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辖四卫、九个军事单位!曾经的“文登营”管辖2000余里海岸线
2022-03-22 08:02:43 来源: 《故事中的威海》

威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远古至今,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为讲好威海故事、传承威海文化,政协威海市委员会主编出版了《故事中的威海》一书,从地域记忆、家族印记、历史往事、文化名人、政界良吏、沙场铁骨等主题入手,收集整理了一系列好故事。即日起开设专题,对书中故事进行连载,欢迎关注!

第一章丨地域记忆丨

《文登营的故事

文字:于远超

史料记载:文登营“在文登县东十里。明宣德二年建。初在县西门内,十年迁此。有土城周三里,东、西、南三里。营当东面之险。今移县城中”。据老人们传说,文登营以前庙宇众多,像毗卢庵、三元殿、旗纛庙、老爷庙等。经世事变迁,如今已经荡然无存,只存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之中。

那么,文登营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所在呢?

其实文登营是明代1427年设立的一个军事基地,这里驻扎的军士来自全国各地,仅马步兵就有1000余号人。1435年营盘东移,土墙夯实后高达3米,四周1500米,东面、西面、南面都有城门。当时有教练场、分阅厅与旗纛庙,方便对兵士进行军事操练。后来,将士们的家属也随军过来在此居住,慢慢地,人口繁衍,就演变成了文登营村。

文登营的设立,旨在起到防倭作用,因为当时倭寇从海上对山东沿海进行骚扰。当时,与文登营设立时间差不多的,还有登州营与即墨营。这些营都是有着军事职责的,它们之间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平级,彼此互相援助,互相护卫。文登营位于防倭最前线,下辖宁海、威海、成山、靖海四卫,共九大军事单位,当时管辖的海岸线长达2000多里,对倭寇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来源:《故事中的威海》

文登营之所以能广为人知,离不开一个人——戚继光。他父亲原先是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系他老年得子,因而无比疼爱。戚继光天资聪慧,从小就受父亲的熏陶,立志长大后成就一番事业。在他17岁那年,子承父业,成了登州卫指挥佥事(那时是世袭制)。

戚继光不只是武将,亦有文才。他视察路过文登营,诗情勃发,咏出那首妇孺皆知的《过文登营》: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茄。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王斌 摄

他在登州卫任职期间,还写过另一首诗《韬钤深处》,充分表达了他忧国忧民、随时准备抗击外倭来犯的爱国情怀: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2009年,人们在文登营村发现了两块牌匾,上面分别刻有“齐东重镇”和“东方名藩”,应该是文登营的营城牌匾,传说为戚继光所题。尽管对此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人们对这位明代忠臣的爱戴早已穿越了时空的距离。

海盗阻击战

明代由于有戚继光等人对倭寇多年的打击,海边百姓因而获得了安宁。到了清初,海上的防守变得十分懈怠,因此虽然倭寇减少,但却给了海盗可乘之机。再加上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因而海岛上的住户极少,于是海盗在海上横行肆虐,威海的刘公岛,就曾被他们占领。

1703年,即康熙四十二年七月初六,一伙海盗明目张胆地集结而来。他们杀向威海卫,想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来一次洗劫。当时守卫威海卫的兵力非常不足。这是由于清军是以骑射闻名的,起初对海防并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时虽设有登州府水师营,但海岸线漫长,就是把登州、莱州、临清、济南的所有水军都加在一块儿,也只有1200人左右。

很显然,海盗们有备而来,他们分乘四船,袭击停在教场旁的商船。

军情万分紧急,当时威海卫的守备为张陈。他接到战报后,暗忖当前的兵力,简直是杯水车薪,可调配的兵力又寥寥无几,而且可发挥主要战斗力的大炮只有几门。他不由长叹一声,知道一场激战在所难免。

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张陈很清楚敌我力量悬殊,但他也只能强装镇定披挂上阵。他一面向上级陈情当时的时局,一面派兵向周边寻求兵力支援。很快,文登营副将与福宁营的守备带着士兵,迅速赶来。后来,甚至还惊动了登州总兵王文雄。

张陈一刻不敢怠慢,赶紧组织兵马,并发动城中百姓进行自救。到了七月初九,海盗更加狂妄。他们炮击商船,商人们纷纷弃船逃跑。海盗们将船上的财物洗劫一清后,就拖到刘公岛前将船只点燃焚烧,顿时海面上火光冲天。

若想打击敌人嚣张的气焰,最好的战略就是采取炮攻。张陈不是没想过用远程炮轰的方式,但无奈大炮太少,士兵又不多。怎样才能震慑住海盗,让他们不敢上岸呢?

