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35岁元仁宗因何短寿?
2022-03-16 16:35:02 来源: 腾讯网

“仁宗天性慈孝,聪明恭俭,通达儒术,妙悟释典……平居服御质素,澹然无欲,不事游畋,不喜征伐,不崇货利。事皇太后,终身不违颜色;待宗戚勋旧,始终以礼。大臣亲老,时加恩赉;太官进膳,必分赐贵近。有司奏大辟,每惨恻移时。其孜孜为治,一遵世祖之成宪云。”这是《元史》对元仁宗的评价。

元仁宗是元朝第四位皇帝(也是蒙古帝国的第八位大汗),他“以儒治国”,继忽必烈之后,开启了元朝的“二期儒治”。他的两大功绩备受后代推崇:

其一,恢复科举。

其二,亲近李孟、王结、赵孟頫等儒臣。

元仁宗和他的儿子元英宗被视为中兴之主,惜二人均不长寿:元仁宗在位9年,35岁去世;元英宗在位4年,21岁时被弑。

元英宗死于非命,且不论。元仁宗短寿,令人遗憾。他的爷爷真金太子寿至43岁,父亲寿至28岁,哥哥海山寿至30岁,似有基因缺陷。但真金太子是触怒父亲忽必烈后,忧惧而死,而元仁宗的父亲和海山可能死于暗杀。

元仁宗曾远征西北,取得战功,说明他擅戎马。登基后,提拔忽思慧任太医,忽思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营养学专著《饮馔正要》的作者,精通食补调理之道。

身体基础好,有名医相助,为何元仁宗仍早逝?其中或有内情。

(清)姚文翰绘元仁宗像

爱儒家的元朝皇帝

元仁宗本名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意为“寿山”。他早年丧父,境遇凄惨,后随儒学大师李孟学习,与王结、王约、陈颢等儒生交好。李孟“七岁能文”“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王结“深于性命道德之蕴”,陈颢则“日开陈以古圣贤居艰贞之道”。

蒙元以武力得天下,忽必烈始倡“以孝治国”,此后皇帝谥中均加“孝”字,即《元史》称:“百有余年,列圣相承,典礼具备,莫不以孝治天下。”元初无科举,但国子学中,《孝经》居首,即所谓“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

元仁宗从小习儒,并不奇怪,他过比干墓时,以纣“内荒于色、毒痡四海”自警,且常以汉光武备尝艰阻自勉。

大德九年(1305年),元仁宗与母亲答己一起被元成宗贬出大都,出居怀州(今属河南省沁阳市),“从者单弱,多怀计去”。2年后,元成宗病逝,元仁宗回大都政变,但大哥海山率3万铁骑,自漠北杀回。元仁宗只好扶海山登基,即元武宗,海山则任元仁宗为皇太子。

海山在位4年,兄弟二人出现了激烈的权力斗争。

元朝最高权力机构是中书省,多由太子把持,但海山不愿大权旁落,别立尚书省抗衡,且“诏天下,敢有沮挠尚书省事者,罪之”。表面上,海山允许元仁宗“选汉军万人,别立一卫”,即卫率府,却任命亲信脱虎脱、不里牙敦担任负责人。

亲兄弟成了死对头

海山早年也受儒学教育,登基后深知元廷危机四伏,必须改革,但他“溥从宽大”,给蒙古贵族的赏赐更多,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财上,增加了民间负担。

名臣张养浩曾上万言策,指出海山的十大弊政:“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

张养浩“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海山下令“除翰林待制,复构罪罢之,省台勿复用。”张养浩只好“变姓名遁去”。

让元仁宗感到恐惧的是,至大三年(1310年),宦官李邦宁建议海山:“陛下富于春秋,皇子渐长,父作子述,古之道也,未闻有子而立弟者。”海山的亲信三宝奴也私下表示:“今日兄已授弟(皇位),后日叔(指元仁宗)当授侄(指海山的儿子),能保之乎?”

1311年1月,海山病逝。是不是真病,谁也说不清。元仁宗登基后,果然撕毁了“兄终弟及,叔侄相传”的约定,立儿子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元英宗)。后来,海山的两个儿子杀掉元英宗,又夺回皇位传承的世系。

据陈一鸣先生《论元代的太子参政问题》钩沉,海山去世后两天,元仁宗还没办登基大典,就匆匆借口“变乱旧章,流毒百姓”,诛杀三宝奴、脱虎脱等重臣,并废尚书省,“百司庶政,悉归中书”。

能识才还能护才

元仁宗上位后,知传统的“上层用贵族,下层用胥吏”的管理方式弊端太多,他“深厌吏弊,思致真儒丕变治化”,推行汉法,重用儒臣,并听从李孟的建议,下诏“自今勿限资级,果才而贤,虽白身亦用之”,“一时贤能材艺之士,悉置左右”。还请回了张养浩。

元仁宗为人宽厚,对儒生以礼相待。比如对恩师李孟,他“尝召绘工,惟肖其形,赐号秋谷,命集贤大学士王颙大书之,手刻为匾而署其上。又侧注曰大德三年(1299年)四月吉日,为山人李道复制”。

对昔日潜邸儒臣,元仁宗常直呼其字,以示亲昵。

学者刘育在《仁宗朝的赵孟頫新议》中指出,赵孟頫工于书法,忽必烈用他,不过视之为词臣、弄臣,后来的成宗、武宗、英宗皆如此,唯元仁宗给外优宠赵。元仁宗发现,赵孟頫为人正直,有治国之才。在搬倒权相桑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元人杨载曾评价赵孟頫:“公之才名颇为书画所掩,人知其书画而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经济之学也。”元仁宗却能知人善任。

有元朝贵族提醒元仁宗,赵孟頫可是宋朝皇室的后代。元仁宗初期不搭理,后来被说烦了,反问道:“你是自惭家世不如他吗?”

