让学习的人对这些知识产生误解。

这些书中还包含大量手绘图,从军队的阵法布置到武器装备的外形和使用方法,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学习这些书籍的人可以一眼看懂书里的道理和知识。以《练兵实纪》为例,书中戚继光对行军在外如何野营的做法事无巨细地进行描写,甚至如何布置厕所的细节都不放过。如“第九。放厕所:凡白日登厕员役,由各营门将腰牌悬于门上,方准开门而出,毕即还应腰牌,取带回营”。厕所都说得一清二楚,其他的军队战阵布置,炮台营垒的修筑办法就更加详细了。

影视剧中的戚继光。来源/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截图

除此之外,戚继光还对军队武器装备的使用有详细描写,比如《练兵实纪杂集·军器制解》专门讲解了这些内容。以戚家军装备的重炮无敌大将军解为例,这种武器是戚继光军队中威力最大的火器之一,戚继光自然花费不少文字来详细描写。戚继光的描写犹如“使用说明书”,包括武器性能、用途、注意事项、威力描写,备件须知等等。任何人只要看过、记住这个“使用说明书”,可以马上被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无敌大将军炮的操作手。而这只是戚继光所著兵书内容的极小一部分。

在戚继光著作中,从最基本的士兵一天走多少里路,到大刀狼筅如何使用;从行军布阵的每一个细节,到长枪火炮的如何操作,都事无巨细地描写出来。可以说,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把具体战术条令和作战指标以及训练方式都用具体量化的方式教授出来的将领。

问题来了,既然戚继光如此厉害,为什么1567年他被调往北方后,战绩一落千丈呢?

说到这个话题,我们要好好分析一下。

隆庆元年秋(1567),戚继光到北方蓟州上任。上任之初,他发现此地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军队士兵毫无士气、装备稀烂、城墙年久失修。对此,戚继光调兵遣将,积极修缮城池,想方设法改善边军待遇,恢复当地驻军的战斗力。

除此之外,戚继光还调回部分戚家军士兵。当时,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率领7000名沂州兵来增援。最开始戚家军到了北方,当地边军并不买账,北方的边军对这些“南蛮子”根本不放在眼里。但是,戚家军治军极为严格。史书记载,训练时,戚继光令麾下三千戚家军在大雨中站了一天而纹丝不动。这一举动震撼了当地边军,至此所有人都知道戚家军军纪严明,也知道了能带出如此精锐部队的戚继光不好惹,于是边军各部都很服气,全部听命于戚继光指挥。

戚继光镇守蓟县黄崖关。摄影/张乞天,来源/图虫创意

在戚继光的努力下,只用了4年时间,他就在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修建了大量炮台和墩台,把自己防区建筑成铜墙铁壁。建设阵地外,戚继光还创造性地建设出一支针对鞑靼军队战法的车骑铁营作为机动部队,可以随时投入对鞑靼军队的战斗中去。

戚继光建造的空心敌楼模型。来源/纪录片《长城》片段

不过,戚家军这些精锐属于山地步兵,在广阔的大草原、荒漠遇到的敌人跟他们在南方山林遇到的完全不同。这让他们当初的本领根本无法有效在北方施展,所以需要一个调整期,但戚家军毕竟训练有素,在战斗中,戚继光因地制宜发展出一套针对北方骑兵的战术,令敌人完全不能突破他们的防线。

这种战术就是戚继光在自己的军事巨著《纪效新书》中提到的“车骑步兵营”,简而言之,通过多兵种协作配合来对抗骑兵进攻。戚继光到北方后发现,由于敌人变了,之前戚家军的战法也必须跟着改变。

比如在对抗倭寇的战斗中出名的“鸳鸯阵”,对付骑兵就不行。《纪效新书》中记载:“余所著操练图令内切切分详退兵之法,谆谆面谕鸳鸯阵势速战之条者,良以此也。若夫北方原旷,地形既殊,虏马动以数万,众寡亦异,驰如风雨,进不能止,岂可以此用之者耶?”