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命人挑选了一些精干的百姓,换上士兵的衣服,混在队伍中,又命百姓取下自家的烟囱,威海本地人称之为釜突眼子。烟囱常年烟熏火燎,颜色深沉,和大炮的颜色相近,让一些士兵站在旁边。又派一些百姓穿着士兵服忙忙碌碌地做出搬运炮弹的样子。还别说,真像那么回事。如此一来,真真假假的大炮全都摆在了海边,黑洞洞地对着刘公岛方向。

海盗们不明就里,虽然气焰依然嚣张,但是不敢贸然靠岸,就一直在海上徘徊。很快,登州援军到来,这次采用了远程炮攻。海盗在海上一直盘桓到八月中旬,没有占到甜头,这才终于灰溜溜地撤退。这次威海卫守卫战,彰显了人民的智慧,也体现了文登营的存在价值。

于七起义

明时威海境内的军事防区主要用于抗倭,清初以后,卫所撤销,而文登营副将署的主要作用是应对农民起义。

清朝初年,全国各地反清复明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以于七为首发动了两次起义,规模较大,影响深远。

◎王斌 摄

于七其人本身就是个传奇。于七(1607—1701),山东栖霞人,字孟熹,别号乐吾。在家中排名第七,故名于七。于七的父亲绰号“草上飞”,为明朝的武将军,外公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按理说,有这样的出身,他本不该走上与政府为敌的道路。

于七这人正直,从小习武,为人仁义,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凭借自身的武艺学识,在明崇祯二年(1629),他考取了武秀才,第二年考中武举人。由于性格豪爽,爱结交朋友,他周围围拢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人。他们没事时就习武,平时关注国家大事。

清朝刚刚建立,时局未稳,百姓们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作为武林中人,于七经常与同道中人劫富济贫。对于那些富家大户,他们先礼后兵,遇到识趣的就拿钱走人,遇到不识相的就开始动武。时间长了,远近都知道了于七的名声,来投奔的人络绎不绝。

因为祖父原为金矿主,于七因此结交了不少淘金工人。当时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清顺治五年(1648),于七发动了以淘金工为主的农民起义。这是胶东大地上第一次农民反抗清政府的起义。

也许是由于忙于镇压各地的起义,于七第一次起义时杀了知州刘文琪,清政府不仅没有降罪,竟然让当时的登州知府张尚贤出面说和,还给了于七一个官做,让于七当了栖霞把总。

被清政府招安后,于七表现得老老实实,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于七不得不做出起义的选择。

于七有个兄弟叫于九,他媳妇长得端庄秀气,在1661年的莱阳宝泉山庙会上,她被一个叫宋彝秉的无赖调戏了。于九当然不能轻饶他。被猛揍一顿后,这家伙逃跑了,却一肚子邪火无处发,于是仗着父亲在朝廷为官,转身就捏造个罪名上兵部告恶状,说于七拉帮结伙,意欲反清复明,还自己准备了龙袍要当皇上呢。这还了得,皇帝知道后龙颜震怒,当即下令要对于七一家进行查封清剿。

得知风声的于七把家人安顿好,就和弟兄们进了牙山,并于1661年发动了第二次起义。清政府派了20万大军进山围剿,于七起义军坚持了两年多,死伤惨重,起义以失败告终。于七自己成功突围,后据传他在崂山华严寺出家为僧,法号善和。如今,在崂山华严寺还存有善和圆寂塔。

于七在牙山(今岠嵎山)起义的时候,文登禅教寺的常和尚与张家埠的张振刚也同时响应,他们准备攻打文登县城。

1661年的十月十九日,常和尚带领寺僧汇集在香岩寺、文登城西等地,张振刚则汇集一众人马在三里庙、城东等地。他们约定,等号令一响,他们就开始放火抢劫,同时围攻县城。激战开始后,当时在文登县城戍守的知县是李荫澄。尽管城内守备空虚,但李荫澄身先士卒,指挥士兵奋力抵抗,双方相持不下,一直僵持了七昼夜。

得到消息的都司王允生,迅速带了200精锐骑兵前来支援,一箭射中正在指挥攻城的张振刚。见主帅被杀,起义军只得连连撤退。这次激战,文登县城的守军大获全胜。

康熙元年(1662),常和尚纠集残部在昆嵛山会合,想一洗昔日之耻。文登营副将刘进宝此次奉命搜山。时值隆冬,刚下过一场大雪,漫山遍野,雪没人膝,一派千山鸟飞绝的景象。常和尚一帮人正聚在一起谋划行动,未曾料到清军竟会冒着大雪悄悄摸上山来。

双方对峙,清军有备而来,来势凶猛,而常和尚所带人马措手不及,只能胡乱抵挡,顿时血流成河,多人被杀死,侥幸活命的在山中仓皇逃窜。常和尚最后逃到了青石庵,也许他不甘心成为阶下囚,当清军追上时,其已经上吊身亡。至此,由张振刚与常和尚为首响应于七起义的起义军,被清军全部剿灭。

作为国家机器,清代文登营副将署完成了镇守、防倭、镇压的作用,对海防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人民反抗的此起彼伏,注定会湮没在历史的风云中。

掌上威海微信公众号送福利啦~

上周幸运粉丝名单!

(3月14日-3月20日)

奖品:《威海城事绘》

陈宝杰

八九

玮玮不胖

*中奖粉丝请于下方留言处留下联系方式

本周福利:

大天鹅U盘一个

参与方式:

1.在本周任一文章下方点击“赞”“在看”并留言,即有机会获取福利。

2.“留言”获得越多,获赠机会越大。

注意事项:

1.每周发放3份。

2.获奖名单将于下周一公布,请保留好点赞、在看、留言截图,届时小编将回复您领奖方式。

3.每人限领一份,赶紧参与哦~

监制:殷洪军

值班总编:王岚

复审:孙美玲

文字:于远超

编辑:周宗玥

责任编辑:zN_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