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考古队发掘皇陵,挖到第三道墓门背后有乾隆棺椁挡道,怎么回事?
2022-03-24 21:02:42 来源: 腾讯网

1975年秋季,乾隆皇帝的裕陵迎来了特殊的客人:一支准备充分的考古队带着设备来到现场,准备对这座帝陵进行探索。只不过,他们居然找了好久也没人找到地宫的入口,不得已只能准备从孙殿英当年发掘的盗洞进入。

当时,他们没有费多大功夫就找到孙殿英及其部下开挖的盗洞,但盗洞的入口却让他们犯了难。考古队发现,孙殿英的盗洞位置似乎与传闻记载的有所不符,尝试用铁锹往下挖了约一米多深后,居然没有几十年前被动工过的痕迹。难道孙殿英盗墓一事只是传言吗?那当年盗取出来的那些宝物又是怎么回事呢?

就在大家苦思冥想之际,有个考古队员随意拿着铁锹往边上一铲,却发现影壁的下方有点怪,似乎有空洞的声音传出,再一敲发现砖块掉落,竟然是空的。就这样,孙殿英当年挖掘的通道重新被发现,顺着走了几十米,就看到了地宫的第一道墓门。

只见这个墓门上面的花纹繁杂而考究,不愧是帝陵的风采,但却基本失去了“门”的作用。虚掩的墓门背后是甬道,只不过里面早已经便是泥泞。又过了数十米,来到了第二道墓门,结果同样形同虚设,想来应该是早已经被孙殿英所破坏的缘故。

紧接着又是第三道墓门,这一次墓门被死死顶住,让考古队费了不少功夫。一开始,考古队本想直接用人力推开,却发现完全无法挪动分毫。后来,还是一个有经验的考古队员用千斤顶和枕木逐步借力,不断调整角度才看到了墓门后的情景:原来,竟然是一具棺椁凑巧顶住了石门。

既然看到了墓门后的情况,那就好解决了。在特制的工具下,棺椁的位置被挪开了一定的角度,墓门同时不断被往内推开,逐渐形成了一条勉强够一人侧身而过的通道。那么,这具本该在墓室内的棺椁为何会出现在此处呢?莫非真是乾隆皇帝冥冥之中在阻止别人打开墓门吗?

其实,这还是孙殿英造成的。当年,孙殿英没有“摸金技能”,只知道粗暴地用火药开路,导致地宫的墙体多有受损,让本来密闭性极好的地宫涌入了大量的地下水。想来这具棺椁就是被水给带到了墓门的后面。值得一提的是,这具棺椁还真的是乾隆皇帝的尸骨,只不过并不完整。

就这样,考古队一行人来到了当年孙殿英用火药炸毁的第四道石门前。传闻中,孙殿英进入前三道石门时并没有费太多功夫,偏偏第四道石门怎么样也打不开。孙殿英一怒之下,让部下在石门的正中间绑上火药,将两扇石门炸成了好几块,零散地碎落一地。

地宫内实在是凌乱不堪,大多数构造都被破坏,幸好还有那墓室里的石刻依然完好如初。从石刻的内容看,里面既有佛家文化的内容,也有女真文化的痕迹,图案惟妙惟肖、文字铁画银钩,当得上是稀世珍宝。

专家们本以为墓室内的珍宝多半已经被孙殿英等人盗掘殆尽,不曾想那些不起眼的泥浆中却给他们带来了份大惊喜。只见泥浆里竟然有铜镀金佛、金花蝈蝈、乾隆玉蝉等。

以乾隆玉蝉为例,其实应该是下葬时被放在乾隆嘴中的物件。从乾隆的墓室来看,他对佛家文化应该是有几分追崇的,只是不知道他是因为单纯的信仰偏好还是因为他生前大兴文字狱(足足有130多起)而渴望庇佑。

当然了,蝉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蝉在古代被认为是取得“禅”之意思,这也和墓室内的风格有所相似;另一种是蝉的一生要经历四次蜕皮,每一次形态都不一样,意味着新生,以蝉放置于嘴中,寓意死后的新生。

由于乾隆地宫实在太大了,地宫内的景象也过去凌乱,以至于这场清理工作居然整整持续了三年。1978年,在世人的关注下,乾隆地宫正式对外开放,那时候,四面八方的人涌入乾隆皇帝的安身之所,希望瞧一瞧究竟有何不同。

遗憾的是,由于孙殿英等人的破坏,太多文物流失,永久地消失在世人眼中。

责任编辑:zN_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