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发现南京 | 云龙纹金镶玉带板 比“爱马仕”还硬的大牌
2022-03-24 20:54:21 来源: 腾讯网

徐达、常遇春、冯胜、李文忠、邓愈……

提起明初的著名武将,你可能一口气数上十几个。然而有这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汪兴祖,却因为一条“腰带”在南京市博物馆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条“腰带”入档的名字是云龙纹金镶玉带板,它比如今的限量版“爱马仕”更难得,寻常有权有钱人也拿不到。

经历岁月的打磨,它静静地躺在展示柜中,收藏着一个男人的骄傲与荣光。

云龙纹金镶玉带板是什么?

它原先是一条玉带,准确说是一条镶金镂空雕刻的玉带。

这副玉带共十四块,是用白如凝脂的和田玉雕刻而成,底部镶以金托。玉带采用镂空雕法雕琢出灵芝状祥云和穿越于云层间的五爪龙,层次分明、做工精细,形制特殊、纹饰精美。

这副玉带的出土,在当时学界轰动一时,因为这是迄今为止,所见明代职官最高规格的赐授玉带。

1970年的10月,中央门外张家洼附近一小土山的南麓上,也就是现在的小市附近,一个农民在自家田地里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今南京市博物馆前身)考古人员立刻赶往现场,他们用了好几天时间才发掘完古墓里的文物。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明史研究专家季士家先生曾参与过古墓的发掘,当时从墓室的右墙角整理出了一批瓷盘以及这件玉带。据他回忆,这批东西在考古简报公布后,震惊中外。故宫方面得知后,主动提出用明清瓷器交换了其中的两只南宋官窑青灰釉瓷盘。

不过盘子再珍贵,也比不上这副玉带的罕见。

明代玉带,素面占大多数,雕花玉带数量较少,而且这副玉带上竟然还雕了龙。

墓非王墓

这个出身平民的“VIP”到底是谁?

男人的腰间,

挂的不是腰带,

而是面子。

我国是礼仪之邦,饭不可以乱吃,衣服更是不能乱穿。

明代皇帝的常服,洪武三年的标准为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永乐三年改为盘领窄袖黄袍、皮靴。黄袍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即一般所称的四团龙袍。乌纱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称翼善冠。而腰间围的,是玉带,以金、琥珀、透犀(即带有透线纹的上等犀角)相间为饰。

在古代,一个男人的身价,是看腰,准确说,是看腰带。

古人穿着“深衣”,即所谓穿长袍。穿长袍腰间必须系带,如果不系带,时称“散腰”,会被视为无教养、轻礼仪的表现。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见帝而立,却不肯进去。太宗立即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于是令左右取来袍带,匆匆束之。陶谷见皇帝束上了腰带,这才进去。在当时来说,皇帝召见侍臣而不束腰带,同样是失礼的行为,所以不能与他行君臣之礼。

唐代以前,男性贵族的腰带多以皮革为之。宋代以后,丝质绦带渐成主流。不论质地如何,人们都非常讲究腰带上的佩饰,使之成为男服上显示身份地位最炫目的亮点。唐代以革带入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唐代以后仍有承袭。这种表示身份的革带,既有玉质,也有金、银质地的。带板的形状、数量及排列方式历代均有一定规制,镶在带两端的圆角矩形带板叫“铊尾”,中间的方形或长方形带板叫“銙”。

明朝政权希望恢复唐宋之制,洪武三年就制定了舆服制度。据《明实录》记载,明代初期,关于革带的使用便有了极严格的规定,文武官员按九品官阶分别使用不同质地革带:一品玉带,二品花犀带,三品金钑花带,四品素金带,五品银钑花带,六品、七品素银带,八品、九品乌角带。可见革带的材质与工艺规定十分严格。

大祀、庆功、 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进表、传制时要穿着朝服,文武官员阵列朝廷前,不同的服饰、不同的革带,显示出官员的不同身份等级。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里,无论皇帝还是臣僚,都是用一条宽布带子束腰,有的只不过宽布带上面多了几块玉饰而已……服装师如果穿越回古代,是要妥妥地砍头三分钟的。

洪武十五年,对于玉带的佩带要求更严格了。明张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条:“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3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铊尾),有辅弼2小方。后7枚,前大小13枚。”这是臣僚所用的玉带,总共20銙。皇帝玉带为24銙。

腰带装上这么多装饰品会怎么样?

会重?

会贵?

会长!

官员们腰腹一般没有那么粗,所以明朝的革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系于腋下,纯粹装饰。

由于革带束而不系,有时会向上仰至胸部,有时会向下垂至腹部,为了保持平衡,必须用手扶着……所以我们看到明代帝王画像上,皇帝用手撑腰,那并不是在摆POSE,而是在提腰带。

言归正传,能用上美玉雕刻的龙纹腰带的,到底是何方神圣?

张家洼墓葬墓志铭揭示了一切:故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东胜 侯食禄一千五百石汪公墓。

这个男人是明代开国功臣汪兴祖。

据《明史》记载,汪兴祖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巢县人,生于元至元四年(1338),死于明洪武四年(1371)。

少年时,汪兴祖为朱元璋部将张德胜养子,至正二十年(1360)六月,张德胜与陈友谅在采石的一次战斗中死于阵前。汪兴祖继承父职,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为明王朝统一立下了许多战功。

他人生中一个高光时刻,是在四处征战时,当孔子五十六世孙孔希举来到军营,以重礼招待。兖东各县知道此事后,纷纷投靠明军,于是顺利拿下济宁、济南。

洪武四年,汪兴祖与傅友德合兵攻打四川的时候中飞石身亡,时年33岁,被追封东胜侯,其子被赐予世券,世代享有特权。

不过这副玉带还有许多谜题待解,比如玉带板为什么只有14块?是因为盗墓造成的缺失?还是当时明朝初立,朝廷还未及定制,可以允许不足20块的玉带存在?又或者另有原因……

唯一可以看到的是,汪兴祖英年早逝虽然遗憾却也讨巧,按照开明功臣“干得好不如死得早”定律,这才能得朱元璋的另眼相看,得以厚葬。

END

责任编辑:zN_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