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硬汉杨继盛:挨140棍廷杖不死,还能气定神闲为自己刺血剜肉治伤
2022-03-22 19:45:04 来源: 腾讯网

民国之前,有一部传奇戏曲,叫做《鸣凤记》,非常有名。

《鸣凤记》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跟今天的86版《西游记》差不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戏院茶馆里反复搬演,经久不衰。

《鸣凤记》讲的是嘉靖年间“双忠八义”对抗大奸臣严嵩及其党羽的故事。

其中,又以忠臣杨继盛之死的故事最为悲壮动人,惹得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

是以,杨继盛这个名字,在民国之前,童叟妇孺,贩夫走卒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的气节,而过人气节的养成必离不开苦难的锤炼。

杨继盛少年时候日子过得很苦。

7岁时,慈母早逝,被迫自立自强。父亲死那年,兄长和庶母为了点家产争得不可开交,而杨继盛一心只想读书。

杨继盛很喜欢读书,领悟力强。但贪财算计的兄长,不愿花太多钱供杨继盛读书,还跟杨继盛闹过两次分家。

为了求学,杨继盛经常寄居在别人家里,有时交了学费,就断了吃食。

杨继盛考上秀才那年,县里社学来了一个好老师,叫李学诗。

杨继盛家住的那个容城县有个好老师可不容易,杨继盛“如获至宝”,整日围着老师请教。

但社学总共就三间房,没有住的地方,为了方便学习,杨继盛便寄居在县里一处僧人的简陋屋舍中。

买不起灯油,晚上就借着月光读书。

北方天气太冷,冬天是最难捱的。

早上打水烧饭,常常手和竹筒冻僵在一起,全靠不断哈气化开。

夜里没有厚被子盖,冻醒了就爬起来在屋子里一圈又一圈地快走,靠自发热取暖。

在这间僧房里,杨继盛一住就是三四年。

杨继盛后来自己回忆这段日子,都觉得“其苦盖难言万一矣”!

杨继盛书法

不过,纵观杨继盛的一生,少年时的这点苦难跟他两次在诏狱中受的折磨相比,真的不算什么,但却是他心志、气节的追溯和注解。

杨继盛初入官场,其刚直的性格和磊落的作风汇聚成的一身浩然正气,让同僚郑晓不由得感慨,“此人心志、气节、事业, 将来不可言也”。

也许,像杨继盛这种人就是为了坚守道义而生的。

在杨继盛短短六年的为官生涯里,干了两件震惊朝野的大事。

第一件是上疏阻止宣大总兵仇鸾的“开马市之议”。

仇鸾这个人非常无耻。他是靠贿赂严嵩父子才做到宣大总兵之位的,实际上一点军事才能都没有,还非常惧怕蒙古人。

此时蒙古的首领叫俺答,他一心想跟大明开马市(互通贸易),多次派使者表达诚意,但嘉靖皇帝觉得与蒙古人做生意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每次都无情的拒绝了。

拒绝的后果就是俺答率部来边境大肆抢劫一番,无人能挡。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率蒙古诸部大举入侵,打算挑起战争逼迫大明开市。

