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贞观之治为何不叫贞观盛世,盛世、之治、中兴到底有什么区别?
2022-03-17 10:28:45 来源: 腾讯网

在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般在朝代情况稍好一点的时候,总是出现某某之治或者某某中兴。比如说我们熟悉的“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同治中兴”等等。

这种称呼更多的是一种对帝王的夸奖,但是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这的确是对君主的一种夸奖或者说是老板的认同。

“嗯!这个“老板”不错,为大家带来了好处”

所以,大家都念他的好,赋予他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但是对于老板的表扬,却还是有一个标准的。这就好比一场考试,虽然都是学霸,但是学霸与学霸之间,还是不同的。所谓某某之治,更像是一个文科类学霸,在某个领域特别突出,类似于文科状元。

而某某盛世,这个就不同的,他是一个全方位的学霸,文理双修,堪称学霸中的战斗机。

而某某中兴,相对而言就要差一点。形象点比喻的话,更像是一个学渣逆袭的故事,原本是班级内垫底的存在,忽然之间跑到了班级的前几名。但是相对较差的基础,导致他无法和真正的学霸相比。

当然,这更多的是一种比喻。

真正历史上所谓的某某之治,更多的是代表当时经济发展比较稳定,是一个相对比较适合生活的时期。如“文景之治”、“仁宣之治”等等,他们最大的特色便是,当时百姓生活富足,人口增长也趋于稳定,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成本较低,幸福感比较好的时代---富足、自信,物质和精神双向得到满足。

在唐太宗时期,三四文钱就能买12斤米,这什么概念?

一个人就可以养活一群孩子,如此经济条件,说是人人小资也不足为过。最起码是一个吃喝不愁的时代,比之那些面露饥色的时代,不知强上多少。同时,也因为自己国富民强,整体国家实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一般此时的战事也相对较少,对百姓而言,妥妥的和平盛世。

就拿“贞观之治”为例,唐朝在唐太宗时期,唐朝的版图基本上是比较稳固的(后期),但是到了唐高宗时期,才是对外扩张最疯狂的时期。只是很可惜的是,他夹在唐太宗和武则天之间,和两个“学霸”级的牛人一比,他毫无出彩的地方可言,以至于让他的存在感着实低了很多。

而盛世,相对于所谓的“之治”,讲究的核心便是“文治武功”,全面开花。在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也就“开元盛世”、“永乐盛世”、“康乾盛世”这三个。

开元盛世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那是要多猛,就有多猛的时代。国力举世无双,万国来朝,更是一大堆名人辈出,如果说三国乱世造英雄,那么盛世之下,造就的都是千古留名的文豪大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张九龄、颜真卿、柳公权等等,哪一个不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随便拉出来一个,在其他朝代都是巅峰存在,而唐朝却像下饺子一般。只是可惜的是,堡垒崩于内,一个安史之乱,葬送了整个盛世。

永乐盛世,虽然不如开元盛世,但是在文治武功方面,也是非常出色。军事上数次北伐,屡战屡胜。国际上更是有郑和七下西洋,构建了整个明朝的世界观。文化上更是编撰了《永乐大典》,号称最大的百科书库,只是很可惜的是,经过战火等方面的原因,已经十不存一。实乃一大历史遗憾。

康乾盛世与之基本上也相差不大,武功方面先是平定三藩,但最重要的标志还是收复台湾。而文化方面,更是效仿明朝,编纂了《四库全书》,虽然现在有人对编纂这本著作的目的,存在诸多猜测,甚至说对我国古代文化传承,造成了一定损失。

但无论如何,两部百科全书,都是他们盛世文化的标志事件。至于国际上....嗯?不说也罢!

而中兴,一般都出现在王朝急速衰落时期,更多地集中在盛世之后的崩盘时期。作为最大的“富二代”,眼看着往日帝国的余晖慢慢散去,在其掌权后,为了追寻那小时候的美好记忆,奋发图强。当然也有自己任性久了,幡然醒悟的君主。

比如说汉武帝,一生征战,几乎将国家的财富败个精光,直到晚年,才幡然醒悟。给自己下了一个“罪己昭”,这让手下的“打工仔”看到了一丝希望,所以才有了“昭宣中兴”。

不甘堕落,但是又无能为力。这更像是“中兴”的写照。怀念往日的辉煌,但是真到自己开始做的时候,才感觉到力不从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同时,这也造就了“中兴”独有的特色,持续的时间很短。

折腾,不断地折腾,最后发现啥也没有折腾出来,这是他们的命,也是无奈。大厦将倾,靠一人之力,也没有办法改变。汉朝的“昭宣中兴”如此,明朝的“成弘中兴”也如此,清朝的“同治中兴”更像是一个笑话。

总之,这就像是一个学霸的故事,有人是单科状元,有人是全能小霸王,他们相对而言,是真的牛人。最起码拿得出手的成绩,是实打实的,而且很稳。但是作为“学渣”,虽然奋发图强。短时间内有所提升,但是毕竟底子太薄,时间久了,缺陷也就暴露出来了。

所以,想要真正的逆袭,需要的不仅仅是短期突破,更重要的是,是否有足够的沉淀。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责任编辑:zN_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