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蒋介石在粤军发迹,为何两次离队炒股
2022-03-14 20:27:18 来源: 腾讯网

说起来,广东是国民党武装力量的发源地,粤军的发展又和蒋介石的崛起纠缠在一起。

广州街头的粤军士兵

1906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广东发动一系列起义,培养出同盟会第一批军事骨干。可惜几经磨难,即使有黄花冈起义的壮烈牺牲,也未能革命成功。

辛亥革命,广东是最早独立的省份之一,但二次革命失败,革命党人未能成军。

护国战争,国民党人在广东组织中华革命军、共和军,一时声势浩大,驱逐了袁世凯的爪牙龙济光,但老桂系陆荣廷窃据广东,国民党人只落个两手空空。

1918年护法战争,岭南王陆荣廷需借助孙中山的招牌对抗北洋军阀,不得不同意把辞职省长朱庆澜的20营警卫军交给孙中山,国民党人等待已久的机会来了。

孙中山派陈炯明统辖这支粤军,集中了国民党的军事人才,粤军成了国民革命的希望所在。

为了幼小的粤军能破土而出,孙中山煞费苦心,把它派出去“援闽”,避免为陆荣廷吞并。

1919年,陆荣廷以设七个总裁名义,排斥孙中山。孙中山愤而辞职赴沪,护法运动失败。

赴沪途中,孙中山特意在汕头下船视察,力促援闽粤军早日进军福建。

孙中山勉励粤军:“后援难恃,强敌在前,所部又饷械俱缺。处此局势,万难操全胜之策,惟有奋力前进,冒险求胜,规取闽中而已。”

那时粤军全军编为五个支队,也就5000人的样子,没有人认为它能成大气候,更没人判断10年后这支队伍将统一全国。

援闽一役可以说是粤军,也是国民党建军的开端。这是艰难的起点。

汕头孙中山纪念雕塑

粤军初战并没大获全胜,与福建督军李厚基的军队在闽西南相持不下,陈炯明愁眉不展,无计可施。

这时,一位30出头的上校参谋,操着一口怎么也听不明白的宁波土话,向总司令请缨,愿领奇兵偷袭福州。

陈炯明诧异地看着这位为人高傲的青年参谋,居然满腹韬略,不禁另眼相看,立马抽出一千精兵,组成一支突击队,交给上校统领。

上校不负众望,直捣闽军后方,冲入距福州仅120里的永泰城,闽督李厚基大惊失色,匆匆从前线抽调主力回击。

虽然福州未能攻占,也使闽督吓了一跳,闽军疲于奔命,大大改善粤军态势。

正好碰到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出身的闽督李厚基无心恋战,只好答应停战划界,被迫地把闽西南十二个县让给了粤军。

闽督李厚基

这是国民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稳定地盘,虽然不过是十余个县,又是贫脊山区,但已足够孕育一条即将腾空的飞龙。

援闽粤军马上扩充为两个军,下辖九个支队,拥有不下两万的兵力。

陈炯明十分欣赏那位敢献奇谋,又敢冒险犯难的上校,要任命他为支队司令。

要知道,这支军队是粤军,军官几乎都是广东人,外省人能够被任命为实际带兵掌权的支队司令,已经是一种殊荣了。

但上校没有接受,他回上海炒股去了,说是筹集革命军费。

第二年粤军回粤驱桂,在东江与桂军激战,河源城三得三失。危急关头,上校又悄然出现,出任第二军的参谋长。

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上校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早年

1920年,援闽粤军根据孙中山的召唤,回师广东。与控制两广的陆荣延相比,粤军兵力无疑是做不足道。

然而桂系治粤,天怒人怨,孙中山在广东深得民心,在广东各界支持下,一番苦战,终于获胜。

10月28日粤军攻克广州,1921年更进军广西,从此崛起为中国南方第一大势力。

粤军的主力第1师威名远播,从中走出了一代粤军将领。

师长邓铿兼任粤军参谋长。由第1师抽调骨干组成的孙中山大本营警卫团,1营长薛岳,2营长叶挺,3营长张发奎,日后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孙中山挥师北伐,陈炯明却在广州叛变,指使部下炮轰总统府。

