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2022-03-23 14:51:22 来源: 腾讯网

赵匡胤能当上皇帝,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吗?是,也不是。

当初陈桥兵变时,赵氏一族都陷在了开封城,赵匡胤提前让心腹潘美带着一哨兵马突入城中,把赵家围护起来。赵家人不明所以,潘美就说:皇帝轮流做,今天该着赵家了。杜夫人也是女中豪杰,立刻就明白过来,命令家丁全员参与抵御即将到来的攻击。果然,没过多久,后周的兵马就开始攻打赵宅了,因为提前有所准备,所以才一直拖延到赵匡胤进城,赵氏一大家子人免于灾祸。

可是,免了一时的灾祸,赵匡胤也还是忧心忡忡。半年前,他还只是后周世宗皇帝的殿前都检点,相当于皇帝的侍卫长,跟那些外朝宰相相比,地位差了太多了。可是他能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为什么呢?因为赵匡胤处在了五代十国这样的大乱世,只要手里有兵就能做皇帝。在赵匡胤之前,53年的时间,就换了5姓帝王。骄兵悍将无从制约,他们只认钱,才不管是谁来做皇帝。

这中间出了几个强势的帝王,想要进行中央集权,结果都没有搞成,反而却让皇帝的位子变得诱人了起来。一旦老皇帝去世,手底下的几个军头就要蠢蠢欲动了,新上任的皇帝如果是个孩子,他怎么控制得了局面?即使是个成年人都未必能成。一旦皇位发生的变动,那么从至尊地位上跌落下来,就不会是做生意赔点钱这么简单,基本上一大家子人都要面临悲惨的境地了。

赵匡胤前半生都是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他看到的、听到的、体悟到的都是这样的政治生活,他本人能做皇帝,也是照搬了后周太祖郭威的“黄袍加身”的戏码,他甚至连原创都不是。大唐灭亡之后,梁、唐、晋、汉、周,已经过了5个朝代了,谁能保证他建立的宋朝不会是第6个?

他想到他的老上级,后周世宗柴荣,多么伟大的人呀,如果柴荣还活着,给他赵匡胤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黄袍加身”。可是,毫无征兆地,39岁刚过,他就病死了。郭威、柴荣两代,都是人丁单薄(被李从珂杀了一波),没有什么像样的宗族势力。柴荣驾崩之后,留下了7岁的柴宗训做了皇帝,这才有了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条件。

不管怎样,这是一种历史传承,大家都见怪不怪了。所以,赵匡胤虽然做了皇帝,可是他很忧愁。他已经33岁了,万一他也和柴荣一样(柴荣是赵匡胤的偶像,也是他的心魔),过了6年之后就病死了,也留下了一个未成年的儿子,会不会有其他的禁军将领,再来上演这么一波“黄袍加身”3.0版本?还有一次,他做了皇帝,威望未孚,出门去巡查,过大溪桥的时候,突然射过来一支箭,禁卫军都吓傻了。赵匡胤也是真汉子,一把拉开胸膛,指着胸口朗声说:射的不准,来来来,再射再射!等回到大内,禁卫军奏请全城搜捕罪犯,赵匡胤不许,后来也没有刺杀他的了。

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赵匡胤能知道自己会活到50岁吗?

他说不好。

既然做了这个皇帝,就得想办法避免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

他首先整顿禁军,用了很多招,什么兵将分离,杯酒释兵权等等,他也是个大方的人,只要这些禁军将领把兵权上交,好吃好喝伺候,共享富贵。没过几年,这些禁军将领就被赵匡胤驯服了,只要赵匡胤一句话,这些禁军将领都能以死来表忠心。可是,仅这样就够了吗?当初,赵匡胤对柴荣不也是忠心耿耿吗?结果呢?

如果在这种对自己的皇位的合法性、寿命长短都无法确定,政局不稳的情况下,硬是要立未成年的位子为太子,人为的制造出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会是一个好选择吗?柴宗训的教训还在眼前,不可不防。

所以,他想到了让自己的弟弟跟上来,在自己有个万一之后能保证老赵家接着做皇帝,起码可以保证不会出现孤儿寡母被人轻易夺了天下去。

可是,赵匡胤也不方便直接册封赵光义为皇太弟,为什么呢?一旦把储君的位子做实了,那皇帝的位子就不稳了。在皇权体系里整出来一个第二中心,这会让皇帝和储君都会有些尴尬。储君太能干,皇帝不放心。而且万一储君身边形成了势力,野心家分分钟想攀龙附凤,想做个从龙之臣,那说不定前脚把他立为太子,后脚他的那些部下们就开始琢磨怎么干掉自己——风险实在太大,得不偿失。而在那个乱世,对于储君来说,一个继承权也并不能保证他能够顺利继位,而当上储君之后,自己手上实际的兵权却很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储君也会是一万个不高兴,这还不如做一个实权节度使实惠。有兵权在手,才是王道。

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势力,没有继承制度,太不稳定了。尤其是五代的这些君主动不动就御驾亲征,万一死在外面家里又没有继承人,分分钟就又是一次改朝换代的节奏。因此五代的皇帝在反复权衡之下,就发明了一种奇葩的玩法——隐皇储制,就是我不给储君的名分,但是我让你做亲王,还兼做京兆府尹,地位在群臣之上,又管着都城的行政工作,面子和里子都有了,就差个名分。这样,大家心里都心照不宣,也都踏实,相安无事。

因为赵匡胤着力扶持赵光义,为的是他赵氏宗族这一脉势力能够守住皇位,所以他在位前期,对赵光义发展个人势力也没多少介意的。其他的禁军将领,全都杯酒释兵权了,可是赵光义就在开封府,看到好的人才苗子就延揽至麾下,有司把这个事情给赵匡胤说了,结果呢?赵匡胤反而杀的杀、贬的贬。这就能说明赵匡胤的态度了,他确实是在扶持赵光义。尤其是,还有一件事更能说明这种倾向。五代时期,皇子们只要成年,按惯例都要封个亲王。可是赵匡胤一个儿子都没封王,这让赵光义在政治地位上远远超越了赵匡胤的儿子们。

可能在赵匡胤最后的2年时间,他确实有过想法,想给赵光义挪挪位子。他想着,天下也太平稳定了,老赵家做皇帝看来也算稳当了。尤其是赵匡胤过了40岁,柴荣只活了39岁的那个心魔也没了。他看着自己茁壮成长的儿子们,动了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念头。作为正统政权,父死子继才是儒家标准的继承制度。五代旧制,那是乱世之法,不足取。

可是,赵匡胤心里也是有一点犹豫,为什么呢?他通过迁都的事情试探了几次,发现赵光义身边已经形成了一股势力,如果贸然立太子,势必形成两宫争斗。赵氏本来也不是什么大家族,没什么背景后台,如果家族内部不和,为人所乘,老赵家的皇位又是不保了。所以,赵匡胤从洛阳回来后,可能就打算跟赵光义好好谈谈,也想跟赵光义来一场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喜欢在酒桌上解决问题,虽然他本身是武术高手,可是不喜欢以武力解决问题。

他可能是想,通过柔和的方式,慢慢的让赵光义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将权力过渡到儿子的手中,然后在顺理成章地立为太子。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有足够强大的自信心和威望能够实施这样的手段。可是,他没有算到,老天让他活过了40岁,却没有让他活过50岁。

他到底还是败给了天命。

为了家族的利益,他力求稳妥,还没来得及给太子铺好路,就留下了一个“烛影斧声”的谜案去世了。

责任编辑:zN_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