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2022-03-17 19:36:28 来源: 腾讯网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沉淀传承至今,早已成为一座当之无愧的文化宝库,而唐诗更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后世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建立于公元618年的李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光是从海外的“唐人街”以及“唐装”等称呼就足见唐朝当时的盛景。

可惜,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也无可避免地踏入由盛转衰的轮回。作为唐朝文学中最出类拔萃的唐诗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着诗人的心理环境。

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

公元836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唐朝进入晚期,政局不稳,藩镇割据。与初唐时期的明快清新不同,这一时期的唐诗偏向于苦闷悲凉,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泊萧瑟的伤感,其中尤以李商隐最具代表性。

不过晚唐时期还有这么一位诗人,他的名字里同样有一个“隐”字,尽管他的诗也被列入小学必背古诗里面,却仿佛真的人如其名一般“诗红人不红”,这个人就是罗隐。

罗隐原名罗横,于公元833年2月16日出生在余杭的一座庭院破旧的宅子,他的祖父曾经做过县令,但由于父辈不善经营,未能谋得一官半职,而父亲的早逝更令家境陷入窘迫。

不过,幼失怙侍的罗横天资聪颖,刻苦读书,七岁便可作文,少年时就博览群书,能诗善文,文采传颂乡里,引得许多人专程来向他求诗,亦因此赢得了 “江东才子”的美名。

罗横曾经为一位中了进士的友人写诗以示祝贺,友人的父亲知道后极为高兴,竟然还说罗横赠诗之举比儿子及第更令他高兴,罗横的“才名”可见一斑。

因为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驱使,出身寒门但才学斐然的罗横同样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只求上致君下泽民,亦为一展抱负,光耀门楣。

公元859年,二十六岁的罗横第一次来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

唐朝取士的科目繁多,但社会地位高且仕途前景最好的当属进士,而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又以诗赋为主,这正是罗横所擅长的,可以想见他当时是怎样的踌躇满志。

晚唐科场,舞弊成风

令罗横始料未及的是,此时的科举考试在日益腐败的晚唐只不过是走一次过场,舞弊成风的科场早已经不是寒门子弟和正直士子仅靠真才实学就能够踏足的。

晚唐时期的官员有“八入”,媚道求进、用钱买官、装假作伪等等都是入朝为官的方式,就连同样屡试不第的诗圣杜甫也只能通过三次献赋才终于感动了唐玄宗,为自己求得一个芝麻大的官职。

满怀希望的罗横首次应试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当时并未气馁的他又连续七年参加科举却无一例外地名落孙山,随后又断断续续应试了几年,统共应试十余次,直到五十五岁。

罗横是博古通今的大才子,学富五车,第一次应试落榜或许是意外,但后面连续七次都不中就显然没那么简单。罗横的十上不第同样令百姓们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归结于天意。

民间曾经有这样一则传说:相传,罗横出生的时候仙气绕身,一看就知道绝对不是凡夫俗子,所以当年幼的罗横在玩闹中被万姓小孩打哭了之后,罗母急红了眼。

护子心切的罗母不仅破口大骂,甚至口出恶言,直说等到罗横出头之日就要杀万姓一家,岂料这一番非同小可的恶言被灶君听到并且上告了天庭。

玉皇大帝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即派人下凡以乞丐骨替换掉罗横的仙骨。当夜,原本熟睡中的罗横就被浑身剧烈的骨痛惊醒,痛得满床打滚,被换上乞丐骨的他从此终生不能为官。

人间清醒,奈何格格不入

也许真的是天意难明,屡试不第的罗横终于绝望地放弃了,一气之下改名罗隐回归余杭,经历科场失意的他同时也看清了科举与官场的黑暗。

对此十分失望的罗隐愤然写下一首《黄河》,以浑浊不清的黄河之水来讥讽科场里的营私舞弊,抨击晚唐政权,字字尖刻,言辞如此犀利,俨然是晚唐版的鲁迅。

事实上,鲁迅先生就曾经说心怀天下的罗隐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与锋芒,

这一句评价有意无意地点出了罗隐性格里的一大特点——锋芒太显。

才华横溢的罗隐个性直率,当别人说瑞雪兆丰年时,他说穷苦人家经不起大雪折腾;当朝堂上权争势夺的男人们将亡国归咎于红颜祸水,他却说若西施是吴国灭亡的原因,那越国又是因谁而亡?

哪怕是参加科举考试,罗隐也丝毫不肯收敛锋芒,他试卷里的文字相当犀利辛辣,许多其身不正的考官既然被刺痛也就自然不会对他放行,史籍里对此就明确记载“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

公元875年,山东落第考生黄巢揭竿起义,唐昭宗携亲王与嫔妃避乱,途遇一名耍猴艺人,见那猴子竟然能像大臣那样随朝站班,龙心大悦的唐昭宗赏赐耍猴艺人五品官职。

罗隐得知后难掩满腔愤懑,更觉讽刺,不禁有感而发,街边的耍猴艺人博君一笑就能轻易绯袍加身,寒窗苦读数十载竟不如一名耍猴艺人,何其可笑?

同样充满负能量的感慨,在被列入小学必备古诗里的《蜂》也能窥见一二,蜜蜂不辞劳苦采百花酿蜜,为别人辛苦,给别人香甜,别人却是不劳而获。

诗中的蜂指代的是晚唐乱世之中生活最为困苦的农民,以此讽喻不劳而获的部分官员,

这首七言诗仅有28个字却饱含哲理,流传千古,更点出了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所有的付出与所得不对等。

这般无奈,怀才不遇的罗隐同样感受深刻,从满腹经纶的意气风发直到科举梦碎的惶然失意,空有满腹才华而无法施展的苦闷伴随了罗隐的大半生。

公元887年,罗隐回江东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县令,可惜他也只是以文官之身行使自己的职权,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这与他当初的期望不无落差。

所幸,放下科举的罗隐也不再执着,花甲之年的他活得愈发通透,曾经的无奈与落寞都变成了过眼云烟,

唯有真正洒脱了,方能写下传颂至今的名句“今朝有酒今朝醉”。

责任编辑:zN_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