可见戚继光很清楚问题所在。戚继光从实际出发,针对当时的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车骑步兵营”的作战方式。在他的战术中,把大量火器下放到部队中去,一旦碰到敌军骑兵冲锋,各部队立刻以战车为核心进行结阵。具体战术是——结阵后,等敌军骑兵冲到火器射程内,所有火器一起开火杀伤敌人并惊扰敌军战马,打乱对方的进攻势头。

据统计,在实战中,往往戚继光一个车营的一次齐射可以将数千发子弹和炮弹打出去,在当时,这个火力密度足以瓦解上万骑兵的正面冲锋。一线重装步兵趁敌人混乱之际迅速从车阵冲出用双刀猛砍马腿来阻击剩余骑兵冲击,二线步兵则用刀棍攻击坠马敌军,第三、四线步兵在敌军骑兵被阻击后立刻持长枪等武器出击刺杀剩余敌人。

可以说,戚继光调到北方后,跟鞑靼军队的战斗从未停止(整理自《明史.戚继光传》)——

1568年,鞑靼入侵青山口,被戚继光击退。

1573年二月,鞑靼首领董狐狸进犯喜峰口,被戚继光击退,斩首3级。

1573年四月,鞑靼入侵桃林口,被戚继光击退,斩首3级。

1573年五月,鞑靼入侵界岭口,被戚继光击退,斩首15级,夺马53匹,骡子2头,缴获器物369件。

1573年六七月,朵颜部进犯窟窿台,被戚继光击退,斩首6级,缴获战马12匹。

1575年,鞑靼首领董狐狸,长昂,长秃进犯蓟州,被戚继光击败,斩首2级,活捉其统帅董长秃。

1579年,炒蛮部进犯古北口,被戚继光抄其退路,斩首5级,生擒13人,俘获驮马18匹。

……

如果列出这些战绩,戚继光似乎一直在取得胜利,但仔细一看战果就让人困惑了,除了上面这些战斗,戚继光在镇守北方时期最大一次战役,是策应李成梁在辽东宁远前屯的战斗。当时对面土蛮儿伯彦、苏八亥、黑石炭等首领纠集5万大军南下进攻李成梁防区,戚继光率军主动出击,在狗儿河、石河墩大战击败敌人。如此激烈的一场大战,戚继光只有“斩首13级,获马15匹”的战绩。这个结果让人疑惑,为什么在南方战果赫赫的戚继光,到了北方一下子战绩平平了呢?

事实上,这正是当时明朝军队的普遍问题。戚继光只是这种普遍问题的一种表现。戚继光是一名优秀的步兵山地战专家,可到了北方戚继光手中,没有一支可以随意调动的强力骑兵部队。

骑兵机动力量在北方作战十分重要,因为戚继光的对手已经从海上的倭寇步兵变成了机动性极强的鞑靼骑兵,光凭戚家军的双腿可太难追上来无影去无踪的骑兵。在南方地区,倭寇可没有如此强大的骑兵部队,一旦被戚继光击败,倭寇逃不了多远就被戚继光追上消灭。但是在北方,鞑靼骑兵作战时一旦发现形势不利,立刻散开撤退,这让缺乏骑兵部队的戚继光难以做到大量歼敌的结果。

戚继光雕塑。摄影/zatletic,来源/图虫创意

即使戚继光根据情况发明了“车骑步兵营”战术,也的确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套战法仍稍显保守,对于快速进攻的骑兵集团,自保有余但攻击性不足。尤其是获胜时也很难追上撤退的敌人骑兵,这也是戚继光在北方作战时斩首数量有限的原因之一。

另外,鞑靼部落还有拖尸的习惯,他们知道一旦尸体落入明军手中,必然被割头。在明代,敌人的首级是军功的证据,一个首级升一级或奖励银子。所以惧怕被割头的鞑靼部落一旦遭遇败绩就会立刻选择把同伴的尸体拖走,来避免“身首分离”的下场。所以终明一朝,在跟北方鞑靼部落的战斗中,能大量斩首的战斗很少。

即便如此,戚继光镇守北方期间,鞑靼部落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入关抢劫,反而屡屡碰壁。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戚继光,无论是在南方丛林还是北方草原,都是一流的军事将领,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更重要的是,戚继光在中国军事史上是堪称“里程碑”一般的人物。他把过去玄幻的军事学说用平常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教授、发展和归纳,把行军打仗的经验理论化和数字化,让大规模快速培训部队成为可能,在这一点上,戚继光堪称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

参考文献:

纪效新书 戚继光 1560年

练兵实纪 戚继光 1571年

《明史.戚继光传》

《明史.鞑靼传》

END

作者 | 郭歆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古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国历好物

从古人的生活日常中

寻找中华文明的来路

责任编辑:zN_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