另有贵族建议,不应让赵孟頫参与军机,元仁宗大怒:他是太爷爷忽必烈挑选出来的帷幄之臣,你废什么话?我要不加罪你,将来别人都会拿这个说事。从此无人再敢说赵孟頫的坏话。

终于恢复了科举

元仁宗有风度,他的儿子元英宗也如此。一次元宵节,元英宗准备在宫中设鳌山灯(大型灯组),张养浩立刻上疏,不客气地写道:“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元英宗大怒,但转脸又高兴地说:“非张希孟(张养浩字希孟)不敢言。”

能破除畛域之见,令当时的儒臣们深为敬服,称赞说:“天子有意乎礼乐之事,则人人慕义向化矣。”元仁宗最大贡献是恢复科举。

元太宗窝阔台时,在耶律楚材建议下,曾“戊戌选士”,但参选的是“儒人被俘为奴者”,中选后,仅免奴隶身份,社会地位与僧道相同,不能算是科举。此后元廷几度想恢复科举,忽必烈也表示同意,却始终没落实。而“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

皇庆二年(1313年),李孟建议:“人材所出,固非一途,然汉唐宋金,科举得人为盛。今欲兴天下之贤能,如以科举取之,犹胜于多门而进。”元仁宗“深然其言”,下诏正式恢复科举,史称“延祐复科”(正式考试在延祐元年,即1314年)。此时距元朝建立已44年,距南宋灭亡(1279年)也已36年,距金亡达81年。时人称:“于皇世宗,景运天开。肇兴贡举,网罗异才。”

元朝科举较灵活,“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书为先,词章次之”。死记硬背的东西较少。

皇帝近臣们不高兴

出乎元仁宗预料,恢复科举不仅遭贵族集团的反对,也遭汉人胥吏反对。据刘安泰先生在《谈元朝科举制度的废与行》中钩沉,时人叶子奇便说:“至于科举取士,止是万万之一耳,殆不过粉饰太平之具,世犹以为无益,以为可废也。”

无科举,贵族便为所欲为。

阿合马任高官时,靠献妻女姊妹而当官的有133人;靠献金银财货而当官的,有581人。阿合马的儿子呼逊统辖浙江行省期间,赃银达81万锭。

元代高官多出身怯薛,不少人曾在宣徽院任职。宣徽院始于唐,总管宫廷内务,北宋王安石“元丰改制”时废除,但辽、金都模仿中原王朝设置宣徽院,元代的宣徽院则仿自金朝。

宣徽院在名义上是照顾皇帝起居,实际上还承担着军事行动、赈灾、管理皇室财产、监督官员、执行皇帝密令等任务。宣徽院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通过中书省,官员品级与俸禄和宣政院相等,成了“国中之国”。

元代“皇庆元年(1312年),增院使三员,始定怯薛丹一万人,本院掌其给授”,其中一半人是蒙古人,此外是色目人,汉人数量极少。

宣徽院许多高官是世袭的。比如忽思慧的上级常普兰奚,学者邹贺认为他也是《饮馔正要》的作者之一。常普兰奚是汉人,太爷爷常资,在宣徽院当御厨,爷爷常兀迈笃,“袭职”,父亲常咬住也从御厨干起,此外,常普兰奚还有个弟弟,叫常小和尚,也负责御膳。

从宣徽院出身任要职者颇多,当他们意识到科举将剥夺自己的当官机会时,难免不用邪招。

解酒法多,都不靠谱

元仁宗原本身体不错,但他在潜邸时便“饮酒常过度”,“盖当时近习多侍上燕饮”,登基后,元仁宗常搬出渎山大玉海装酒,来宴请群臣。

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记录说:“宫中央有大瓮,以至我听说它的价值超过四座大城,纯用一种称作密尔答哈(墨玉)的宝石制成,非常精美,瓮的四周悉绕黄金,每角有一龙,作凶猛搏击状。此瓮边沿装饰着以大珠缀成的网缒。”“瓮旁放着很多金酒杯,可以随意饮用。”

渎山大玉海曾是中国最大玉雕,现在北海公园的团城中,是忽必烈下令制造的。元帝皆好饮,在忽思慧的《饮馔正要》中,抄录了一些解酒法,大多不靠谱。

比如“西瓜主消渴,治心烦,解酒毒”,但西瓜不解酒,只是富含维生素,可缓解恶心、反胃等感觉,此外水份含量大,可稀释体内酒精浓度,而西瓜中的果糖也可促进酒精的吸收。

再如用大豆汁解酒,也属误导,大豆汁含植物蛋白,有醒酒作用,但酒会让植物蛋白变形,形成沉淀物,影响肠胃消化。

还有葛花解酒,葛花有毒,可能造成心肌缺血,引发心脏病。

倒是书中提到的椹子、柑子皮等物榨汁灌下,是比较安全的醒酒法,但非特效方法,且难修补大醉给身体造成的伤害。古代科研水平低,忽思慧难免说错。

常喝醉,嗜红肉(元仁宗属鸡,不吃鸡肉),元仁宗的身体处于危险状态中。何况还有更危险的事:他得罪了贵族们,皇室内斗日渐激化……

如果元仁宗多坚持几年,元朝可能中兴,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关键词: 为皇太子
责任编辑:zN_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