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照片?
2022-03-16 11:34:16 来源: 腾讯网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比起中外历史上,诸多充满着“猎奇”“猛料”的珍贵照片来,下面这几张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照片,看似平淡无奇,却都缩影了国人记忆深处,无比重要的历史瞬间!

一、身负重伤的马吉芬(《甲午影像志》110页)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里的黄海海战上,浴血拼杀的不止有北洋水师的将士,更有北洋水师里的外籍洋员们,比如美国人马吉芬。这位北洋水师学堂的教习,放弃了回国休假的机会,主动请缨参战。在镇远舰管带林泰曾受重伤的危机情况下,他更指挥镇远舰殊死拼杀。这张遍体鳞伤的照片,就拍摄于战斗刚结束时。战伤累累的景象,写满了那一仗的惨烈残酷。

甲午战争结束后,带着一身战伤返回美国的他,更愤然拿起笔,还原了那场战争的真相,告诉了后人北洋水师浴血战斗的精神与精准的火炮命中率。为受够污名的北洋水师将士们正名。1897年2月10日,他在美国开枪自尽,墓志铭上刻有一行醒目的敬语:“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

二、耶鲁赛艇队里的钟文耀(《大清留美幼童记》94页)

19世纪70年代,晚清王朝向美国派出了“留美幼童”。这些肩负着强国使命的孩子,迎着美国人“东亚病夫”的有色眼镜,很快就叫他们跌碎眼镜。钟文耀就是其中传奇的一位:这个体重只有90磅的“瘦弱”男孩,不但考取了美国耶鲁大学,更进入了壮汉云集的耶鲁赛艇队。1880年和1881年,在耶鲁大学与哈佛大学的两次赛艇对抗赛上,担任舵手的钟文耀冷静指挥,率队“双杀”哈佛大学,上演荣耀时刻。

这张照片,就浓缩了当时瘦小的钟文耀,那一刻的英姿。

书写耶鲁传奇的钟文耀,也成为了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人。多年后他偶遇一位同样做过赛艇手的哈佛毕业生,对方得意洋洋炫耀起了哈佛大学的赛艇队,钟文耀只是淡淡一句:我当然知道,那时他们(哈佛赛艇队)都在我后面。

那一代“留美幼童”们,历经坎坷却依然不服输的气概,尽在其中。

三、飞跃奥运横杆的符保卢(《中国传世体育摄影》第7页)

1949年以前,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成绩,怎一个惨淡了得。但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以空前规模参赛的中国代表团,终于由撑杆跳高选手符保卢实现了突破:他漂亮在预赛中飞过三米八零的横杆,晋级复赛且拿到中国第一个奥运积分。这个照片,就捕捉了如此历史时刻!

但这个今天看似“较差”的成绩,当时却是何其不易:符保卢,这位身怀家乡沦陷仇恨的东北汉子,连参加奥运会的路费,都靠一路卖艺赚来。奥运会“一跳成名”后,符保卢还曾出演了多部电影,成为上海滩炙手可热的明星。可当抗战爆发后,本可继续舒适生活的他,却毅然投身军旅,成为一名英勇的空军战士。在历经多次生死考验之后,不幸在1943年,殉难于一场飞行事故。

何为勇赴国难?何为以身许国?“大明星”符保卢,就是生动写照。

四、喂鸡的陈立夫(《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第三集》112页)

1949年以后,国民党败退台湾,曾是“四大家族”之一的国民党重量级人物陈立夫,也迎来了人生的分水岭。这位亲手创立了“中统”特务组织,名字让多少人打哆嗦的强人,这次居然一跺脚来到美国纽泽西州,认认真真办起了养鸡场。这张“陈立夫喂鸡”的珍贵照片,就是因此而来。以照片上的表情看,“喂”得相当投入。

以陈立夫自己的话说:“伺候了蒋公和党内党外不少人,而竟不受谅解……那么去照料鸡就没有这种感觉了。”他喂鸡,也是极其认真,自学了各种科学知识,比当年搞“中统”还殚精竭虑。最初几年也狠赚了不少。可再认真的态度,也拦不住经济规律:美国西部大量鸡蛋倾销而来,陈立夫的养鸡场赔的血本无归,终于在1961年倒闭关门。

但这段“伺候鸡”的生活,却着实让他乐在其中,晚年时也常挂在嘴边。那一番“伺候了蒋公”且“照料鸡”的感慨,何尝不是包含了国民党历史上的多少兴衰矛盾?

五、夜行的军车(《出兵朝鲜记实》第14页)

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牺牲率直追前线的兵种,正是汽车兵。

三年朝鲜战争,拥有绝对制空权优势的美军,也对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发起了狂轰滥炸。拥有二战作战经验的美军飞行员,不止可以在白天进行地毯式轰炸,甚至敢于在夜间发起攻击。特别是在漆黑深夜里,他们往往会在开阔空路地带,投下一连串的照明弹,然后对着亮光里的中国运输车疯狂轰炸,甚至采取超低空飞行的方式,用机关炮进行扫射。正如这张抓拍的照片里的模样。

单看这辆军车,就可见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汽车兵的凶险处境:车头始终有两个持枪的战士,车身用树枝做好了伪装,而汽车的周围,则是连续的爆炸与亮光。可以说,每一处亮光,就是一道死亡的关卡。送上前线的每一份物资,无论粮食还是弹药,都势必要经过一条充满死亡的血路。多少顺利抵达的汽车兵,都是在与死亡一次次擦肩,又有多少殉难的英雄,没有看到胜利……

但是,也正如照片里,车头上两名中国战士的风貌: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犹豫,却是斗智斗勇,迎难而上。无畏的姿态,见证了一个站起来的民族,钢铁般的筋骨。

参考资料:《甲午影像志》、《出兵朝鲜记实》、《大清留美幼童记》、《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中国传世体育摄影》

责任编辑:zN_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