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是魏晋易代的过程中最关键的节点。在此之前,司马家族虽然享有很高的地位,手握大权,但始终有着与其对等的克制力量,在高平陵事件之后,司马家族的权力则至高无上,想要取代曹魏自立的想法也开始显露出来。
一、高平陵之变
正始十年(249)正月,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扫,曹爽兄弟一同跟从出城。因称病远离权力中枢多年的司马懿抓住机会适时反攻。他以皇太后的命令,首先调遣军队,占据了武器库,然后屯兵驻扎在洛水浮桥。又以节杖授予司徒高柔,让他占据曹爽的军营,代行大将军之职责;太仆王观占据曹羲的军营,代行中领军的职责。
司马懿与蒋济、司马孚等一批臣子认为曹爽没有尽到顾命大臣的责任,在朝廷内外扶植自己亲近之人夺取权力,有不臣之心。而自己作为托孤大臣,必须站出来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司马懿要求曹芳废除曹爽兄弟的官职和军权,只能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府邸,“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
面对司马懿的这一步将军之棋,曹爽显然猝不及防。从洛阳城中投奔过来的桓范,劝说曹爽此时应该将魏主曹芳转移到许昌,“招外兵”从而形成于司马懿的对抗局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者?”但是曹氏兄弟并没有接纳这个提议。侍中许允、尚书陈泰的劝说曹爽向司马懿请罪,曹爽心动,认为其虽然没有了官职,但是仍然会以宗亲的身份享受荣华富贵。
所以在最后请罪于司马懿,被免除了官职,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府邸。但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在张当被捕,供出曹爽与何晏等在私下里训练军队,企图在三月中旬谋逆反叛后,曹爽等全员都被捕下狱。并在朝廷的商议中,认为“君亲无将,将而必诛”,对于背叛作乱的臣子必须诛杀。因此,对曹爽兄弟、何晏、邓飏、丁谧、毕轨等人“皆伏诛,夷三族”。至此,高平陵事变才算真正的结束。
二、高平陵之变中的曹魏高官态度
在事变的过程中,官员对于事变的立场也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态度,甚至在事变前后都有不同的立场。时任太尉的蒋济“素有威望,不在陈群之下”,他对于曹爽在朝中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权倾朝野的做法十分不满。与司马懿一样,蒋济作为朝中元老,虽然当时已经没有实权,但是享有良好的政治清誉,威望仍在。因此在司马懿的策划之中,蒋济是十分合格的发起人之一。在诛杀曹爽之后,蒋济也上疏说自己受到朝廷恩宠身为太尉,可是却没有尽到太尉的职责,曹爽包藏祸心没有及时地得到制止。太傅司马懿果敢决断,皇帝需明察他忠贞的节操。
从此上疏来看,太尉蒋济确实是和司马懿完全站在了同一条线上,可以说是司马懿决策坚定的拥护者。同样,司马懿也认为蒋济是“自己人”,所以在事变成功之后,蒋济得到晋封。但是蒋济却推辞不受,他认为“谋划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自己既不是计策的谋划者,也不是军队的领导者,没有理由接受封赏。对于蒋济这样的魏国谋士,学者评价他“运筹决胜,功效卓然”,但是在事变之中,却没有参与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他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司马懿站台。这点恐怕他已经了然,所以他没有接受封赏。
《魏晋世语》有不同的记载,据陈寿所引,蒋济对曹爽承诺只是免官而已,但是事变之后,曹爽遭到诛杀,所以蒋济痛苦于自己“言之失信”,最后生病而死。不管是因为蒋济认为自己功劳不够,还是认为自己对曹爽的失信,结果都是一样,即没有接受封赏。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蒋济虽然与司马懿同为魏国的元老之臣,并且在官场的相处之中素来关系融洽,但是对于司马懿诛杀曹爽,将魏廷权利的分配局面由一个极端打破到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并不赞同,甚至是不满意的。
清代学者王懋竑认为曹爽死后,司马懿专政,蒋济十分后悔,所以才导致发病而死,同样在《世说新语》尤悔一章的注解之中,蒋济也作为例子出现。就蒋济的取向来说,在司马懿与曹爽之间,他选择的是司马懿,因为他对司马懿寄予期望,希望司马懿能够运用其辅政大臣的身份,改变曹爽专权的现象,使魏廷的权利分配更加平衡,并且维持下来,直到魏主曹芳有能力接管这个国家为止,这也十分符合蒋济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世老臣的愿景。
但是在司马氏与曹魏的选择上,窃以为蒋济选择的是曹魏,这也是蒋济在事变之初支持司马懿铲除擅权的曹爽的目的所在。从高平陵事变的发生我们可以观察到,曹魏的官员介于两个权力之间被逐渐撕裂,他们并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组织来对抗这种撕裂的局面,反而会被这种撕裂的力量吞噬。
陈泰也是其中一个被撕裂的点,陈泰之所以被我们关注是因为其父陈群。陈群在曹叡时期已经官拜司空,录尚书事,封颍阴侯,是曹魏政治制度的建设者中最重要的一员,九品官人法也是出自其手。陈泰作为陈群之子,在曹芳时代应该大有作为才是,其实不然。在高平陵事变的过程中,陈泰只是和许允出现在说客这一阶段,而且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其作为说客也并非是受到司马懿提前的谋划,而是完全自发的表现。他劝说曹爽接受司马懿的提议,“惟免官而已”。并作为交涉人员与司马懿协商。陈泰在事变中的做法深受司马懿的赏识,认为他是有功之臣,但是并没有在该事件之后有封赏的记载,甚至在陈泰自己的传记当中都完全没有涉及到高平陵事变。
