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一人炸掉三辆坦克,阻击美军8小时,晚年被嘲“抬棺老人”
2022-03-15 06:34:02 来源: 腾讯网

坦克作为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在陆战上大逞威风,令人闻风丧胆。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

1951年,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有一个人,竟以血肉之躯,仅凭

一支枪和几颗手雷,就炸毁了三辆坦克

,成功打退了敌方坦克群的进攻,拦阻敌人八个钟头。他就是

“反坦克英雄”谭秉云

图1

然而这样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却在晚年做着一份看起来并不“光彩”的工作,这背后又是什么样的缘故?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近这位孤胆英雄传奇的一生。

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内容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从农民儿子到全军英雄

1923年11月13日

,谭秉云出生在

重庆江津县白沙

的一个农民家庭里。

那个年代农村生活都十分贫苦艰难,小一点就在山上放羊、放牛,长大就去地主家打长工。周围所有人都是这样弯下脊梁,辛苦劳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受尽压迫。

一直到

1948年12月

,在家乡解放运动的鼓舞下

,25岁的青年谭秉云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从那时起,他的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图2

次年五月,谭秉云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

彼时国民党长江防线已被突破,剩余兵力退据上海,企图以上海的丰饶物资和坚固的防御工事进行顽抗,以便争取时间,抢运物资,掩护战略撤退。并计划大肆破坏城市,意图挑起国际事端。

打破敌人的幻想,解放上海刻不容缓。

在这次战斗中,谭秉云浴血奋战,甚至跳入河水之中,为突击部队推船架桥。

炮火连天,子弹纷纷打在身边,有的就擦着头顶飞过。但什么都顾不得了,只有胜利,只有对胜利的渴望支撑着他绝不倒下,一直往前冲。

因为在这次战役之中的突出表现,他拿到了

人生中第一个三等功。

1950年10月1日,美军越过“三八线”

,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

“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言下之意不仅攻打朝鲜还觊觎我国领土,其中美军飞机多次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一直烧到了鸭绿江边。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况且朝鲜一旦被攻占,便将是唇寒齿寒的局面。

10月8日

,中国收到了朝鲜政府的请求,立即作出了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决策。

图3

10月19日,由彭老总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谭秉云

也正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我军和美军在军备力量上实力悬殊,我军凭借智慧和作战经验与之周旋,战斗异常艰苦。

在多次战役中谭秉云英勇无畏表现突出,

又荣立了两次三等功

1951年5月下旬

,美国出动

机械化部队

,我军应对不及,奉命火速北撤。

形势万分危急之下,只好决议强渡北汉江。但没有那么多渡江的船只,又无法临时搭桥,只好砍倒树木扶着浮木过河。为确保安全渡江,

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七军星夜急驰赶到离金化东南四十公里处的

三九0高地

。这支队伍只有一个任务:

不惜一切代价,为大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

当时

作为班长的谭秉云

负责带领全班战士构筑工事,以阻挡敌人进攻和追击。

工事完成得差不多后,他让战友留在山腰上的战壕里打掩护,自己带着两个人准备去山下面的公路边挖散兵坑。挖好后他环顾四周,再度仔细观察了周围的地形。

图4

谭秉云在心里暗暗琢磨,

武器上差距实在太大了

,硬碰硬火拼起来恐怕支撑不了多久。但作战讲究的天时地利人和,起码

地利还是有优势的

眼前这一段公路陡然收窄,一边是河流,一边则是山岩峭壁。浩浩荡荡开进来的坦克,只要打坏了领头的一辆,其余的就往前开不了了,就是想撤退也没有那么快。

到时候狭路相逢,尽管朝着这些大家伙扔手雷,炸他一辆是一辆,炸他两个就挣一双。想要跑也行,只能滚到河里面去。

此时的他尚未意识到,这些疯狂的想法竟真的能实现。

以一己血肉之躯对付美军凶名赫赫的重坦克群,在后世看来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

试问谁敢想呢,一个普通的农村出来的青年,虽然参加过解放战争,上过战场也立过战功,但是这可是炸坦克!

谭秉云趴在被树枝遮挡完好的

散兵坑

里耐心地等待着,警惕地目视前方。

直至远处的天幕开始晃动一道道的光柱,光柱扫到了三九0高地上,那里隐蔽着战友,也扫过谭秉云藏身处。

随即引擎巨大的轰鸣声由远而近,坦克的履带碾压过地面震动起冲天的尘土。

谭秉云心中隐隐激动起来,他摸了摸腰间的手雷,从散兵坑里出来,又借着灌木丛的掩护向前爬去。

图5

一个人,一支枪,几颗手雷,成功炸了坦克,美骑二师无法前进,被堵截了整整8小时!

这8小时足以我军安全撤离,避免了被前后夹击的的命运。

对谭秉云而言,也许是运气好,也许是战友掩护支援得及时,竟然能在炮火连天之下存活了下来,

成为了闻名全军的反坦克英雄!

