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醉打金枝的也是他吗?
2022-03-25 17:54:37 来源: 腾讯网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这个从古至今都没什么争议。郭子仪是个传奇,首先是他的战力超强,太能打了,面对来势汹汹、不可一世的安史叛军,郭子仪仅用两年就收复长安,没过半年,又收复东都洛阳,紧接着,河东、河西、河南的大部分失地就都收复了,如果不是皇帝猜忌,派太监捣乱、瞎指挥,用不了三年,安史之乱就有可能全剧终,之后郭子仪又击败吐蕃、单骑退回纥,平定藩镇叛乱,堪称大唐的金牌救火队员,郭子仪对唐朝,功同再造,不夸张地说,没有郭子仪,就没有唐朝后面的一百多年。

郭子仪建立的功业已罕有匹敌,更神奇的是,郭子仪还凭借超高的双商,打破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的魔咒,他不但安然活到85岁高龄,而且享尽了荣华富贵。郭子仪作为难得的五福俱全之人,他的画像在旧中国被有钱人家家家悬挂,称作“天官图”,向他祈福祈寿。“满床笏”讲的就是他家的故事,子孙满堂、福禄昌盛,让人咂嘴咋舌、艳羡不已。

其实,人间没有童话,郭子仪的一生,在战场上刀头舔血、出生入死不说,在官场也是饱受猜忌排挤、如履薄冰。郭子仪是武举出身,以优异成绩考中武举人后,被派到边关任职,军功累积,到安史之乱发生那年(公元755年),郭子仪已经升迁到了朔方节度使的岗位上。

马嵬兵变发生后,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分道扬镳,李隆基继续西进,巡幸蜀中去了,李亨则在灵武(今宁夏)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登基时,也真够寒酸的,只有文武大臣三十余人,将士两千,这时,年近6旬的郭子仪带着他的全部家底——五万精锐之师来到灵武,大长了李亨的威风,李亨大喜过望,立即任命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天下兵马副元帅,这五万人马成为了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坚力量。

叛军虽然凶顽,但对郭子仪而言,都还是好对付的,整天追命索命、让郭子仪头疼不已的,是来自阵营内部的猜忌和倾轧。安禄山这么一个极得信任的宠臣造了反,给唐王朝的君主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阴影,皇帝们成了惊弓之鸟,对有兵权的将领们是一百个不放心,防范到了神经质的地步,郭子仪虽然给肃宗李亨雪中送了碳,仍然没能得到李亨的信任。

经过艰苦的搏杀,两京克复,失地也已大部分收复,肃宗皇帝万分感动,再次给郭子仪加官进爵,并增加了一千户食邑,郭子仪入朝时,肃宗给足了牌面,亲自到灞上迎接,握着他的手慰劳说:“国家再造,是你的功劳。”

眼看大局将定,肃宗一边感动着,一边就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对郭子仪等将领们的制衡上。他命令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同时围攻安史叛军,却故意不设统一指挥的统帅,让各路节度使相互牵制,另派太监鱼朝恩充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以天子特使的身份监视、干涉军政,这样的部署最终导致了相州大败,鱼朝恩反把责任都推到郭子仪身上,郭子仪被解除了兵权。郭子仪没为自己辩解一句,没发一句牢骚,更没有拥兵自重、讨价还价,而是第一时间交出帅印兵符,回京闲居。

叛军卷土重来,再次攻陷洛阳,太原、绛州又发生兵变,肃宗只能再次请郭子仪出山,郭子仪在被处处掣肘的情况下,忍辱负重,一番惨淡经营之后,取得了平叛的全面胜利。

肃宗死后,代宗即位,代宗也担心老将难以节制,于是听信鱼朝恩、程元振这些太监们的谗言,再次夺了郭子仪的兵权,给他增加了700户食邑,算是封口费,让他担任肃宗山陵使,负责督建皇陵去了。很多部将都为郭子仪不平,还有怂恿他造反的,都被郭子仪呵斥制止了。郭子仪心底无私,在被皇帝猜忌时,始终保持了良好的风度,依然一脸平和地交印回京。