从以上基本可以表明,对于司马家族来说,陈泰是排除在整个计划之外的。若是换作他人,则没有什么可疑之处,但是陈泰自小与司马师司马昭相好,其父陈群与司马懿也是官场上多年的老搭档。所以按照常规来推断,陈泰应该在高平陵事变中具有相当分量才对,可是从曹爽让陈泰为代表去和司马懿协商这一情节来看,陈泰的位置应该是可以为二者同时所用的。即既与司马氏关系不错,可以说得上话,且具有一定的分量,又对曹爽的委托比较上心,不与曹爽十分疏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最起码的结论:陈泰没有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政治倾向。在稍后曹爽被诛杀后,陈泰主动远离朝廷,前往雍州任职。曹爽被诛杀之时,正值权力的重新洗牌,陈泰此时远离权力中心,其用心不言而喻。试论其原因,笔者认为一者在于自保,二者在于逃避站队。如果把时间线拉长,至甘露五年(260),高贵乡公曹髦与司马昭亲信贾充发生械斗而亡,引发轰动。
据干宝《晋纪》记载,高贵乡公被杀之后,司马昭召集朝臣商议如何处置该事件,时任太常的陈泰却没有参加会议,陈泰的舅舅荀顗受命去召唤他,但是陈泰仍然拒绝了,并讽刺说:“世之论者,以泰方于舅,今舅不如泰也。”陈泰认为荀顗的做法不是正直的体现。最后在子弟内外共同的强烈逼迫之下,才哭着去见司马昭。
司马昭自小与陈泰亲密,他寻求陈泰的意见,该如何处置高贵乡公被杀之事。陈泰给出了十分明确的解决办法,“诛贾充以谢天下”。贾充作为司马昭的左右手,在司马家族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司马昭犹豫了,认为贾充不可杀。陈泰表明立场,“言惟有进于此,不知其次”。陈泰矛盾的立场于此处显露无疑。首先因为自己与司马家族良好的关系,所以他建议司马昭杀掉贾充以谢罪。众所周知,贾充是司马昭的心腹之臣,而高贵乡公的死又与贾充直接相关,所以朝野内外,江湖之上,都会将高贵乡公的死与司马昭本人联系起来,而这对于司马家族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不利的。
所以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弃车保帅,杀掉贾充从而平息这件事。可以说,陈泰的这一建议已经充分的考虑到了司马家族的政治前途,在心知肚明司马昭有篡魏的野心的情况下,仍然提出了解决危机的方法。司马昭的代魏计划不可阻挡,但是高贵乡公的突然死亡应该是在计划之外的突发情况。司马昭自己也知道情况十分棘手,便求救于陈泰,由此亦能见对于司马昭来说,陈泰确属于“自己人”的行列。
陈泰矛盾的点在于,从史料来看,他又确实对于高贵乡公的死十分愤懑,《魏氏春秋》记载陈泰在得知不杀贾充的时候呕血而死,《汉晋春秋》则记载陈泰“归而自杀”,陈泰出自官宦世家,自其祖陈寔、陈纪到其父陈群,都具有很高的威望,家风肃清,正直不屈,陈泰所面临的局面比起前辈要更加严苛,时人也感觉到陈氏四代下来,“其德渐渐小减”,正是这种无形的压力之下,陈泰更应该有重振家族的迫切希望,所以在为人臣子的道德上更不敢有稍微的怠慢。在面对魏主曹髦的死亡上,陈泰因为自身的各方面原因,最终做出了亡其身而成其德的行为,也是在情理之中。
三、总结
曹魏政权的高官与司马氏集团自始至终有一种若即若离的矛盾:既亲近司马家族,又想维持曹魏的政权。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在历史前进的汪洋大海里终究不能掀起一朵浪花。身处司马阵营,却心系魏廷,在改朝换代之时就会显得尤其笨拙。蒋济、陈泰是很典型的魏晋之变时期的官员形象,在权利与君臣观念的摇摆中必须做出抉择,选择站边司马家族则可以保持仕途,选择君臣观念忠于魏廷,则放弃仕途甚至放弃生命。
-
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市民低碳出行,节俭之风盛行;越来越多...
-
长春农博园大胆创新 开辟蔬菜采摘新模式近日,冬季农博会一早就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到来。市民郭女士拿着自己采摘的韭菜和芹菜高兴地让工作人员称重,她说,参观了农博...
-
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的文艺大年这个春节,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格外热闹。这两年,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这个满族村变戏法似的变了样,村民们生活有了新的...
-
老百姓家的灯亮了,他的心就暖了东港獐岛被称为祖国万里海疆东端第一岛。在这座陆地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上,国网丹东供电公司椅圈镇供电所獐岛村电工...
-
共燃冰雪梦,一起向未来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冬奥会大幕开启,世界奥运激情被冰雪点燃。竞技场上,冬奥运动员斗志昂扬、奋力拼搏,用行动诠释更快...
-
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
2022-02-07 09:48:02
-
长春农博园大胆创新 开辟蔬菜采摘新模式
2022-02-07 09:44:49
-
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的文艺大年
2022-02-07 09:37:50
-
老百姓家的灯亮了,他的心就暖了
2022-02-07 09:33:12
-
共燃冰雪梦,一起向未来
2022-02-07 09: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