仇鸾接到消息后,怕得要命。他听从家奴的建议,重金贿赂俺答,请求俺答不要从大同进攻。

这招果然好用,俺答不攻大同,向东直奔北京。

而仇鸾呢,假惺惺地给北京示警,还带人尾随着蒙古骑兵假装请去支援。

一路从古北口“支援”到通州,蒙古骑兵已经到北京城下了,仇鸾的勤王之师连一箭都不敢发。

其他大明官兵也毫无还手之力,蒙古人就这样在北京城外抢掠了三日,满载而归。

这场蒙古骑兵大规模侵袭被称作“庚戌之变”,是继北京保卫战后,蒙古人再一次兵临北京城下。

嘉靖大怒,杀了好多官员泄愤,但却误以为仇鸾很勇敢,不仅准确收到情报,还率军勤王,对仇鸾大为褒奖。

这个臭不要脸的仇鸾不仅欣然接受褒奖,还大喇喇的讨好嘉靖说,待来年春天进军蒙古报仇。

他哪里敢出兵,转头就和俺答联络,重提开市要求,他从旁撮合,促成此事。

重开马市的消息一出来,杨继盛就坐不住了,他认为“仇耻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

杨继盛

于是,就写下了《阻马市之疏》,列出了重开马市之“十不可、五谬”。

虽然杨继盛也有排斥外族的观点和缺乏国际贸易的前瞻性,但他指出的一些疑虑确是事实。

比如,开马市后,以大明的边备能力是否会更加松弛?而一旦蒙古出尔反尔,伏兵深入,又有何人能挡?

杨继盛的观点让嘉靖也有些犹豫,但当时以严嵩为首的决议大臣都不希望开战事,便以主持马市的使臣已经出发,很难中止为由搪塞了。

仇鸾生怕这事搞砸了,两头吃不消,又上密疏劝说嘉靖,少不得诋毁了杨继盛许多罪名。

此刻嘉靖还是更相信仇鸾的,便把杨继盛打入诏狱。

进了诏狱,就会享受酷刑套餐,谓之“拶一拶,敲一百敲,夹一夹”。

拶(zǎn),是夹手指,敲是鞭打,夹是用夹棍夹小腿,这一套下来就把人折腾得半死,下手狠的能把手指夹断,腿骨夹变形。

杨继盛身体还算结实,挨了一顿之后,被贬到甘肃狄道做典吏去了。

杨继盛被贬后不久,俺答不时毁约入寇,仇鸾的阴谋也败露了,背上生疽而死,嘉靖气得将其开棺戮尸。

而后又想起杨继盛的好,升杨继盛为诸城知县,不过两月又升任南京户部主事,再升南京刑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

一年之内四次升迁,杨继盛觉得朝廷没有忘了我,还如此厚恩,我得知恩图报啊!

杨继盛苦思冥想数日,终于想好了他的报国之法,也就是他要干的第二件大事——弹劾严嵩。

严嵩自从把夏言干掉之后,便再没有人能威胁他内阁首辅的地位。其他大臣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嘉靖有什么旨意都通过严嵩传达。

对待嘉靖,严嵩极尽柔顺,替嘉靖写青词,替皇帝得罪人,把嘉靖伺候好了,对外他才能肆无忌惮,权倾朝野。

这么多年几乎年年都有人弹劾严嵩,但没有人有好下场,轻则丢官贬黜,重则下狱殒命。

严嵩对付这些弹劾永远只有一招,就是永远和皇帝站在统一战线,表现出一副代帝受过的样子,那么所有对他的不满,都带着对皇帝的怨念。

嘉靖自然会认为严嵩为了替自己服务得罪百官,非但不会惩治严嵩,反而弹劾之人遭殃。

在这方面严嵩对嘉靖的心思拿捏得死死的,否则也不会专权二十年屹立不倒。

杨继盛非常清楚弹劾严嵩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总要有人去抗争,去发声。

且自古士大夫都有“文死谏”的忠义观和“从道不从君”的道德信仰,这是忠臣的职责。

杨继盛要做那个犯颜直谏的忠臣。

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十八,杨继盛斋戒沐浴三日后,献上《请诛贼臣疏》,列举严嵩的十大罪、五大奸。

