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从“晋阳之战”入手,剖析“晋阳之战”中赵襄子的战争智慧
2022-03-22 12:26:28 来源: 腾讯网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629期

——野史纲目——

在滚滚流淌的历史长河中,能在长河中激起波澜的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这些在关键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成为了一座座记录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里程碑。

“晋阳之战”无疑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这场自公元前455年一直打到公元前453年的战争,最终以赵襄子反败为胜,智伯身死族灭,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土地而结束,自此揭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作为弱势一方的赵氏通过赵襄子的积极应对,全民皆兵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赵襄子在“晋阳之战”中展现出来的战争智慧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后世学习的地方。笔者本文将从“晋阳之战”入手,向您剖析“晋阳之战”中赵襄子的战争智慧,供大家学习讨论。

晋阳之战

01

一、“晋阳之战”因何爆发

“晋阳之战”为春秋战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役,《战国策》、《史记》等古代文献对这场战争均有所记载。据记载这场战争爆发的表面原因为:智伯无理索地,韩氏、魏氏均畏惧智氏的实力,两家均献给智伯一“万家之邑”,频频得手的智伯在得到两个“万家之邑”后,再次向赵氏要蔡、皋狼两地,赵襄子不给,于是智伯联合韩氏、魏氏两家攻打赵氏,“晋阳之战”一触即发。

通过参考史籍资料,笔者认为“晋阳之战”的爆发不仅仅是表面这个原因,其背后还隐藏着如下三个原因,智、赵一战不可避免:

赵氏经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实力越做越大,同样作为晋卿的智氏一直将其视为威胁,欲除之而后快;两家矛盾由来已久,春秋末期智氏曾上书要求将赵氏、中行氏、范氏一网打尽.。

荀跞言于晋侯曰:“君命大臣,始祸者死,载书在河。今三臣始祸,而独逐鞅,刑已不钧矣。请皆逐之”。——《左传·定公十三年》

韩、赵两家联名向晋君求情才未得逞,此后智氏又趁赵氏危难之际逼杀了赵氏谋臣董安于,趁机削弱赵氏家族势力。后智氏成为众卿之首,晋国政事皆由智伯决定,已经有代晋之心的智伯将韩、赵、魏三家列为重点打击对象,三家之中最强势的赵氏更是首当其冲。

赵氏与智氏的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彼此相冲突;赵氏战略为北进,向狄戎之地开拓,赵襄子出兵伐代,将代纳入赵氏的版图,并意图吞并中山国。但智氏也有北进之意,且对于中山国也是垂涎三尺,如此竞争关系之下,智氏与赵氏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智伯索地,意在激起战争,此战是其有意为之;智伯索地为一家家逐步进行,由弱到强。如果索地成功,即可成功扩大领地,如果哪家不给,就联合另外两家趁机打击一家,此举稳赚不赔。当韩魏两家均向智氏屈服,智氏就更有底气来打击赵氏了。因此给赵氏要地的时候点名要蔡、皋狼两地。两地地理位置特殊,在晋阳的西侧,得此两地即可阻断赵氏北进的战略目标。皋狼还是周王室封给赵氏祖先的第一块地方,即赵氏之根,对赵氏一族意义重大。智伯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城池就是料到赵氏不给,好有理由能联合韩、魏彻底消灭赵氏。

由以上原因可知道,智氏并非仅仅无理索地,而是智氏实力强大之后有意为之,随着情况对自己越来越有利,遂一不做二不休想趁此一举消灭赵氏,这样最强的对手解决之后,消灭韩、魏就是手到擒来了。

02

二、民心向背,此乃战争之关键

既然拒绝了智伯要地的请求那么就要做好准备迎接战斗,要迎接战斗就要选一座最有利的城池。当时的赵氏已经有皋狼、晋阳、长子、楼、温等十几座城池,赵襄子最终选择的城池无疑透露出其超高的智慧:

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鐸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资治通鉴》

赵襄子在选择最后的阵地的时候,否决了“城厚且近”的长子,否决了“仓库实”的邯郸,却选择了“民必和”的晋阳。从赵襄子的选择可以看到赵襄子侧重的是民心所向,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是富裕的物质、不是高大巍峨的城墙,而是百姓的支持,民心所向才是胜利之本。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无比正确的,在“沉灶产蛙”,树上睡觉之时,仍旧“民无判意”最终坚持到战争的胜利,可见民心所向乃是胜利之关键,赵襄子这一超前的战争思维,无疑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赵襄子杀智伯

