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虚虚实实的信息潮中,如何厘清想要的真相
2022-03-17 17:43:57 来源: 腾讯网

古代信息不发达,真真假假消息一杂乱,人便容易迷惘。

要找真相,就不能偏执一端。

比如我小时候乐滋滋翻《项羽本纪》,说韩信彭越周殷等“皆会垓下,诣项王。”

下一句话: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然后就要四面楚歌了。

怎么眼睛一眨,项羽忽然就被围啦?我想看垓下之战呀!

翻过去看《淮阴侯列传》: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好好,韩信要打项羽啦。

下一句:“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

不是,怎么破的,您得告诉我呀!

终于回头,在《高祖本纪》里找到了,写得还挺细致:韩信带三十万人自当之,孔将军费将军左右,刘邦在后,绛侯柴将军在刘邦后面,对面项羽十万人。韩信先打,不利,后撤,孔费出击,楚军不利,韩信再打,大败垓下。

——行,看过瘾了。

——敢情,看韩信打项羽,还得去刘邦传里找……

类似的,看《三国志》,翻曹操的《武帝纪》,想看赤壁之战。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啊?怎么曹操和刘备打一下,又大疫,于是回去了?说好的黄盖周瑜、火烧赤壁呢?

得去看《周瑜传》,才能看见细节:

初一交战,曹军败退,引次江北;黄盖献计,于是周瑜火烧赤壁。曹操退守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回去了。

类似于项羽自己的传里,垓下败北一笔带过,得去刘邦传里找似的;曹操的败战细节,也不能在他传里找,得去周瑜黄盖那里找。

只看一面说的话,很容易就被晃过去啦。

再就是,要找出真信息,就别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写什么。

甚至,要能从出现的信息里,反推出另一面没写的信息。

之前聊过,我国最黑色幽默的电影之一,《三毛从军记》。三毛作为敢死队获胜后,旁白说了句绝妙讽刺:

“当此列强外侮之际,一场战斗的胜利应该当一场战役的胜利。”

大人物前来视察,还故作谦虚,“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往往是等等等等。”

然而大人物与三毛合影时,锦旗遮住了真英雄三毛,结果上照片的,只有大人物和一面锦旗。这里的讽刺不言而喻。

妙在大人物这条新闻旁,是《日本穷兵黩武,财政陷于危机》——这条新闻,并不是凭空写的,反过来证明,当时正面战场确实不顺,只好说日寇经济差。

这让我想到陈朔老师当年一个相声,说我们开国大典那天,蒋主持巩固大西南会议,广播曰:“重庆防务,固若金汤;国军将士,枕戈待旦,秣马厉兵。”

说得热闹,其实反过来想:就是蒋打不过退守重庆了呗……

这方面,有个漫画《火凤燎原》一开头就说得挺好:

敌将得胜的话,先抱怨本方鲁莽,再抱怨本方准备不足,最后说敌将有勇无谋。

——这道理,我们常见于足球比赛报导:

第一场输了,“我们倏忽了自己失误”。

第二场输了,“他们主场优势,我们对客场应对不足”。

再输一场,“对方有身体优势但配合不好,我们回头一定搞死他们……”

这种正反两推法,有个很实际的应用。

比如《三国志》陈寿写曹丕,当然得夸,于是: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正面读法是:曹丕文章写得好,有学问,有才艺,好啊!如果再有大度、够真诚、多讲点仁德,离古代的贤君也不远啦!

——《权力的游戏》里却有句名台词:

but之前的那些说法,都没意义。

曹丕这段话,“若加之”前面夸得再天花乱坠,后面的话才是重点。

所以陈寿的话也能理解为:

曹丕没度量、不真诚、不仁不德;也就是文章写得好,有学问,有才艺而已啊。

再便是,信息客观不客观,很难判断;但大体而言,是围绕事实左右摇摆的。

所以将时间拉长,各时间点的消息串起来看,也能看出个大概。

举一个我们都懂的段子。

当年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回法国,巴黎的报纸标题。

第一天:“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

第二天:“吃人的魔鬼向格腊斯前进”。

第三天:“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

第四天:“波拿巴占领里昂”。

第五天:“拿破仑接近枫丹白露”。

第六天:“皇帝陛下将于今日抵达他忠实的巴黎”。

如果拆开单看一天的,没一条消息真客观。人被信息淹没时又极健忘。

连起来看,却也能得出个真相的时间线?

最后一个方法,也是最牢靠的,是所谓读风向标

《鹿鼎记》里,有段极精彩的戏。当时吴三桂假意上表求撤藩,看玄烨的反应;玄烨决意撤藩,跟吴三桂撕破脸皮。

朝堂之上,好玩得很。

玄烨让诸臣议论,撤藩不撤藩。

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大引过往经典,认为不该动兵。

文华殿大学士对喀纳表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户部尚书米思翰认为撤藩有碍政声。

图海认为撤藩迁移费事。

索额图比较圆滑,说不如等吴三桂再老一点,熬死他算了。玄烨笑了笑说索额图老成持重,索额图还以为在夸奖,赶忙谢恩。

大家都觉得不撤为好,韦小宝看得干着急。

这时纳兰明珠出现了。上来就拍马屁,说玄烨一定早有定夺,自己一点都不担心。

韦小宝一听大为佩服,暗想满朝文武,谁都不及这人聪明,日后飞黄腾达,不可限量。

玄烨一笑,让明珠别歌功颂德;明珠接茬夸赞:

“我们苦思焦虑而得的方策,万万不及皇上随随便便的出个主意……只要皇上吩咐下来,就必定是好的。就算奴才们一时不明白,只要用心干去,到后来终于会恍然大悟的。”

真是太狡猾太聪明了。

明珠铺平垫稳了,于是玄烨让韦小宝出来说话,韦小宝自然把吴三桂的险恶用心大大申斥了一番。

玄烨于是夸韦小宝忠心,当场夸了他,赏了他一个西洋金表。

于是:

“他君臣二人这么一番做作,众大臣均是善观气色之人,哪里还不明白康熙的心意?”

韦小宝作为风向标的作用,这就显出来了。

又是明珠第一个看懂了,赶紧夸赞:

玄烨洞烛机先、韦小宝深入虎穴,真了不起啊!要不然,满朝同僚都被吴三桂骗啦!

——这就是既捧了玄烨韦小宝,又给了所有人台阶

之前还有点尴尬,这一下子就顺利转向了。

满朝文武自然借坡下驴,纷纷说自己被吴三桂骗了,没看清他狼子野心;赶紧落井下石,一起大骂吴三桂。

玄烨再把写好的上谕掏出来,于是撤藩遂成定议。

这段当然是小说虚构的喜剧段落,满朝大臣,也不会当真如此草包,但这套路确实常见。

上头要保持不测之威时,总得为了持中守正,显得模棱两可;好些话不能亲自下场说,好些事不能亲自下场做。

于是总得有个谁,来扮演韦小宝,负责当传声筒,当风向标

读清楚韦小宝们的动态和方向,多少就能理解世情的真相。

当然也得有明珠这样聪明狡猾的人精接应,把转向的话捧着说,捧得滴水不漏,如此大家都有台阶下。

如果您觉得“当个人精真麻烦”,是啊,就是麻烦。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还得能破译能听懂,才能在那些乱七八糟的圈子里混下去。

这方面,《潜伏》里第一聪明人吴站长,说得最好:

责任编辑:zN_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