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高薪养廉”是个伪命题?宋朝俸禄高达60万,为何还是贪官遍地?
2022-03-15 14:22:32 来源: 腾讯网

前言

在宋朝时期,

文官们的福利待遇是非常好的

,统治者们给官员们钱财、物品,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希望他们在保持了生活上的富足之后,不要去搜刮民脂民膏,激起民怨,底层民众不满,就不利于宋王朝统治的稳定。

在宋朝做官,官员们的月薪相当可观,就算是比较低级的官员,换算成现在也能够拿到每个月2.5万元的月薪,宰相拿到的就更高了折合人民币月薪大概是60万元,这还仅仅只是工资这一项,福利上面更是应有尽有,衣食住行全部照顾到位,甚至连一些退休的老干部们还能够"升官"。

宋人

在宋朝统治者看来,

这种"高薪养廉"的方式还是非常值得的

,但是,

就是在这样高薪高福利的待遇下,养出了层出不穷的贪官。

之后宋朝又采取了一系列纠正官场作风的措施想要惩治腐败,但实际效果并不并不理想,

宋朝的统治者们不但没能遏制住贪污腐败,贪腐之风反而愈演愈烈,最终达到了失控的状态。

敬重知识分子是宋朝赵家的传统"家训"

赵家"重文"的由来

宋朝重文官的"家训"由来已久

,早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曾经命人在太庙的一间密室中竖了一块儿石碑,钥匙还会有专门的人负责保管,平时

是不

被允许人进去的,对外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

只有每逢举行祭祀或者是新皇继位的时候,才被允许两个人一起进去,而这另一个人则必须是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带路的太监。

日子一久,人们就对这个石碑上的秘密就更加好奇了,直到靖康之变后,这间神秘的屋子才被人们打开,石碑上的秘密重见天日:

虽然赵匡胤只是一介武夫,但是他对知识分子非常的敬重

宋太祖赵匡胤

《宋论》: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不仅看重文官,还要求自己后世的子孙对柴氏照顾周全,并且还要让老百姓们休养生息,不要过度征收苛捐杂税,与民争利。

当这座石碑立下之后,

宋朝文官的美好时代就彻底展开。

宋太祖做到了自己所承诺的,他的后代们也是如此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出了名的"宠溺"文官

,某天,赵匡胤在拿弹弓打鸟玩在兴头上的时候,有几个大臣火急火燎的冲过来说要汇报紧急的事情,赵匡胤当时脸就一沉:我还不知道你们,你们每次都说报告的是燃眉之急的事,可是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玩的开心的赵匡胤显然并不想听众人的汇报,之后,这些大臣便仗着赵匡胤的溺爱,就跟皇帝顶嘴说:

陛下,我们觉得这些事比您打鸟更加要紧

赵匡胤听到了之后,直接抄起旁边的斧子,用斧柄打掉了一位大臣的两颗牙,而这大臣倒也豪横,一声不叫直接趴在地上,把那两颗牙找到之后揣到兜里,赵匡胤一脸不解,问道:你还想去告我不成?

那位臣子不紧不慢地说:

我要将这两颗牙拿给史官看看,

史官可是会把这件事如实写到史书里的,

赵匡胤瞬间服软不仅好好道歉,而且还赔偿了一大笔金银珠宝加以安慰。

不仅赵匡胤自己将这条贯彻的很好,他的后继者们同样也是如此。

宋朝官员的途径、晋升与福利

宋朝做官的门槛较低

在宋朝时期,人们要是想做官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唐朝每年录取进士大概30多人,明朝约100人,宋朝就达到了361人,

并且,

在有的皇帝任期内,还相应的把录取标准做适当的拓宽。

宋朝科举制度

除了录取人数,

录取难度也是不一样的,在唐朝想要中进士的话,至少要考到全国前30名,而宋朝时期则需要考进前500名即可

并且宋朝还有一个

"特招政策"

这是专门为那些屡次参加考试、却屡次不中的人设定的

,而这些

特招的进士和和正常考出来的进士待遇是一样的。

做官人数大大超过实际需求,时常出现"人"等 "位"

这还仅仅只算"官",不包括"吏"和"役",用今天的话来说

"官"就是登记在册的高级公务员,是通过正规的晋升渠道,如科举等录取的。

而"吏"呢,

就是没有品级的公务员

,"役"就是

在官署干一些杂活的官员

,如果说一个县城只有两三个"官"的话,

那么"吏"和"役"就达到了浩浩荡荡的数10人乃至数百人。

那如果招了这么多的官员,岗位不够分了怎么办?那就

增加岗位,因人设

岗,如果增加职位,还是

不能够解决问题,那就增加机构

,在最开始的时候全国只有

15路

,这个路就相当于省一级的机构,后来竟然增加了将近一倍,达到了

26路

可以想象当时宋朝的官员制度有多疯狂,通常都是

好几个人守着一个职位,并且做官的不知道自己该干啥,尾大不掉的现象非常常见。

官员的晋升渠道基本畅通无阻,福利好到爆

并且

官员的考核也非常的松懈,平均每4年考核一次,只要合格就能升

职,这代表的官员们的晋升很快,基本上是畅通无阻的。

宋朝时期官员的待遇好的让人吃掉一斤柠檬,当时

宋朝宰相的工资折合成现在算的话,月收入大概应该是60万人民币,且不说发的福利有绫罗绸缎啊,还有粮食。

宋朝繁荣的景象

官员们在退休之后的工资也是照常发放的

,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朝廷的有关部门还会拎着

"岁赐"