郭子仪没有实力造反吗?还真有。后来有一次,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和他的公主老婆发生口角,公主用她的皇家身份压郭暧,郭暧气得搧了她一巴掌,说:“我们家是不稀罕当皇上,我爹要想当,还有你们李家啥事!”公主跑回皇宫找皇帝老爹告状,她爹沉吟半晌说:“你老公说的是真的,以后别嘚瑟了,回去好好过日子吧。”

郭子仪为什么不造反?也许,他亲眼看到了战乱的血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愿生灵涂炭、陷民于水火吧!造反就是下一个安禄山,被万夫所指。

既然不造反,就只能学会跟皇权相处。皇权的特点就是高高在上、无情残忍不讲理、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

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吐蕃联合了回纥、党项等部入侵,很快攻陷长安,唐代宗出逃,跟郭子仪同时期的功臣名将,此时已凋零殆尽,且都结局惨烈。李光弼因为多次被鱼朝恩、程元振这些太监们构陷,吓得不敢进京入朝,愧恨交加,郁郁死于任所;来瑱、高仙芝、封常青等被谗害冤杀;哥舒翰、仆固怀恩被逼反了。没办法,唐代宗还得搬郭子仪来救场,郭子仪临危受命,丝毫不计个人恩怨,再次披挂上阵,在人生的暮年,郭子仪又一次大放异彩。

自从被罢回京后,部将早已离散,郭子仪身边只剩下20几个兵丁,郭子仪带着这20几个人就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郭子仪派去向朝廷搬救兵的将官,被太监程元振阻挠,连皇帝的面都没法见到,郭子仪一边召集旧部与吐蕃作战,一边散布假消息迷惑敌人。郭子仪跟将士们谈及国家危难、民生多艰时热泪横流,将士们都很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着郭子仪雪国耻,振国威,为国征战。百姓们爱戴郭子仪,也帮着他迷惑吐蕃人,吐蕃大军看到城外竖起了“郭令公”的大旗,不知虚实,占领长安十五天后,撤出了长安城。

为了国家的安危,郭子仪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单枪匹马去跟回纥谈判,回纥首领说:“我们也是被骗了,以为您已经去世了,我们才敢来的,有您这根定海神针在,我们撤。”凭借自己的威望,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郭子仪在前线跟吐蕃浴血作战时,鱼朝恩在后方竟然挖了郭家的祖坟,这实在太欺负人了,众将摩拳擦掌要去替郭子仪报仇,郭子仪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陷阱,鱼朝恩跟他无冤无仇的,你当你的太监,我打我的仗,井水不犯河水,干嘛一再找茬?肯定是有人指使!皇帝明知鱼朝恩欺人太甚而不主持公道,说明鱼朝恩是皇帝用来制衡他的工具,跟鱼朝恩争斗,就是打破了皇帝想要的平衡,李光弼、来瑱都是因为没有看破这一点,非要跟太监较真,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郭子仪做人的格局真是太大了,这个已七十岁的老人一见到皇帝,忍不住捶胸顿足、嚎啕大哭,他对皇帝说:“不怪别人,不追究了,是我这些年带兵打仗,杀戮太重,损了阴德,都是我的报应啊!”唉!真不知道是谁损了阴德!隔着千年,都能感觉到郭子仪的委屈!忠臣难当,封建专制制度太无情了,这件事就是皇帝用来考验他的忠诚度的,皇家再不要脸面,也不能自己跳出来赤膊上阵,太监就是最顺手的工具。

不多久,鱼朝恩约郭子仪到章敬寺见面,有人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有阴谋,让他当心,手下将领们也不放心,要求在衣服里面穿铠甲,跟着去保护郭子仪,郭子仪头脑特别清醒,说:“我是国家的大臣,没有天子的命令,他怎么敢害我!如果是皇帝让他杀我,你们跟过去,想干什么呢?”只带了几个家童,就去赴约了。鱼朝恩没想到郭子仪这么信任他,感动得落了泪,后来再没陷害过郭子仪。

