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满清入关以后,沿袭明朝武科制度选拔军事人才,具体都有哪些规定
2022-03-14 22:42:38 来源: 腾讯网

封面图|清朝最有一个武状元张三甲

文|大秦之歌

题记

1644年,在多尔衮的领带下,清军打败了李自成进入北京,紧接着顺治皇帝也迁都北京,自此,满清政府替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满清自努尔哈赤起事一来,就重视军人和军队建设,八旗军就是他们的一个独创。因此建都北京之后,承袭了明朝的诸多军事制度,在开设文科的同时,也确定了武科制度。

清朝的武科制度和文科一样,设置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等级的考试,被录取的人会分别授予他们武生、武举、武进士等称号。清朝的文武两科,会同时进行,主要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有用之人,同时在全社会青年人当中形成修文尚武的社会风气。清代的科举制度,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文科制度,对武科制度却知之甚少。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清代的武科选拔制度。

武童试

清初武科的武童试和文童试一样,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学政到任的第一年举行。参加武童试的学生先去当地的县衙报名,填写履历。先参加县试和府试。此两级考试完成后,再参加学政组织的院试。学政到达任所之后,便开始巡视各地的学生情况,组织开始一年一度的岁考。科考先从文生开始,将文案统一发给文童之后,才是武生、武童的考试。

图1|周星驰饰演的武状元苏乞儿

武童开考前,担任本县武童教师的武举、武生要将自己所教习的武童姓名、地址、年龄等情况开明具结,上报清楚,经审查合格后才能准许参加考试。武童参加完县试被录取后,登记造册送到州府参加府试。府试录取后再登记造册送去参加院试。参加县试、府试的武童试卷要求一并合订呈送至学政院,用以查对核准。没有在县试、府试中录取的武童也没有资格参加学政考试。

清朝初期,为了选拔更多人才,凡参加县试、府试的武童学生,均不限制录取名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朝廷规定,武童名额每增加一名,准许府试可增加二十名考生送学政参加院试考试选取。多送的武童可按照文童考试的规定,由学政自行裁决。

武童考试的科目分三场进行,第一场是马射,驰马连发三矢,三箭全部脱靶的不会再有第二次马射机会。第二场是步射,连发五矢,全部没有中靶或者只中一矢的没有第二次机会。马射、步射合格,可参见开弓、舞刀、掇石。第三场也可是说是文试,主要是武学方面的经典。刚开始考策、论,后来又改为默写《武经》。第一场、第二场因为是在室外考验武童武术、射击能力,因此也叫外场。第三场是武童在室内参加武学知识默写,因此也叫内场。

由于外场的考试并不是学政所长,因此在考试的时候,由各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派遣就近的参将、副将、游击内委派其它省籍贯一个人,同学政一起进行考试。被委派的人员接到督考通知后,要封门谢客,回避一切往来,不得与本地人私自往来,家人兵丁,也不得私自出入。直到考试完毕后,才能正常办公理事。

图2|周星驰饰演的武状元苏乞儿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朝规定,京卫武童,每年春秋二季由兵部统一考试,每季考试录取五十名。直隶、各省由学政三年一考,没有限制名额。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又将京卫武童考试划归至顺天学政考取,三年一考,共录取一百名。此后,武童参加科考的名额有时多有时少,没有固定的限制。到了咸丰、同治皇帝年间,开始有了捐官的事情,许多地方的考试名额因此增加了不少。

院试结束后,学政将新录取的武生造册呈报给兵部,同时将录取名单转发给各地负责学生的专职部门,没有武学教育专职部门的就交给文科教官管辖。除骑射之术外,负责给武童教授《武经》、《百将传》、《孝经》、《四书》等知识。武童按照文生的惯例,以下届新生到学为满期。满期后,依旧按时学习督课。并规定:

“骑射不堪,文理荒疏,以及品行不端者,许教官详请学政褫革。”