03

三、以人为本,积极备战,抓住机会,绝地反击

已然决定将晋阳作为最后的阵地,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备战,如何找到对方的破绽,如何把握战机扭转战局就成了赵襄子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赵襄子在备战与战争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应对,几番针对性的部署也是包含了超高的战争智慧,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自身端正态度,前线备战亲力亲为;为争取时间,让延陵王先行入晋阳加强晋阳城的防卫,赵襄子随后赶到,然后亲自到晋阳城视察,看府库是否充足,粮食是否足够等问题,向群臣以及百姓表明了一种端正的态度,并且让百姓感受到首领的存在。此举极大端正群臣与百姓的态度,提高了军民士气。

备战过程中以人为本,放下身段充分调动起臣子的积极性;早在选择最后阵地之时,赵襄子便向臣子发出“吾何走乎”的询问,调动手下人才纷纷献计策,调动了人才积极性,消除了内部隔阂,统一了内部意见。

召张孟谈曰:“吾城郭之完,府库足用,仓廪实矣,无矢奈何?……”张孟谈曰:“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战国策》

在视察完府库与仓廪之后,再次发出“奈何”,“若何”的请教,有效的激发起臣子对于战争的重视程度,群策群力,为战争胜利打下基础。

晋阳之战打了三年,城内军民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赵襄子巧妙抓住智氏与韩、魏之间的矛盾,展开外交手段,以“唇亡齿寒之理”游说韩氏、魏氏的首领,争取到了韩魏的支持,打破了智、韩、魏的联盟,从而迎来了战争的转折。

当胜利的天平向赵氏倾斜时,赵襄子有效的把握住进攻智氏的最好战机;赵氏既已争取到韩氏、魏氏的加入,如何把握住有利战机,从而一击必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入见知伯,出更其姓。今暮不击,必后之矣。”襄子曰:“诺。”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战国策》

赵襄子为何认为此时是最好的时机呢?以下三点可以看出:(1) “出更其姓”,可以看出智氏内部意见已经不统一,智氏家臣已然开始为自己找后路了。(2) 对于家臣的劝谏,智伯陷入盲目自信之中,对韩魏两家疏于防范(3) 趁夜色进攻可谓占尽天时,三家联军同时发动进攻,一击必杀;

赵襄子在备战与战斗中充分的激发身边谋臣武将的积极性,统一了内部思想,做足了防御准备。在战争之时,敏锐的把握住住对方的薄弱之处,利用外交手段使得胜利的天平向自己方倾斜。在具体战术实施时,充分考量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家分晋

04

斩草除根,暴力震慑

智伯在睡梦中被大水冲了军营,眼见败局已定,匆忙逃窜,以求得东山再起,结果跑到榆次就被赵军追到活捉,赵襄子将智伯杀死,并且“漆其头以为饮器”。之所以要这么做,愚以为赵襄子有以下两点原因:

就和《史记》中记载的一样,赵襄子被智伯差点灭族,心生怨恨,将他杀死依旧不解恨,将他的头制成饮酒之器方解心头之气。

通告天下,震慑人心,谁敢和智伯一样与我赵氏为敌,智伯就是他的下场。在这里不能说是“杀鸡儆猴”了,应该说是“杀虎儆猴”了,智伯的强大晋国卿族那是看到眼里的。

赵襄子除了杀死智伯之外,还伙同韩、魏两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顺带屠杀了智氏宗族。之所以与韩、魏一起去瓜分并屠杀智氏宗族,除了要与韩魏一同分蛋糕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将韩、魏共同拉到智氏宗族的对立面来,以防止智伯侥幸存活的后人子弟伙同韩魏两家再生出祸端。

如此可看出赵襄子心思缜密,不但要灭其敌,还要灭其势。剿灭敌人的同时,还不忘从心理层面震慑其余观望的力量。在与同盟分享利益的同时,也不忘将风险共同分担出去,此举使得同盟在抵抗外来风险时更加牢不可破。

05

结语

“晋阳之战”的胜利实现了赵氏彻底铲除智氏这一宿敌的愿望,新兴的赵氏政权经受住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自此赵氏可获得了更加宽松有利的发展空间。韩赵魏三家共同瓜分智氏的土地,三家领域大体划定,此战基本奠定了战国初期赵氏家族的版图。

赵襄子与其臣民在这场战争中接受住了考验,赵襄子放下身段,重视人才,积极备战。

在战争之前将“人和”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军民士气,汇集臣民智慧,充分发挥臣民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仍旧“民无判意”。

在战争中头脑清醒,嗅觉敏锐,巧妙发现并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分化联盟,争取同盟,抓住战机,一击必杀,清理残敌,敲山震虎,斩草除根,彻底取得“晋阳之战”的全面胜利。

赵襄子在晋阳之战中表现出重视战争、重视民心、重视人才、分化敌人、争取同盟等高超的战争智慧无疑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zN_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