这一次,严嵩抓住杨继盛疏中有“召问二王”的字眼,必是受人指使,嘉靖果然大怒。以此为罪,将杨继盛下诏狱,廷杖审问。

廷杖是明代令人胆寒的刑罚,行刑的是一群膀大腰圆的锦衣校尉,打五棍就换人,被打之人不肖几下就皮开肉绽,血肉横飞。

一般情况下,人被打七八十棍就会毙命。

杨继盛是先下的诏狱,挨了一顿“拶、夹、敲”的酷刑套餐,当天打了四十棍,隔天又打了一百棍。

三天之内,杨继盛被打了140棍,受刑前,友人送来一枚蛇胆,可消肿镇痛,杨继盛没要,仅喝了一杯酒,居然撑了下来。

抬回监狱后,杨继盛昏死了好几次,两条腿满是淤血胀痛,无药可医。

杨继盛想起民间有“瓦尖大寒”的方法。将茶碗摔碎,用尖利的碎片插入肿胀处,把淤血逼出,杨继盛就用这方法捅了五六十处,血流出去十数碗,疼痛才有缓解。

但几天后,大腿伤处感染溃烂,杨继盛便把烂肉用碎片剃掉,隐约可见白骨。

碎片插不到的溃烂深处,仍有淤血没有排除,杨继盛向狱卒借来针线和刀,用针线把皮提起来,再用刀割肉断筋,又流血四五碗,才把淤血内毒清干净。

整个过程,杨继盛面无表情,没有麻药,没有呻吟,意气自如,旁边掌灯的狱卒看得是心惊肉跳,过了许久,才缓缓说道:“关公刮骨疗毒还是借由他人之手,您这是自己割自己啊!”

就这样,硬汉杨继盛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杨继盛的行为赢得了狱卒的敬重,使得苦楚凄惨的牢狱生活多了一丝照拂。

转眼进入九月,秋决的犯人要在承天门外进行朝审,朝审后等待皇帝最后的勾决。

这天听闻消息的百姓都赶来围观,他们要看看这个英勇无畏的硬汉是个怎样的三头六臂,超人怪胎。

但看到杨继盛如此惨状,无不感叹落泪。不知是谁先起得头,围观百姓纷纷咒骂起严嵩老贼。

杨继盛见群情如此激奋,很是动容,顿觉一切都是值得的,豪气瞬间涌上心头,高声诵道,

性癖从来归视死, 此身原自不随杨!

朝审过后,杨继盛没有死,嘉靖没想杀他。

但让杨继盛这种人活着,即便是活在诏狱,严嵩都觉得不安稳。

两年后,又是一次秋决朝审,狡诈的严嵩知道嘉靖一定会勾决巡视浙闽的张经,便把杨继盛的名字附在了张经案卷的后面。

嘉靖果然没有仔细看,大笔一挥斩立决。

杨继盛得知消息后,并无畏惧,更多的是一种轻松,他作为一个忠臣即将完成这一生的使命,但作为丈夫和父亲,他还想给妻子和儿子留点什么。

杨继盛向狱卒要来纸和笔,连夜写下三千字的《谕妻谕儿卷》。

此刻哪里还有铁骨铮铮的硬汉,变成了一个深爱妻子和挂念孩子的男人。

他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你不要学人家,夫死就随着去了,要好好活着,教导儿女,我死也心安。

他说,儿子,你娘是个最正直不偏心的人,你们两个要凡事依她,孝顺她,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饶你们。

他说,你们两个是一母同胞,不要因为钱财小事起争执。弟弟性子急,当哥哥的就让着他点儿,若是把哥哥惹恼了,当弟弟的也要懂得赔个不是。

他说,你们要好好立志读书,做个好人,若觉得似为父这样做官辛苦,不做也罢,若是做官,那就得拿出赤胆忠心来,不要因为我的事就改了心志。

……

洋洋洒洒,数千字倾泻纸上,无一字涂抹,饱含对妻子和儿子的爱和遗憾。

没有人不想活着,但死得其所,也不枉此生了。

最后他挥笔在墙上写下,“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嘉靖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杨继盛在西市被处斩,终年40岁。

开头提到的《鸣凤记》里,关于杨继盛的演绎最多,其精忠大义的形象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是以在民间广为流传。

虽然杨继盛没能用自己的死换来铲奸除恶,但历史会铭记,他的心志气魄将一直光耀后人。

责任编辑:zN_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