图3|清朝八旗军里的兵勇照

武生参加考试,一年一度一次,考试基本同文生的考试一样,也是三年一次。无故不能到达考试现场的武生,立刻夺取其参加考试资格。如果武生游学在外,或者患病不起,可以申请展期,待病情痊愈或回籍后进行补考。如果三次申请均为到达,便不再展期,取消其考试资格。如果武童在文化、语文、艺术方面有特长,也可以退出武科考试,参加文科考试。年龄较大的武生,因身体原因不能骑射,即给予衣頂,归州县管辖。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将给予衣頂的条件进行了增补,规定除重病患者外,入学三十年或年满七十岁的武生才能给予衣頂。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对此又进行了修改,规定

“年届六十者,虽未满十科,亦得给予衣頂。”

清朝的武生和现在大学考试一样,录取的往往是最优秀的人。武生在通过学政三年的学习期满之后,就由学政结合每个学生的表现出具评语,送至各部。礼部督考文艺,兵部督考骑射,并将详细情况写成奏折呈送皇帝,由皇帝下旨,升入太学,准予其为监生。但是清朝的武生没有增生。清朝的武生举优,也没有贡生名目。而且监生可以通过捐钱得到,所以,清朝的武举只有一个名声,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优秀的学生。

图4|清朝的武科会试图

乡试和会试

清朝武科乡试和文科乡试一样,都是三年一次,以子、午、卯、

年为正科,每逢朝廷重大庆典时通称恩科。正科每年的十月,直隶、奉天、顺天府以及各省在布政司进行考试,被录者称为武举。次年九月,各省武举在京城北京会集参加考试,通过的武生称为武进士。武科会试也和文科一样,以辰、戌、丑、未年为正科,每逢庆典也通称为恩科。

武生乡试、会试分内场和外场,顺天乡试、会试的外场考官以内大臣、大学士、都统等四人担任。顺天乡试以翰林官二人,会试以阁、部、督察院、翰林院、詹堂官二人担任。同考官、顺天乡试以科甲出身的京官部员四人担任,会试以科甲出身的阁、科、部员四人担任。会试时武举,则由兵部侍郎担任。各省乡试以总督、巡抚为监临、主考官,科甲出身的同知、知县四人为同考官,并委派就近省城提督、总兵一人同时监考外场。

图5|清朝人练武的照片

武生乡试、会试分为三场。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规定头场考马射,射毡球。纵马三次,连射九矢,中二矢就算合格。第二场为考试步箭,射布侯,连射九箭,中三箭就算合格,此后再试开弓、舞刀、掇石等单兵战术。第三场为试策二问,论一篇。后来到了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朝廷又停止了开弓、舞刀、掇石等考试科目。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又将这些考试科目恢复。并对外场考试科目进行了一些修改。头场测试马射,箭靶各距离三十五步,纵马三次,连发九箭,中三箭者为合格。否则为不及格,不准参加第二场考试。二场考试步射,设大侯,高七尺,阔五尺,距离八十步,射中两箭这为合格,否则是不合格,取消第三场考试资格。

马射和步射之后,还要进行八力(十斤为一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的考试。要求弓要开满、刀必舞花、掇石必离地面一尺。这三个科目有二个测试合格,就等于通过考试,否则不予录取,也不能参加第三场开始。

图6|清朝的皇榜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又因为步射大侯距离太远,

“善射者不能多中,人材或致遗弃”

,便将八十步改为五十步,仍以中二箭为合格。

乾隆二十五年,又改为马射两次,射六箭,再射地球一次,共计中三箭为合格,缺一不准参加步箭。步箭射靶距离由五十步改为三十步,射六箭中二箭为合格,否则不准参加弓、刀、式科目考试。步箭靶高五尺,宽二尺五寸,不得随意高边高宽。弓、刀、石三项必须有一、二项考试成绩在第一、二名次时方为合格。自此以后,这个科目的考试内容再无变更。

第三场为内场考试。清朝入关之后,内场测试二篇,论一篇。顺天乡试和会试由场内考试官出题,各省乡试由巡抚出题,内场论题,用《武经七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唐李问对》、《三略》、《六韬》。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太原总兵马见伯奏称,《武经七书》注释相互矛盾,不适宜同时作为考试典籍,应该选择一部就可以了。康熙皇帝接到奏折后,对此也进行研究,并认为《武经七书》内容

