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蒋介石为什么非要留下八百壮士,目的有点无耻,但也很悲壮
2022-03-22 11:26:48 来源: 腾讯网

万众瞩目的抗战大片《八佰》终于快要上映了,很多人都以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期待:“纸巾已经备好,就差一张电影票了!”

可见,今天的年轻一代对抗战先烈还是怀着无比崇敬之情的。

不过,如果向这些90后、00后的年轻人询问:当年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他们的使命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历史意义呢?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了。

八百壮士的决死意志,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敬仰,但是他们担负的历史使命,其实更值得研究。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先看看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处境。

日本妄图侵略中国,早就为世人所知,但让人遗憾的是,当时西方列强大多保持着漠视的态度, 甚至有意讨好日本,因为他们觉得中国是不可能抵抗住日本的侵略的,与其因为支援中国抗战而得罪日本,等日本占领中国后对他们进行报复,损害他们在中国的利益,不如一开始就漠然置之,听任日本侵略中国。

这就是当时残酷的国际形势!

德国、意大利这样与日本的一丘之貉自不待言,连英、法、美这些国家,也都采取减少甚至禁止对华武器出口,这就给中国的抗战更加雪上加霜。

1937年8月,国府兵器署统计数字显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途径的武器输入和支援,国内储备的武器弹药,只能维持三个月,即使节俭再节俭,也顶多支撑六个月。

这就是抗战初期面临的真实窘境,一方面,我们武器不多,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又在“助纣为虐”。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1937年8月,国民政府咬紧牙关,拿出1000万美元大额订单,向法国著名的施奈德公司订购120门火炮,却被法国政府蛮横地阻挠,因为他们害怕日本侵占中国后,会对他们的殖民地进行报复。

所谓“弱国无外交”,要改变西方列强这种现实到极点的态度,就必须在他们面前打出一场辉煌的胜利,即便不能取胜,也必须展示出中国人誓死抗争到底的决心和意志,这样才能让西方列强看到中国的“希望”,改变他们的观望态度。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抗战史上最奇特的一幕上演了:上海作为一个遍布列强租界的国际化大都市,按国际惯例,应该宣布“不设防”(也不会遭受进攻),可是中国却在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投入了百万大军,与日寇展开殊死决战,以至于疏于其他地区的防御,这在军事战略上是非常荒谬的做法。

其实,这也正是一直仰仗西方列强的国民政府的悲哀之处。因为在其他地区如长城抗战,中国将士流血牺牲再惨烈,也不会被西方列强看到,他们根本不在乎,他们只会对北平、上海、广州这样有国际影响的大城市的抗战有所关注,尤其是上海。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1937年的淞沪会战才会如此惨烈、悲壮,蒋介石几乎调集了全国所有的精锐部队,务必要在上海打一场光荣之战,让所有西方列强都看到中国人的抗战决心!

应该说,蒋介石的这个悲壮的决定还是起到了效果的,当时国联预备召集多国,召开一次专门讨论阻止中日战争的国际会议,届时有可能会出台一份制裁日本的《九国公约》。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自然知道应该怎么做,因此,淞沪会战虽然惨败,但是蒋介石依然决定留下一颗“死子”,继续在西方列强的面前坚持战斗!

这个光荣而悲壮的使命,就落在了第88师524团1个营400多官兵身上,为了以壮声威,对外号称“八百壮士”,也就是电影《八佰》讲述的感人故事。

八百壮士的英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的抗战意志,更让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人的抗战决心,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上海“孤军”的英雄壮举,慨叹中国将士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在战斗中冒死送国旗的英雄少女杨慧敏,也成为世界瞩目的英雄人物,应邀出访欧美多个国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英雄般的热烈欢迎,各国政要和国王也都纷纷接见,盛赞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

西方列强也由此改变了对华态度,比如抗战中一度引领风头的捷克轻机枪,它的全套制造图纸价值数千万美元,捷克政府从不轻易授人,却出于对中国军民的敬佩,竟然无偿赠送给中国。

这就是八百壮士的历史意义,他们打的并不只是一场简单的战役,而是一场民族尊严之战!这也正是《八佰》这部电影最应该表现的东西。

责任编辑:zN_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