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古代双方交战,从早上打到晚上,对战双方难道一直不用吃喝拉撒?
2022-03-25 20:45:26 来源: 腾讯网

文·段宏刚

士兵不是机器,需要按时吃喝拉撒睡,按时补充体力,才能再投入战斗中。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一场大规模战争消耗的时间更长,有可能几年、几十年地打下去,比如,“秦灭六国之战”耗时10年,“西汉与匈奴之战”前后耗时40多年,“宋蒙战争”前后也耗时40多年。

打这么长的战争,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非常大,肯定要运筹帷幄,提前做好筹划,方可取得主动权。所以,统帅如何领兵就显得十分关键,将直接关系着整个战争的胜负走向。

古装历史剧里通常有这样的镜头:双方统帅各率领一大队全副武装的人马,来到空旷地带,两方保持一箭射程的距离,剑拔弩张,蓄势待发,双方先是叫阵,挑衅对方,同时对己方鼓舞士气,随后,号手吹响冲锋号,战鼓雷鸣,主帅身先士卒,率领将士们拎起各种各样的冷兵器,呐喊着,浩浩荡荡地向对方冲杀过去。

对方将士也在统帅的带领下,如同洪水一样涌过来,双方人马就这样厮杀在一起,直杀得天昏地暗、哭天喊地。

实际上,真实的古代战争里并不会出现这种无厘头的对战,电视上这样拍摄,只不过是为了把更多的镜头语言组织在一个画面里,体现出一种波澜壮阔,令人热血沸腾的画面感而已。

如果双方士兵毫无章法,鲁莽地冲杀,很容易陷入困境,中了对方的埋伏。

一窝蜂地向对方冲过去,万一对方在沿途事先埋伏,待进攻方误入埋伏圈,很容易让对方来一个瓮中捉鳖,从而损伤惨重,也很容易影响进攻方的士气。

双方若是在峡谷、山谷、河沟等地方进行作战,那么,对方在沿途埋伏起来非常容易,沿途山上的树林、灌木丛、草丛、巨石旁,乃至山顶,都是打埋伏的好地方。只需趴着一动不动,等敌方部队靠近后,然后居高临下地进攻,很容易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

况且,有这样一句俗语:兵过千,没有边;兵过万,没有沿。

就是说,一支数万人的大部队列队行军时,整个队伍的长度有可能延绵几里路,主帅在前边肯定观察不到部队后边的状况。如此长的队伍行进到峡谷、山沟等地形险峻的地方时,若不提前做好准备,很容易被打伏击。

因此,侦察兵和先锋部队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是保证整支队伍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侦察兵由反应灵敏、眼力好、体能好的士兵充当,站在高处又不容易暴露目标的地方侦察敌情,每个兵之间会保持一定距离,方便相互之间联络和照应。侦察兵主要承当两个责任,一是在打仗前侦查敌军的所有情况,包括敌军统帅是谁,人数多少,行军路线,所用武器,等等。二是通过旗语向本方主帅传递本方部队的情况,让主帅随时随地知己知彼。

如果摸透了敌情,自己也有把握跟敌军决一死战,那么,就展开针锋相对的正面厮杀。

古代两军正面交锋时,通常会采取“车轮战术”,绝不会所有人马集体出动,群体而功之。除非大部分士兵都战死沙场了,剩下的走投无路,才会一起上。

打仗前,按照主帅的部署和命令,一支大部队会分成几个军营,每个营的部队在指挥官的带领下,会朝不同方向或战线向敌方进攻。比如,西线部队、中线部队、东线部队。

每一线的部队如果跟敌军遭遇,也不会全体出动,仍然会分成几队人马来作战。通常情况下,至少会分成三队人马,简称一队、二队、三队。

一队人马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先锋部队”,都是由骁勇善战的士兵组成。他们对试探敌军的虚实,提升己方的士气很重要。如果先锋部队能够凯旋而归,会把高涨情绪传染给其他部队,其他部队乘胜追击,极有可能让这条战线取得胜利,对整场战争的告捷也有很大影响。

当冲锋号和战鼓响起,先锋部队一马当先,即刻冲锋陷阵。在先锋部队跟敌人厮杀时,二队人马做好战斗准备,等待着替换先锋部队。三队人马则抓紧时间吃喝拉撒,蓄精养锐。

当先锋部队退回来休息时,二队人马替岗,投入战斗,三队人马则做战斗准备。当轮到三队人马上战场时,先锋部队进入战斗准备状态,二队休息。几队人马就这样循环着休息和吃喝拉撒,不存在一拨人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士兵们连吃饭、休息、大小便的时间都没有的情况,这样不科学也不现实,即使没有战死也会被累死。

冷兵器时代,打仗是极其消耗体力的活动,再多么能打的勇士,再多么优良的战马,能坚持一到两个时辰就非常了不起了,况且,武器也会折损。所以,在一两个时辰内,对战双方都要约定时间进行换人、换马、换武器,以便恢复元气,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史书上常说,一场战争打了几天几夜,实际上指的是战斗的过程很漫长,并不是一队人马打了那么长时间。

另外,古代两军作战对排兵布阵非常重视,双方在攻守转换中都以保持阵型不乱为原则,如果阵型被对方冲垮,士兵就如同放了鸭子,形成一种“群体性恐慌”,各自逃命,让指挥官无法号令士兵,最终溃败。

所以,数万人参与的作战,必须有组织有纪律,先会利用阵型跟对方周旋。对方如果冲锋几次都没有攻破阵型,也会丧失斗志。如果缺乏组织,队伍中有一个地方被对方冲垮,没有及时弥补,这处的士兵会做鸟兽散,很容易把失败情绪传染给其他人,从而导致大规模溃败,战斗时间很短就会结束。

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例子,前秦军有25万(还有数十万大军赶往战场)人,而东晋军只有区区8万人,纸面实力对比非常悬殊。

然而,前秦军是一帮乌合之众,而东晋军士气高涨,一方面利用淝水的自然天险跟前秦军周旋,一边采取造谣的方式来瓦解敌人的军心。

当两军准备在淝水畔决战时,前秦军原计划渡河,却又担心渡河到一半时遭到东晋军的偷袭,因此,犹豫不决。

在前秦军优柔寡断时,一部分东晋军快速渡河,而另一部分东晋军早已绕到前秦军身后,大喊道:前线的秦军败了!

前秦军听到喊声后,惊慌失措,闻风而逃,慌乱中出现踩踏事件,许多士兵被自己人踩死。东晋军则前后夹击,全力进攻,最终书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责任编辑:zN_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