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虚实结合分为几种情况吗?(二)
2022-03-22 05:47:38 来源: 腾讯网

接上一篇,下面是第三到第五种情况

第三种情节,添油加醋,就是把一些历史记载的不是特详细的时候啊,他做加工,丰富情节和内容,创造一些鲜活的故事,很多事情,就是历史记载这种语言不详,一句话几个字儿就带过去了。当时写历史的人觉得这个不是重点,这样呢,就给这个演义小说的作者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想象空间,就可以拼命的往里加情节,填料儿,这也是最体现作者才华的地方。因为他跟完全虚构还不一样,他这个呢,是因为有一段儿历史上的这个记载的话,把它框在这儿,有命题作文的性质,这就是体现能力了。所以这种这种形式在《三国演义》里例子特别多,也说明了罗贯中创作的才华。

三顾茅庐是最典型的例子,三国志里就一句话,说这个刘备要见诸葛亮,叫返三往乃见,能够知道刘备去了三次,当然也可能不止三次,古人有可能拿这个三代表多的意思,就说去了好几次再见着,反正呢不是一次两次,罗贯中先生就按三次写的,你就看出来这个功力在这儿了,每一次跟每一次的情节都不一样。如果你要完全按照历史叙述,没法叙述,不能简单的说第一次去,没见着回来了。第二次去,没见着,回来了,第三次去了,见着了,一块儿回来了。如果这样写,没人看。这就需要作者充分发挥这种艺术的想象力,他每一次寻访见的人,谈的话,景色,然后两个弟弟的这个反应完全都不一样,这样三顾茅庐才成为三国演义里边儿最经典的篇章之一。

再举个例子,千里走单骑,《三国志》怎么记载的呢?就是曹操和袁绍对峙的时候,关羽乃亡归刘备,五个字儿啊,结果罗贯中铺派出这么一大段儿故事,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当然啊,这个过五关斩六将,这个在地理上有点儿乱。那第一关东岭关,然后奔洛阳。东岭关基本上是在河南山东交界那一块儿,然后奔河北走,再然后奔洛阳,泗水关,虎牢关,然后黄河渡口,基本上是在第一关上画圈儿呢,在地理上不是很考究,这个可以理解,但是情节非常精彩啊,这五关哪一关都有不同的故事。

第四种情节叫移花接木。就是把一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放在另一个人身上,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典型。最著名的就是怒鞭督邮,打督邮的其实是刘备,他是真凶。罗贯中挪张飞身上了,这下一下儿兼顾了刘备忠厚长者的形象和张飞这个暴躁易怒的形象,两个形象都立起来了。如果坚持用刘备鞭打督邮,这俩形象都乱套。因为他塑造刘备的形象就是忠厚,张飞就是暴躁,那么你把他放在把刘备身上会不利于展示他忠厚长者形象,反而放在张飞身上,容易暴露他这个暴躁易怒的情节,两全其美,相得益彰。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把这个斩华雄,本来是孙坚杀的华雄,结果给了关羽,弄了一个温酒斩华雄。

再举一个例子,草船借箭,本来是孙权带着战船去侦察曹操,被曹操发现了,开弓放箭,当然也是因为江上大雾,曹操不敢出兵,就开弓放箭射孙权,孙权吓得赶紧躲回舱里,撤回来了,结果船上带着不少曹军的箭,虽然没有侦察到什么东西,因祸得福也不错。其实这是一个被动的借鉴,只不过在《三国演义》中变成了主动的,而且是诸葛亮主动谋划出来的,这就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

第五种情节就是无中生有了。那就是完全的虚构,发挥作者的创造力。这完全虚构的情节不是特别多,但是他虚构出来的基本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情节。比如三英战吕布,再有就是著名的空城计,《三国志》上记载的这个这一段儿就是马谡为章何所迫,然后说一句话叫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比如说诸葛亮,把这个西线就是西城,1000多户百姓都给带走了,带回了汉中,就是失败以后撤退的时候,多捞点儿百姓回去,当时人口就是增产力,所以也算是有点儿收获吧。其实这就是一场败仗,结果罗贯中就安排了这么一场空城计,让人觉得是诸葛亮算计了司马懿。

其实空城计这段儿,在《三国演义》当中司马懿的反应很不正常,一般的统帅要面的这种情况,会派一小队人进去试探试探,因为已经把马谡消灭了,那是蜀军的主力,按常理判断他不可能再有这么多人去进行埋伏,理论上应该去试探一下,不能这么轻易的放弃,就算有埋伏,这一小拨儿人牺牲了的话,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如果是剧情的需要,就不用考虑这些了,只要达到情节好看就可以,当然空城计后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责任编辑:zN_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