“甚杂,未必皆合于正”

,而“

王道两字,即是极妙兵法

”。他令大学士对《武经七书》多加研究,仔细却别其中相互矛盾的地方,同时增加《论语》、《孟子》出题。之后经过研究确定了《武经七书》以《孙子》、《吴子》、《司马法》议论修正。之后开始武生、武童规定论两篇,一篇出题自《论语》、《孟子》,一篇出题自《孙子》、《吴子》、《司马法》。

图7|清朝武人考试图

以后乡试、会试均改为两篇论,时事政务策论一篇。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将《四书》论一篇去掉,只留《武经》策一篇、论一篇。理由是“武场原以选取将材,讲明韬略,自当以《武经》为重”。

武科乡试、会试虽有内场和外场之分,但会在录取的时候,强调以外场为主,内场为辅,侧重点完全不同。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赵冀担任顺天武乡试考官,当他看到很多考生把策文里的“一旦”二字写成“一亘”,把“丕”字写成了“不一”。在应用“国家”、“社稷”这些词时,却忽略了对大清王朝的尊崇,泛泛地理解为古今皆用的“国家四邻多垒”、“社稷危亡”之类的意思,缺乏对清王朝的抬高。另外,很多武生又将“生人”、“生杀”、“生物”里的“生”字一偏概全。按照当时清王朝的武生考试的规定,外场考试的成绩有双好和单好两个标准,考试官要先在双好成绩的武生里选择文理平直通顺的录取。如果达不到招收的名额,再从单好成绩中选择文理顺畅的考生录取,补足名额。但也存在“外场已挑入双好字号,则不得不取中。”

图8|清朝武人着装图

乡试是这样录取,会试也同样如此。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参加武生考试的很多人教育程度地下,以至于不能写一篇像样的策论,于是便将内场策论科目改为默写《武经》,由主考官拟出一段,大概一百字左右,由考生照着抄写,如果抄写不了或者涂写错误,即可视为考生违反考试规定。随着清王朝越来越衰弱,武生考试也渐渐成为虚设的形式,失去了清朝初期时的势态。

武科乡试的考取规定,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规定,各省武生录取的名额应该是文科乡试录取名额的二分之一。雍正年间,略有增减。咸丰、同治时期,因为朝廷捐输的需要,各省录取的名额又大幅增加了不少,武科会试录取名额最多的可达到三百人,最少也在一百人左右。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规定武科乡试内场又分为南北两卷,各取五十个名额。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又改为各省录取。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朝廷为了防止会试作弊,又开始推行武闱磨堪。公元1801年,嘉庆皇帝以武闱考官面试确定考生录取的规定容易发生舞弊为由,命令武科会试录取时仿照文科会试的条款执行,各省《乡试题名录》里,要将录取的武生马、步射、弓、刀、石等一一详细注明后进行呈报交给兵部。顺天另派磨堪官员进行核对。如果发现有舞弊者泛滥录取,或者不实录取的事情发生,无论是考官还是考生,都会受到朝廷严厉重罚。

图9|清朝雍正皇帝影视照

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朝廷开始实行武闱复试,但仅仅实行会试之中。不符合标准的考生将被处罚停止殿试一科,三次复试不合格的会被除名。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顺天乡试之后进行复试。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又将会试复试政策推广到各省,但此时的复试,已经没有之前那么严格。

武殿试

在清朝武生考试等级里,武殿试可以说是最高一级的考试。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会试之后,开始定于十月举行殿试。殿试具体时间又兵部拟定好之后呈报给皇帝请旨而行。殿试考试的科目和会试差不多,以试策和考试马射、步射、弓、刀、石等内容。殿试考官想必会试要级别更高一些,以兵部满汉堂官为提调官,内阁、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五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詹事堂等官员四人组成读卷官,御史为监试官,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六科考官和兵部司官、笔帖式为掌卷、受卷、弥封官,銮仪卫官员为巡官。内阁中书和兵部司官、笔帖式为印卷、填榜和供给官。以上官员名录及职司均有兵部于殿试之前根据各个部院确定的人选最终确定,并奏请皇帝颁布圣旨选派执行。

