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康熙是如何统一了台湾?和平谈判不成,最终武力解决
2022-03-25 21:45:05 来源: 腾讯网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湾建立了郑氏政权,为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形成了一方诸侯。1662年,郑成功去世,其子郑经自立为东宁国王,宣称“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康熙经过10多次和平谈判,都未能和平统一台湾。于是,康熙决定用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一,福建水师重建,郑氏完全退守大陆

随着“三藩之乱”即将结束,清朝开始对郑氏越来越强硬,逐渐放弃了和平谈判,为武力平台做准备。1677年,清朝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1679年,康熙任命精通海务、骁勇善战的万正色(郑军投降将领)为福建水师提督,调拨1.4万人编入水师部队,从江浙选取战船百艘,从湖广拨发新式西洋炮20门,加强了水师的力量。

1680年,清军兵分两路对郑氏在大陆的据点发动了进攻。其中,福建水师从海上进攻海坛,迫近厦门;福建陆军则从陆地上对厦门、海澄附近的据点发动进攻。战斗开始后,福建水师很快就攻占了海坛岛,福建陆军则马上在岸上架设大炮,使得郑军舰队无法靠岸,只能退守金门。

厦门和金门的位置

海坛之战后,郑经命令刘国轩放弃海澄岛,退守厦门。不久,谢村、鼓浪屿一带的郑军将领陈昌投降,刘国轩无心恋战,退守厦门。而厦门的郑军也是一片混乱,降的降,逃的逃,刘国轩见状,只能带领几千残余部队逃回台湾。

经过此战,清军完全收复了福建沿岸的岛屿,将郑氏的军队彻底赶出了大陆。

二,施琅的重新起用

1681年,郑经去世,其弟郑聪便趁机纠集同党发动政变,处死了郑克臧,监国夫人陈氏被迫自杀,董太妃在当年去世,史称“东宁之变”,此后大权掌握在外戚冯锡范与刘国轩之手,冯锡范立其婿郑克塽(只有12岁)为王,从此郑氏政权一蹶不振。

消息传到了清朝后,康熙认为统一台湾时机成熟,于是让福建水师做好准备。当时清廷大多数官员认为“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还是主张采取和平统一的方针。但是康熙坚持采用强硬手段,由于万正色反对武力攻台,康熙改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

施琅为福建泉州府晋江人,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郑芝龙降清后,他加入了郑成功队伍。1651年,施琅对郑成功“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行为不满,被郑成功剥夺了兵权。随后,清军偷袭厦门,施琅奋力抵抗,保住了厦门,但是郑成功却没有给施琅响应的奖赏。此后,施琅杀曾德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诛杀了施琅父亲与兄弟。在这样的情况下,施琅带着仇恨投降清朝。

施琅降清后,担任水师的将领,并在1662年被提拔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一直强调用武力平定台湾,是朝廷的鹰派代表。1667年,他上奏《尽陈所见疏》,提出了平定台湾的措施。但当时对清朝最大的威胁是“三藩”。当时鳌拜专权,他们只顾争权夺利,无意出兵远征。为了避免施琅等郑军降将拥兵自重,鳌拜下令撤销了福建水师,施琅也就只能留京宿卫了。

施琅被起用后立即赶往福建上任。但是他和福建总督姚启圣在进攻台湾的时间、路线等问题上有冲突。康熙为了尽快解决台湾问题,就授予施琅“专征”权,让施琅全权负责统一台湾的事情,而姚启圣则坐镇福建,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施琅雕像

施琅研究台湾问题多年,也是曾经是郑军的将领,因而对台湾形势更加了解。为了尽快统一台湾,减少伤亡,

他提出了“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其具体的作战计划分为三步:一,清军攻占澎湖,让台湾门户洞开,切断台湾的贸易路线,在经济上进行打击;二,占据澎湖后和郑氏进行谈判。

如果郑氏拒绝投降,那就派遣主力舰队进攻台南承天府(台南,郑氏政权的首府),同时派遣快捷舰队封锁打狗港(高雄)、锁蚊港(嘉义)和海翁窟港(大安港),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登陆台湾后,进行围困,继续招降郑氏。郑氏如果负隅顽抗,那就在台湾岛进行登陆作战,先歼灭城市之外的郑军,然后将郑军围困在孤城,最终达到彻底消灭郑氏的效果。

