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和廉颇谁去都会失败,赵国还有胜算吗?
2022-03-19 11:34:57 来源: 腾讯网

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和廉颇谁去都会失败,那么该派谁呢?赵国因为粮草告罄于是问廉颇可有退敌之法。 廉颇无胜算。 于是才有赵括的换将。是死马当活马医, 赵王不敢让赵括上因为他从未上过战场。 到后来廉颇无法退敌。赵国已经耗不下去了, 于是才换将。不要老拿国力说事,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多了去了,再说秦赵国力差距真这么大吗,打仗输就是输,从君主,主帅,将领,士兵相比秦赵各有优劣,但在统帅这点上白起确实强于赵括,大规模作战白起确实第一,这不可否认。廉颇真那么牛逼的话,就不会守长平3年而不出,横扫六国百万军队的就不是白起了,统一中国的也不是秦国,而是赵国,说白了,廉颇是知道打不过秦军才坚守,你以为他有功不立他傻呀。

赵国庙堂选择赵括就是因为秦赵对峙几点赵国已经无粮,他们会不知道廉颇的坚守是最稳的方式?只是国力不允许再拖,值得决战。而赵括初战对决战神白起,排兵布阵丝毫不弱下风,只是国力不济,不然必是名将。一个优秀的将领在作战时,首先要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是消灭敌人。请大家看一下赵括的战法,他让赵军立于不败之地了吗?从他上任之后就没有抓住任何一个战机,反而是被白起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人竟然还有人为他洗白?廉颇采取防守策略是因为秦军没有给他破绽,他是在等机会。同样,秦军迟迟无法打破廉颇的铁桶阵,也是因为廉颇没有给秦军破绽,秦军没有战机,所以才有了反间计拿掉廉颇,创造战机。

输的根本原因确实是国力,廉颇的打法中规中矩,长期下去,没有变故的话,赵国会被拖垮,当时赵国的人缘很差,没有国家愿意借给它粮食;赵括的上台满足了以赵王为首的统治者的诉求,但时局朝着不利于赵国的方向变化,一仗下来把胡服骑射的老本输光了!赵国的统治阶层一直在犯这种错误!廉颇至少面对秦军挺住了。今人乱说,什么赵国国力不行经不起长战,其实两军相争,也是看谁更能熬得住,熬得久,不见得谁的国运好,时间久强国发生变故,就是弱国的机会,如:近代中日、美越之战。所以可惜了廉颇。

从战争态势上讲,秦强赵弱,秦人来势汹汹以图速战速决,廉颇避而不战是最佳选择,有几次战斗失利,也是试探性的看看秦军战斗力和战斗水平不能算败,这才是真正有谋略的将领,秦军悄悄换将白起反过来也说明廉颇防守战略的正确,若不换廉颇,战争胜负也未可知哦。如廉颇一直防守,一旦兵败,赵必亡!赵括出击两败俱伤,秦以无力进攻邯郸,就算进攻邯郸,其他五国必定插手,秦必败!很多人说赵括没带过兵,是不对的,赵括战斗经验丰富,跟着他爸没少打仗,长平是他第一次做主帅而已!

当时的秦国国力如日中天,秦军几乎是战无不胜,自商鞅变法以来的一百多年秦国又打过几场败仗?廉颇本来就是个以擅长防守著称的将领,在绝对国力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廉颇又能怎么办?要怪只能怪赵王贪图眼前利益给了秦国动武的借口。贬低赵括的都忘了一个先决条件,廉颇坚守三年,赵国国内已经没有粮了。后来赵括的一系列战术都是建立在粮草快断绝的基础上。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极其重视个人名声名望的,赵括从某方面讲确实是替廉颇背锅的。就赵国的战争资源而论别说李牧晚出生那多年,神仙也赢不了。看看秦国未战之前的动员,外交、舆论、军事、上做的准备,再看赵国四面楚歌,暂不说周边敌人,灵王带出的胡服骑射年轻的有生战斗力还有多少,再看粮草外交,王的运筹帷幄或者老谋深算的能力没看到哪一点能和秦比。

廉颇手下应该只有二十多万人,赵括上任时又带了二十万过来。以廉颇之前的败绩来推算他终究守不住,这个逻辑未必成立。因为有可能之前地形比较开阔,赵军要守住就要和秦军直接交战不是对手,但是失利后退之后,地形变成狭窄的山道,还有依山而建的城关,防守就变得容易了,甚至可能只要几万人就能够守住,其他人后撤到补给容易的后方基地修整轮换。

廉颇适合防守反击,赵括适合正面突击,后来的李牧适合野战与游击战。是赵王策略失误造成的,首先战前外交失败致使后来对峙阶段,无外援又无法借到救命的粮草。其次应该打着恢复韩国故土匡扶正义的大旗,而不是将上党郡据为己有。将上党据为己有本来就有趁火打劫秦军胜利果实之嫌,这样出兵本来就师出无名,当然也不可能会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再次赵国与秦国本身实力太过悬殊,不适合长期对峙,只能伺机而动速战速决,而不是对峙三年粮尽援绝后才想起速战速决来。最后赵军骑兵为主,适合野战与奇袭而不是防御。秦军主要是步兵的战阵再加骑兵的辅助,秦军适合正面攻坚战与攻城战。前期的正面攻坚战应该用擅长正面突击的赵括,后面相持阶段应该用擅长防守反击的廉颇。

责任编辑:zN_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