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秦琼为李世民出生入死,功高盖世,为何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末位
2022-03-19 17:02:30 来源: 腾讯网

秦琼秦叔宝,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对他都不陌生,即便最隋唐历史不了解的人,也不会不知道秦琼。

因为我们在过年时贴在门上的门神便有秦琼,另一位是尉迟恭,秦琼为李世民立下的军功多的数不清,

秦琼在隋唐英雄传中排名也是靠前的,但是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中却排在了末位,真不禁让人感觉到奇怪。

秦琼为李世民出生入死

翻开唐朝历史,秦琼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秦琼的祖籍是山东人,最开始秦琼并不是为唐朝效力。

秦琼最早是为隋朝效力,秦琼的武力很高强,隋唐英雄传中,秦琼的兵器是一对双锏,锏这种兵器属于重兵器。

重兵器如果使用好了,其威力是大于轻兵器的,因为重兵器主要是靠力量来打击对手,如果打在了身上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内伤。

基本上所有的猛将都喜欢使用重兵器,比如隋唐英雄传中的李元霸使用的就是大锤子,当然李元霸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

在真正的历史中,并没有李元霸这一号人物,李渊倒是有一个儿子早夭,但他也不是武功天下第一,会不会武功还不一定。

秦琼在隋朝灭亡之后,先后投奔过张须陀、裴仁基,后来在瓦岗众英雄起义的时候,还为李密效力过。

李密失败之后,秦琼有投奔了王世充,在为王世充效力期间,他发现王世充这个人不大靠谱,于是就和程咬金一起离开了王世充。

秦琼离开王世充之后,便投奔了李渊和李世民。李渊把秦琼安排在李世民身边,从此以后秦琼便随着李世民出生入死。

秦琼凭借着自己的武功和智谋为李世民立下了很多功劳,可以说秦琼是大唐一位功高盖世的英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回想起当年跟随自己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一个个的老去,不禁感慨万千。

其实李世明在对待功臣的态度和行动上确实是一名非常贤明的君主,历史上好多君主在打江山的时候依仗各位功臣。

等到江山一旦稳固,便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比如刘邦、赵匡胤、朱元璋之流,这种人说白了就是心胸狭隘。

而李世民则没有这样,李世民在成为唐朝皇帝之后,对待曾经的功臣都是真心对待,封官赏赐,可以说当年的那些功臣最后都得到了富贵。

并且这一富贵还伴随了终身,这些功臣为李世民卖命也值了,而且不仅自己这一生实现了荣华富贵,其爵位后代的子孙还可以世袭。

唐太宗在贞观十七年的时候,让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为当年跟随李世民的功臣每人都画了一幅画像。

当年没有照相技术,所以只能画像,画这二十四为功臣的画像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他们,另一方面也是为后人做出一个表率。

只要涉及三人以上的事情,人们往往喜欢派出一个次序,后人为了避免这种争执,发明了以姓氏首字母排序的方式。

但是当时唐朝还没有这么先进的排序,所以人们把这二十四位功臣就排了个名次,排名次第一位和最后一位都是会影响人心情的。

这二十四位功臣排名的结果,秦琼是排在最后一位,这不仅让很多人产生不解,长孙无忌排在第一位毕竟人们可以理解。

有好多大家基本都没听说过的英雄,居然排在了大名鼎鼎的秦琼前边,秦琼可是我们的门神,为什么会这样?

秦琼为何排在了末位

关于秦琼为何排在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末位,历史上没有人能说的清,也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这个排序是依据什么排的。

不过我们可以揣测一下当时李世民的心理状态,首先一涉及排名,肯定多少会得罪人,毕竟谁排在最后一位谁都会不开心。

那么到底把谁排在后边呢?李世民当年肯定也是煞费一番苦心。因为如果排的不公平很有可能会寒了功臣的心。

这属于平白自寻烦恼,得不尝试,所以要排名就得排的圆满,让大家都挑不出理来,李世民作为开国皇帝自然非等闲之辈。

他这么排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自有他的道理,首先你想你如果是李世民,要排功臣的名次,你第一点会想到什么?

其实第一想到的便是谁的功劳最大,因为选出来一个功劳最大的,排在第一位,其他人自然无话可说。

再就是这最后一名,也是有讲究的,最后一名要么是选出来功劳最小的,这个估计难度很大,毕竟谁也不会承认自己的功劳小。

那就选一位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不会挑自己理的,而且还得私下先和他打个招呼,解释一下自己排名次的苦衷。

秦琼的为人大家都知道,对于这些功名虚的东西,是恨不在乎的,他是一名堂堂正正的君子。

而且李世民晚上做噩梦睡不着觉,想到的是让秦琼陪在门外,由此可见李世民和秦琼的私人关系是非常好的。

而且从隋唐英雄传也能知道,秦琼对于李世民一家有恩,李世民知道他把秦琼放在了最后一位,第一秦琼不会生气,第二秦琼这么大的功劳都放在了最末未。

其他中间的功臣无论怎么排名,他们都无法挑理了,你再挑理就真的没道理了,人家会说你看秦琼都排在你的后边,你还要怎样。

这就是秦琼为何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末位的原因,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世民真的是很狡猾,用秦琼来断后,堵住了其他二十三位功臣的嘴。

文/阅史明心

图/网络

参考资料/

《唐史》

责任编辑:zN_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