陈炯明

本来应该是“党军”的粤军因此第一次分裂,陈系粤军变成军阀武装。

孙中山大受冲击,终于觉悟到必须培育一支有革命精神的真正的党军,必须培养一批忠于革命的军官。

从江西北伐前线回师讨贼的粤军在韶关战败,重新退回闽西南的旧地盘,改称东路讨贼军。

作为粤军中坚的第1师,事变前师长邓铿被剌杀,群龙无首,夹在孙、陈两派中间,不知所措地宣告“中立”。

就在陈炯明叛变前夕,蒋介石多次向孙中山建议,利用北伐主力由桂林转往韶关出师的时机,先集结广州,剥夺陈炯明军权,解决后顾之忧再行出师北伐。

孙中山为人宅心仁厚,不擅权术,对蒋介石的谋略不以为然,既担心错过北方直皖战争良机,又担心内讧发生,自相残杀,不肯接纳蒋介石意见。

蒋介石大失所望,伤心之下离开广东,第二次以筹集革命军费为名返沪炒股。

事变发生,孙中山独率永丰号军舰等大小舰艇,在广州珠江江面牵制陈军,创造北伐军回师讨贼机会。

在最困难之际,难得蒋介石慨然赴难,马上回到孙中山身边。患难见真情,孙中山十分推崇其革命忠心,更看重其军事才干,从此奠定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地位。

1923年,孙中山重组各方势力,把陈炯明赶出广州。粤军余下的两部分共2.5万余人。

原出师北伐打回来的粤军损失惨重,称东路讨贼军,编为2个旅。

原“中立”后来被陈炯明控制的第1师等部队在西江起义,联合滇桂军打回了广州,称中央直辖粤军,原第1师师长梁鸿楷任军长,李济深出任第1师师长。

梁鸿楷

孙中山重回广东,实行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也整编了粤军"两个部分统一改组称建国粤军。

许崇智为粤军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除珠江南岸军阀李福林不肯改编外,其余粤军统编为四个师及若干个旅。

粤军和刚崛起的黄埔学生军成为广东政府的两根主要支柱。

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不久,廖仲恺又被剌,蒋介石断然以黄埔学生军包围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公馆,一举摧垮了许氏势力,许崇智本人也被驱逐出境。

此举有效防止了势力越来越大的思想又倾向右派的许崇智对广东政府的威胁,防止第二个陈炯明出现。

这对蒋介石自己而言,则是完全控制广东军权的重要一步。

许崇智

1925年,广东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以原有的粤军编组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俗称老四军),军长李济深。

第四军下辖四师一团,第10师师长陈铭枢,第11师师长陈济棠,第12师师长张发奎,第13师师长徐景唐,独立团团长叶挺。

继陈炯明、许崇智之后,粤军又崛起了以李济深为首的新的领导核心。

李济深早年在清朝的广东新军任职,后入保定军官学校进修,他参加辛亥革命,已经是广东北伐军的师参谋长。

后重返保定陆军大学任教五年,培养的许多学生都是日后国民党高级将领。

1920年李济深回粤探亲,风云际会,即答应粤军第1师师长邓铿的恳请,出任第1师参谋长。

李济深

1923年孙中山收回广州,李济深以策动起义,赶走陈家军之功升任第1师师长。

随后为巩固广东根据地,李济深率第1师东征西伐,平定内乱。特别是说服李宗仁、白崇禧加入国民党,援助新桂系统一广西,大大增强了广州国民政府的势力。

因而以其显赫战功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

李济深秉性忠厚,平易近人,又慷慨乐施,俨然有长者之风,在粤军有很高的威望,粤军将领几乎全出于其门下。

在广东,他资历威望不在蒋介石之下,蒋李两人可谓一时瑜亮,而李济深也就成为蒋介石的最大竞争对手。

八年演变,粤军从开始的20营警卫军发展成国民党的主要军事支柱之一,正如国民党人自己所总结,粤军是“倾全党之力栽培起来的”。

然而,粤军所具有的极强的地域性、排它性,使它无法担负起国民革命的重任,更极为容易沦为如陈炯明一类军阀野心家的工具。

一如其它的桂军、湘军那样,这是中国近代地方军队的悲剧。

蒋介石从亲身的经历中很早就认识了这一点,这就是他几次投入粤军,担任过高级职务,又几次离去,始终没有扎根的主要原因。

他需要的是一支能成就霸业的中央军,不是做土霸王的地方军。

倘若蒋介石一心在粤军发展,出掌粤军总司令的机遇是唾手可得。

问题是,作为一个外省人,他能控制得住这一班桀骜不驯、仇视北佬的广东将领吗?他又能带领这样一支军队去统一中国吗?

结论只能是否定的。

孙中山也有认识,那就是为什么1924年国共合作后,他不再倚重粤军,而非要另起炉灶,创黄埔军校的原因所在。

他需要的不是一支地方性的(尽管他也是广东人)的军队,需要的是一支打破地域局限的忠诚党军。

这也许就是孙中山为什么三番四次,一定要浙江人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即使蒋大闹情绪,诸多不满也尽量满足其要求的缘故。

孙中山看准了,只有蒋介石才能建立一支真正的党军。历史证明,从建立国民党军队这一角度来看,孙中山的确是选准了人。

责任编辑:zN_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