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赵无恤〈3〉:继承人的选择
2022-03-20 11:06:48 来源: 腾讯网

《资治通鉴》周纪第一卷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襄子率,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率。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

译文:赵襄子因为父亲赵简子当年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也不肯立为继承人。他封赵伯鲁的儿子于代国,称代成君,却不幸早逝,又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待到赵襄子死后,弟弟赵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但继位仅一年也死了。赵家的族人们互相计议说: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先主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即称为赵献子。

首先更正一下,司马光抄《史记》抄错了,赵桓子是赵无恤的儿子不是其弟。

初看表面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赵无恤充满正能量啊,给人高大上的道德情操形象。维护了宗法的立嫡立长的传统制度。深入研究分析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赵无恤为什么要传位于侄子呢?推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非其本意,没有一个帝王打下江山会让别人,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都不会把江山轻易拱让别人。那就要问了为什么要传位给侄子?自己的儿子没有能力坐不住,那时的家天下观念还没有那么强,为了赵氏家族的长远发展,为了赵氏家族的共同利益只能忍痛割让。

二,实力不允许,另一个可能是赵浣是赵国统治阶级共同推出的代言人,代表着赵国既得利益的基本盘,不得不忌惮。权力并不是你坐上那个位置就拥有权力,而是要有支持你的嫡系势力。

三,保护后代,这个应该是最贴近推测的,自己的儿子没有实力坐不稳位置,霸王硬上弓只会弄巧成拙。甚至命都保不住,还不如直接立实力派扶持的代言人上位,既能示好既得利益集团又能保护好自己的后代。

通过分析赵无恤不立儿子而立侄子作为继承人最重要的原因是,儿子无能力也没有获得既得利益者的支持,为了赵国的长远发展和更好保护好自己的后代,不得不做出的无奈选择。后面的结果也印证了赵无恤的先见之明,其儿子赶走赵浣后一年神秘的死亡,儿子也被杀死,其族人迎回赵浣为赵王,充分的证明了其基本盘的支持。

责任编辑:zN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