上门存候。并且,宋朝还有一项

"退休干部升职政策"

,意思就是说:官员在退休之后,在家中同样也能坐等"升职",当然,

这个职位肯定是没有实权的,只是退休福利拿的更加多了。

人的欲望在不断膨胀,官场的奢靡之风日渐盛行

即便是领到了这种"吓坏人"的高薪,宋朝的官员奢靡之风愈演愈烈

。吕蒙正本是一个穷书生,当他当过大官之后,生活作风就变得愈加奢靡,因为他喜欢上了

鸡舌汤

,每一次做这个汤的时候,都要

杀掉上百只鸡。

被人们称颂的一代名相寇准,极其喜欢在家中设宴款待众人,在宴席之上,一般的照明蜡烛已经满足不了他了,他用的都是

特质的巨型蜡烛,灯火通明,照的房间亮如白昼

明相寇准

还有一个官员就连

自家人吃顿饭,也要宰上十来头猪

这样的奢靡行为不胜枚举,宋人李新曾经这样说过:

宋朝清廉、不喜奢靡的的官员仅仅占了十分之一,剩下的都是贪官!

贪官的成因

官员的工资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贪官盛行,奢靡现象常见并不代表就是对的,这样的社会是病态的

。这样的一笔庞大支出对于宋朝经济来说相当的不友好,因为政府的钱还不够给官员们发工资的,哪有预算用到别的地方?

并且,

宋朝称得上是富有的朝代,财政收入更是远远的超过了唐朝,曾经收入巅峰时期的宋朝竟达到了1.6亿两,

算下来平均每年下来也在1亿两以上,而唐朝即便是在繁盛时期也仅有三四千万两。

白银

宋朝就算再有钱也架不住官员们日益庞大的队伍和逐渐膨胀的奢靡欲望,

等到了宋神宗时期的时候,即便是将全国的财政收入给官员们发工资依旧是不够用的

,而此时的

支出官员们的工资已经滚到了宋朝初年的80倍,

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偏向奢靡、攀比的

宋朝时期发达的商品贸易成就了一个富有的王朝,却生生的被庞大、臃肿官员制度和奢靡之风生生"吃"垮,

拿着高薪的部分文武只会在自己的舒适圈中肆意享受人生,当西夏、辽等举兵来犯之时,不想着如何御敌,只会喋喋不休的劝住皇帝割地赔款了事。

宋朝过于发达的商品经济使得当时奢靡之风盛行,崇尚节俭的反而成了"异类",在这种环境的作用下,很多人就算有高薪,也就开始了谋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小金库。

不平等的官僚俸禄制度

但是实际上,

更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官僚俸禄制度上

出现了高官的工资远高于地方官,而地方官的工资又比京官高很多的现象

,再加上

当时的物价水平也是高于其他朝代的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低级官员的工资甚至不能保障最起码的生活,生活中所迫,底层的官员难免会用到一些非正常的手段,

就连包拯的后代甚至穷到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丧葬。

结语

宋朝是个

宽容到离谱

的朝代,

"低门槛、高收益"做官

雷声大、雨点小的反腐制度

导致官员越反越腐,这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博弈决定的,贪官们只贪财,不反朝廷,朝廷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了,换句话说,朝廷就是贪官的后盾,他们没有在怕的。

官场上下贪污之风盛行,就会给人一个错觉,明明是有高薪,为何不养廉呢?

其实,

宋朝的高薪养廉自始至终都是个伪命题

,这要看看这个高薪是不是符合当时的物价标准,还要看看官员的工资制度是不是基本平等,要看看这个人骨子里是不是个节约廉洁的人,更要看君臣之间的博弈等等。

并且,

真正廉洁的官员是用金钱养不出来的,因为他们的关注点根本就不在高薪、奢靡之上,又谈何用高薪"养廉"呢?

就像明相寇准的幡然醒悟一样,奶娘的一句

"大人,您还记得下邽茅屋里的油灯吗"

使得他

想起了自己求学时的情景,也正是自己的奶娘为他张灯,一起渡过寒窗苦读求学的艰苦岁月。

此后他闭门谢客,粗茶淡饭的过日子,

见过名利场繁华浮沉,又能轻松放下,找回初心,十分不易

改掉奢靡之风的他一心为民,成就一段传奇佳话。

参考文献: 《宋论》

责任编辑:zN_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