三,澎湖海战

施琅取得专征权后,就开始推行自己的作战计划。他加强对福建水师的训练,选拔优秀将领,修建可以承受大风大浪的战船,制造武器。他还不断派遣间谍,利用自己在郑军中的旧关系进行策反和搜集情报的工作,甚至派遣舰队小分队到澎湖侦察郑军部署情况。

自古以来,渡海作战都是一大挑战。台湾海峡宽在130公里到200公里之间,呈现出两头宽,中间窄的情况,常年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风速很快。冬季时候风力强劲,风急浪高;夏季风力较小,风浪较小。但是夏季又是台风高发的季节,因此渡海作战必须选好时间,不然就无法渡海。

为了避开台风的袭击,施琅选择在夏至前后发动渡海作战,这一段时间的风浪最小。他将水师集中在铜山,然后乘西南季风前进。郑氏将澎湖作为防御的重心,他们很早就修复了荷兰人留下的防御工事,在容易登陆的地点修建了城墙,设立了炮台,驻扎了1.7万的军队。因此,澎湖之战将是一场恶战。

六月十四日清晨,施琅带领舰队和2万清军从铜山港出发,于第二天下午到达了澎湖西南,这里是郑军防御最为薄弱的地方。清军按照既定计划顺利攻占了八罩屿。刘国轩接到情报后,感到非常意外,匆忙制定应对措施。其部下丘辉建议在清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发动进攻,刘国轩则认为清军在澎湖没有可以停播的港湾,一旦台风发生,将不战而溃。于是,刘国轩选择坚守不出。

十六日早晨,施琅对郑军发动了进攻,郑军依靠火炮抵御,清军行动不一,将士争功,拥挤冲撞,出现了混乱。施琅见状,立即驱船冲入郑军舰队,试图救出被围困的船只。在战斗中,施琅眼部负伤,被迫撤出战斗。刘国轩见清军撤退,继续坚守不出,等待台风。

初战失利,施琅吸取教训,调整进攻部署。总兵吴英提出了“五梅花阵”,也就是以五船围攻郑军一船,这样既可免除战船互相冲撞之患,又可发挥数量上的优势。施琅当即采用了这个措施。十八日,施琅先派遣船只攻取了虎井、桶盘二屿,扫清了外围。随后,施琅亲自乘坐小船到澎湖各处侦察情及地理形势。

二十二日晨,施琅发动了总攻。清军分为四部分:施琅带领56只大船居中,作为主攻队,从正面进攻郑军主阵地娘妈宫;都督陈蟒等50只船只从右侧进攻鸡笼屿、四角山;总兵董义等率50只船只从左侧进攻牛心湾。其余的80只船作为预备队,随主攻船队跟进。

战斗开始后,清军按照施琅变换“五梅花”阵,郑军很快就落入了下风。随后,清军两侧舰队也到来,对郑军形成了包围之势。刘国轩见舰队已经损失大部分船只,于是带领剩下的31只船逃到了台湾岛。此战。清军击毙郑军将领340人,士兵1.2万人,俘虏将领165人、士兵4800多人,击毁、缴获战船194只。而清军阵亡329人。

四,台湾正式纳入到了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

澎湖海战,清军只用了七天就歼灭了郑军的主力,加速了郑氏政权的灭亡。随后,施琅下令在澎湖休整部队,进一步做好攻台准备,又继续对台湾方面发动招抚政策。

他在澎湖恢复生产,严禁杀戮,宣布免除三年的租税徭役,取得了民心。他又对台湾人民发布《安抚谕诚示》,宣传清朝的政策。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战争,施琅放弃和郑氏的仇恨,以国家利益为重。他给郑氏承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也立即对郑氏颁布赦罪书,配合施琅的“因剿寓抚”策略。

面对清朝的招抚政策,郑氏内部发生了分化:黄良骥等提出远征吕宋,图谋东山再起;刘国轩主张向清政府投诚;冯锡范反对降清,坚持死守台湾。最终,刘国轩的主张占了上风。六月初八,郑克塽派人与清军谈判,表示愿意投诚,但是提出留居台湾。施琅断然拒绝,并指出台湾的行政权要完全交出,郑氏要剃发和迁入内地。七月初五,郑氏集团表示完全接受朝廷的条件。

清朝在台湾的区划

1683年八月十三日,施琅从鹿耳门登陆台湾岛。十八日,隆重的受降仪式在台湾举行,施琅宣布清朝全面接管了台湾岛,郑氏政权宣告结束,台湾首次纳入到了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纳入清朝版图,使得中国对台湾拥有了主权上的依据,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责任编辑:zN_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