图10|清朝武人战场拼杀图

清朝的武殿试首先会对录取的武举进行考试,地点在太和殿。考试的题目,按照文殿试的方式进行。题目确定标记之后,呈送给皇帝查阅,并有皇帝钦定三条题目。在殿试前一日,这三条题目由内阁刻印成题纸封存,在殿试临考前开封发散至每个武生手中。策试之后,皇帝又会亲临西苑紫光阁进行二日考试,首日先将黄册陈设于紫光阁,经皇帝亲阅后考试马射。第二日考试步射、开弓、舞刀、掇石科目。不久,又改为第一日考试马射、步射。第二日开始开弓、舞刀、掇石科目。皇帝亲自看完整个开始之后就回宫。当天,由兵部带领武生觐见皇帝。嘉庆以后,武殿试的策论改为默写《武经》百余字。

清朝武举殿试的考试程序以策试为先,但是甲第的先后,却以马、步射的技术成绩高低为准。1833年,道光皇帝在道上谕中把录取的标准加以明确,规定武科的考试以外场为主,考生的弓力强弱,就可以确定他的优劣程度。马射和步射有一项科目合格,就可以确定录取。考生默写《武经》以及其它事项,不能凭借这个去录取。所以历代武殿试一甲进士,都要在能开出号弓(十二力以上)的武生中选择录取。考试完毕后,兵部将录取记名的武举写成奏呈,由皇帝亲自钦定甲第,然后由读卷官填榜。如果皇帝命令王公大臣考试,将在考试之前觐见皇帝,由皇帝钦定。

图11|武状元及第牌匾

传胪仪式会在太和殿举行,典礼和文科进士传胪仪式大致相同。一甲三名赐给武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给武进士出身,三家若干名赐给同武进士出身。一甲一、二、三名,分别称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传胪礼仪完毕后,接下来会进行官赞“举榜”,由兵部尚书举榜来完成至丹陛下授受司官,再由中路捧榜到达午门前,跪设在龙亭内,行三叩首大礼,銮仪卫校尉举亭,鼓乐敲击导入西长安门张挂。皇帝赐给武状元盔甲,其它武进士紧随周围观看举榜仪式。巡捕营准备伞盖随仪式进行,送武状元归第。

传胪的第二天,皇帝会在兵部赐宴给读卷、执事各官员和新科武进士,称为“会武宴”。皇帝会指派一名内大臣主持宴会,护军统领一人管宴。赐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繖袋、徎带、靴、袜等装备物件,并赏赐给武进士们银两。会武宴的礼节和文进士的“恩荣宴”相同,但武进士没有叩头这一项。

传胪之后,武进士分别以武职被朝廷录用。以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的录用授职规定来看,一甲第一名会授予参将军衔,第二名授予游击军衔,第三名授予都司职务。二甲授予守备之职,三甲授予署守备之职。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又进行了修改,规定一甲第一名授予一等侍卫,第二、三名授予二等侍卫;二甲选十名授予三等侍卫;三甲选十名授予蓝翎侍卫,其它的武进士分别以营、卫守备之职在兵部登记注册用来选用。

图12|清朝乾隆皇帝图

后记

隋唐一来,科举制度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到了清代,无论文科考试还是武科考试,其制度已经相当完备,更加系统化和制度化。纵观清朝入关前期,八旗军骁勇善战,清朝统治者对武科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远,对于促进国家家事力量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清朝是我国历史上冷兵器时代向火器时代发展的一个时期,满清在与大明的争夺战中已经开始使用红衣大炮,科学技术已经在当时开始应用到兵器之中。尤其到了清朝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兵器发展一日千里,满清政府却抱残守缺,继续推行武科制度,这显然已经不符合当时军事发展的方向,科举制度变成了阻碍清朝发展的绊脚石。直到发生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事情,清朝政府才认识到科举制度有关

“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至今日,亦无所用”

的事实,下令废除了先关条款,以新的军事技术和理论操练新兵。

责任编辑:zN_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