1951 年9月24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

决定给谭秉云记

特等功

、同时授予

“一级英雄”

称号。

1952年10月 25日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

授予谭秉云

“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从英雄到拉尸体的老头

战争结束之后,谭秉云转业回到了家乡。

随身带着的是一身伤病,而不是英雄的荣光。

少小离家老大回,家乡变化很大。

谭秉云从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走过,听见四周熟悉的乡音,内心百感交集。但当他踏进家门,却看见母亲正在为拖欠房租而苦苦哀求。谭秉云连忙上前,拿出转业费将对方打发走了。

谭母这么多年没见儿子,都以为他回不来了。乍一看见儿子就站在面前,又惊又喜,又是哭又是笑,只念着老天保佑。

此刻她哪里知道,儿子去参军时还是个毛头小子,如今已经是

名贯全军的大英雄

了。

图6

家乡闭塞,消息不灵通,看见他只当是老谭家的儿子参军回来了。

谭秉云安心地在家里住了下来,享受难得的安宁。有一天他去街上打酱油,遇到一个老朋友,两人寒暄之际,朋友笑着问他:

“你晓不晓得《人民日报》上刊载了一位反坦克英雄,一个人就敢炸坦克。特别巧的是,他跟你同名同姓,也叫谭秉云,是不是就是你哦?”

谭秉云笑着回答他:

“确实就是我,你信不信嘛?”

这位朋友恰好在县委机关工作,闲聊时同自己的领导说起来这件事,说

反坦克英雄谭秉云可能就是咱们县的

县领导听完十分惊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遇上了骗子,冒领英雄之名想弄点好处。但又怕确实是真的,家乡出了个英雄却没有人知道。

于是就把谭秉云叫到了县里,验看了他的证件和那些大大小小的荣誉勋章。还发了电报到谭秉云所在部队进行核实,回电证实了

他确确实实就是如假包换的反坦克英雄。

得知这个消息,整个江津都沸腾起来。人们口口传颂,大英雄跟我们是一个地方的。

谭秉云受到了英雄应有的礼遇,县里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欢迎大会,县长亲自为他戴上了大红花。那段时间他再走在街上,人们都认识他,跟他打招呼,亲热地走上来跟他握手。

图7

时间慢慢过去,再大的光环也会暗淡。

谭秉云不以为意,他的目光已经转向了别处。他看见人民生活依然辛苦,决心要改变现状,为家乡发展多做一些贡献。

他先后任过

公安局副局长,民政局科长,副局长,

在工作岗位上勤恳负责,亲力亲为,事事以人民为先。

可是命运也开英雄的玩笑,他也跌过跟头。

那是

1958年

,这一年在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的浮夸冒进之风下,由于对粮食产量的预估过于乐观,于是决定将工作的重心从农业转到工业方面,全国随即出现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我们都知道连铁锅和农具都扔进炉灶里面是炼不成钢铁的,没有科学的指导瞎炼出来的都是废铁。但是人们都被鼓动着去炼钢铁了,农忙时节地没有人种,秋收时节粮食也没有人收,产量自然大幅下滑。

1959年到1961年

,后世称之为

“三年自然灾害”

时期,国民经济跌入空前的萧条低迷。

全国工厂关停近半,外出务工的青年只好又回到家乡。但是家乡也没有粮食吃,全国都开始闹大饥荒。人们只好只能挖草根剥树皮煮了吃,很多人饿倒在路边,还有的人是吃“观音土”不消化被撑死了。

图8

在这样的情景之下,

1960年12月初

,谭秉云带着民政局的干部们到位于长江北岸的油溪镇去开会。

会间有人实在忍不住了,提议给大家改善一下伙食,要弄点雷管炸药去长江里炸几条鱼来吃。谭秉云本想拒绝,但看着在座的人满怀希冀的目光,又实在明白忍饥挨饿的感受,终于还是点头同意了。

谁知道埋好的炸药罐竟然提前爆炸,

三名前去炸鱼的干部没有来得及躲避,一死二伤。后果太过严重,谭秉云因此受到了严厉的处分。

他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只是默默接受了处分。听组织上安排,下放到一个

耐火材料厂去做厂长

而谭秉云做厂长也没有领导的架子,跟个普通工人没什么两样。

厂里的大事小事都抢着干,连掏灰工这样的脏活累活也亲自上手。他在战争中腰部受过伤,站久了坐久了都会腰痛。他却忍着病痛,不知从窑里面搬出过多少块滚烫的砖,不知在拉着板车运砖到火车站时,又在崎岖的山路上走过多少个来回。