郭子仪是个进退从容的人,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颇有舍我其谁的担当和气概,但在官场上却是审时度势、装聋作哑、装疯卖傻、大智若愚。

代宗皇帝曾经要封郭子仪为尚书令,尚书令权力很大,而且,唐太宗当皇帝前曾担任过这个职务,是个很敏感的位置,这个官职,郭子仪可不敢要,那不等于告诉皇帝,自己有野心吗?郭子仪坚辞不受。但不要奖励、不要赏赐也是不行的,那不成了沽名钓誉吗?还是有野心!于是,郭子仪主动开口,让皇帝赏赐他绝色美女,须发皆白、德高望重的老头子要美女,还一口气要了六个,外带八个陪嫁的姑娘,这真挺让人大跌眼镜的,他儿子都嫌他丢人,他对儿子解释说:“我不要金钱美女,难道告诉皇帝说,我的志向在江山社稷?”

用自污来自保,王翦、萧何都这么干过。花钱买和谐,这一招也是历朝的统治者一直暗戳戳在用的,只是没像赵匡胤上升到“杯酒释兵权”的理论高度。就算是事实,皇家也不愿被天下人议论刻薄寡恩、滥杀功臣,也想要个体面,既然郭子仪“颇知进退”,摆出了贪财好色的姿态,表明了不威胁皇权的态度,那是再好不过的事,能用钱解决的,何必动刀兵?皇帝跟老郭确认了一下眼神,就让他过上了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穷奢极欲的幸福生活,郭子仪的俸禄每年就达二十四万缗,“前后赐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

让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家日日笙歌、夜夜粉黛,成天被一大群姬妾围着、豪华派对一个接着一个,也不怕把老人家累坏?没办法,不用贪财好色做伪装,他就没法存活下去,想当个好官咋就这么难呢?不过,一不小心,郭子仪还是会露出“真面目”,单骑退回纥之后,大唐和回纥恢复了正常边贸,回纥要卖一万匹战马给大唐,当时唐朝财政紧张,只买得起一千匹,这时郭子仪提出:一来国家正需要战马,二来回纥立了功,也要对得起朋友,他愿意用自己一年的俸禄,来替国家买下这些战马。

功劳越大,职位越高,郭子仪越有“功高不赏”之惧,他的汾阳王府富丽气派,但他把大门敞开,不设门卫,也不用通传,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进出、随便参观,跟菜市场一样,有人还撞见过他的夫人、女儿梳洗,一点儿隐私都没有,郭子仪的儿子们又羞又气,跪求父亲别再出洋相了,郭子仪对儿子们说:“咱家富贵已极,我还掌着大权,树大招风,我大开府门,就是为了证明咱家没有秘密,若关上门,就会有人诬陷咱们图谋不轨了,到时候死无葬身之地啊!”

为了示之以诚,打消皇帝的怀疑,郭子仪也是够拼的。

得知了郭暧醉打金枝的英雄壮举后,郭子仪别提多上头了,心说:这货是不是我亲生的啊?不带这么坑爹的!立即绑了郭暧,去金殿请罪。代宗皇帝安慰他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姑阿翁,小辈们闺房里闲牙斗嘴的事,咱们就别掺和了!”郭子仪还是打了郭暧好几十棍,给皇帝表态。郭子仪无数次地表明心迹、咽下委屈,总算打消了唐代宗对他的戒心。

大历九年(公元774年),郭子仪77岁那年,曾跟代宗提出“乞骸骨”,就是申请退休,可是吐蕃强大,藩镇不宁,放眼望去,竟无人可替代,还得老将军镇着,皇帝就没批准,一直到83岁时,郭子仪还在军前为国效命,苦苦维系着大唐的安危。史书上评价他“功高盖主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其中甜酸苦辣又有谁知。

责任编辑:zN_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