他一直都是这样,

从不觉得自己是个特殊人物需要特殊照顾。

图9

在担任江津县民政局科长期间,他就长期呆在工地上,和工人们一道建起了

全县第一个火葬场

从选址,设计到施工,每一件事他都亲自上手。

火葬场建成之初,所有人都害怕,不敢去接触陌生的尸体,更不要说为死者整理遗容并进行搬运了。

谭秉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套上围腰,亲自拉着板车去县医院的太平间等着。

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医院的医生护士看见他都习惯了。重庆的地形特点又都是一个又一个的上坡下坡,他拉着装着尸体的板车十分费力,加上又有腰伤,就更是困难。但他咬着牙忍着痛将板车拉了回来,又亲自动手把尸体搬进烧尸炉里。工人们就站在一边,学习他如何操作。一段时间之后,工人们才渐渐习以为常,可以正常进行火化工作了。

对谭秉云来说,人们内心的恐惧只是很小的阻碍,更难以搬动的,是风水习俗这座大山。

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土葬,一夕之间要改成火葬,谈何容易

。这根本就是“挫骨扬灰”,不让死者入土为安,搞不好是要遭报应的呀!

图10

在重重阻力之下,谭秉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在他看来,

火葬是现在国家势必要推行下去的政策,

可以破除一些封建迷信,节约耕地面积,防止疫病传播。

他走街串巷,爬山涉水,积极向群众宣传火葬。谁家有人过世了,他听见消息,就立即登门去做工作。

工作做通了

,他就亲自将死者搬上板车拉到火葬场。

要是做不通,

弄不好还要被人连打带骂拿扫帚赶出来。有时好不容易说通了,都已经拉到半路或拉回火葬场了,家属突然反悔,又追来要再弄回去土葬。

逢年过节,地处偏僻郊区的火葬场,没有职工敢一个人留下来值夜班。谭秉云就自己留下来,家中的亲人总是等不到他,时常都有埋怨。

那些时候没有人把他当什么英雄了,都说他是个

古怪的人

当时人们看见他,即使他当时并没有拉着板车,只是从街上走过,也

如同看见了瘟神一般,唯恐避之不及

,好像一靠近就会染上某种病毒。甚至还有人捂上鼻子,仿佛他身上有什么令人作呕的气味。

亲人们受不了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苦劝他不要再干这样的工作了,这样下去别人都不想跟他们这家人打交道,日子还怎么过?

图11

谭秉云听了这些话,只是惯常憨厚地笑,安抚家人等火葬的事情安排妥当了就不干了。

但他心里却始终认为,自己正在做的就是应该做的事情,不该轻言放弃,而且他甩手走了,火葬的事情没人愿意接手就只能搁置了。

在这种境况下又过了好几年,

人大为“殡葬改革”正式立了法,火葬成为了一项强制性措施,

人们才逐渐接受和配合起来。

后来,他又担任其他职务,但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始终如一,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可是人的身体终究是有极限的,而且年纪也上去了之后,他深感力不从心,在岗位上做不出什么贡献,怕给组织工作造成不好的影响。

1983年春,59岁的谭秉云给县委组织部写信,提出了提前离休的请求。

不应该被忘却的英雄

离休后的谭秉云,并不像其他老人一样悠闲度日含饴弄孙。

他一生都在忙碌之中,很难清闲下来。因为饱受病痛的折磨,还有他本身就是

三级甲等残疾军人

,他太了解一个人因为身体残疾会有多少不便,生活比起普通来而言只会困难百倍。

图12

于是他尽己所能地

帮助残疾人

,还给他们介绍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他也很

关心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

,经常去福利院送吃一些吃的穿的和玩具,陪孩子们玩耍。

他时常想起在战争中真的牺牲了太多人,多少孩子因此成为孤儿,只是那时候是真的没有办法。而现在大家日子都慢慢好过起来了,却还有这么小的孩子孤孤单单的。看着那些孩子们脸上露出笑容,他心里就安慰了。

1991年1月8日至18日

,年近古稀的谭秉云受到邀请,重返朝鲜。

无数的鲜花和掌声再度涌来,欢迎这位多年前在战场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反坦克英雄。

在朝鲜的军事博物馆里,他还看到了一张照片,那是他年轻的时候,接受朝鲜妇女献花时拍下的。

那是他一生中最闪光的时刻,多少年过去都还能回想起当年的意气风发。

可遗憾的是已经不能再回到三九0高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他只能向着金化东南方向,遥遥眺望。

图13

1

999年10月1日,在建国50周年的阅兵式上

,当人民解放军的各兵种分队列队走过,当先进的战车与坦克依次驶过宽阔的长安街,亲眼见到祖国强大兴盛的谭秉云,不禁激动得泪水涟涟。

当年有多畏惧敌军的坦克就有多羡慕,如今总算自己也有了这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足以震慑强敌,保家卫国。

回望谭秉云的一生,离开三九0高地之后,就没再有过什么英雄事迹。

或许他原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那一天,因为心中生出了无限的勇气,才等到了命运奇迹般的眷顾。但奇迹太过耀眼了,就像流星一样照亮了他的一生,此后就归于平寂。

但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每一个岗位上尽职尽责,奉献一生,又何尝不是一种英雄主义呢?

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我,重温过往故事,喜欢的朋友点赞评论转发吧,咱们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zN_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