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姬昌刚出生时,为何周太王断言他将兴盛周人?甲骨文揭开原因
2022-03-14 08:06:36 来源: 腾讯网

所谓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古今尽皆如此。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嫡子,分别为泰伯、仲雍、季历,起初立泰伯为太子,但季历儿子姬昌出生后,相传一只红鸟衔着写满贺文的丝绸,如此祥瑞让周太王非常振奋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认为姬昌必能振兴周族,于是就想传位季历,最终传位给孙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

为了躲避王位,让季历、姬昌顺利继位,实现族群的兴盛与灭商的大业,泰伯与仲雍发扬高风亮节的精神,假托为周太王采药,两人偷偷地离家出走,从周原(如今宝鸡扶风)一路跑到无锡,史称“泰伯奔吴”,包括孔子等在内古代文人都高度赞扬泰伯这一行为。

其实,真相并非如此,这是一段经过精心篡改的历史,甲骨文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真相。

如今我们都知道,“红鸟衔书”违反科学,纯属扯淡,因此这必然是人造的“祥瑞”。那么,“祥瑞”的主谋是谁呢?

首先,受益最大者往往就是造假者,祥瑞出现之后,周太王认为姬昌将会兴盛族群,于是决定传位季历,所以“祥瑞”主谋应当是季历或其妻太任,目的是争夺王位。由此可知,所谓泰伯奔吴的真相,与其说是主动奔吴,不如说是被季历驱逐出去,或者奔吴是为了活命。

其次,希望传位第三子的周太王,他制造“祥瑞”为姬昌造势。《左传》记载:“太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也就是说,周太王让兄弟三人依次传位,最后由季历传位姬昌,但泰伯与仲雍不愿做过渡性的君主,于是两人就一起出逃了。

总之,祥瑞的制造者,不论是季历还是周太王,他们围绕的核心点都是姬昌,周太王对姬昌更是信心十足。问题在于,祥瑞发生时,姬昌只是一个婴儿,根本无从判断他的品性与未来成就,但周太王却坚定地认为他能兴盛周族,岂不荒唐!其实,周太王对姬昌信心十足、一定要传位姬昌的真相,甲骨文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真相。

上文提到一个细节,即季历之妻叫太任,史书上对她描述很多,基本上拥有女性一切美德,还是中国“胎教第一人”,但泰伯、仲雍的妻子却史无记载。

按照当时习俗,男子13岁就达到婚龄了,比如姬昌13岁生下伯邑考。因此,季历娶妻生子时,泰伯、仲雍必然早已娶妻。既然如此,为何史书上丝毫没有提及他们的妻子,却提及季历之妻?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是他们的妻子不是出自名门或大部落,季历之妻却来历不凡。

欧阳修《新唐书》记载:“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更封于薛。又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太戊时有臣扈,武丁时有祖己。”

先秦《世本》记载:“祖己七世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

先秦《诗经》记载:“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季历),维德之行。太任有身,生此文王(姬昌)。”

也就是说,黄帝十二世孙奚仲因功被夏王封于薛地,商汤时仲虺(huī)成为左相,武丁时祖己迁徙到了挚地,建立了挚国,到了商朝末年时,挚国的大任嫁给了季历。根据考证,薛地、挚地都在河南驻马店市,属于商朝核心统治区域,因此太任是商朝大贵族之女。

边疆的“小邦周”与殷商大贵族联姻,必然抬高了季历的政治地位,联姻的结晶——姬昌,也必然拥有非同一般的政治资源,无疑更能兴盛周族,相反泰伯、仲雍却不具备这种资源,周太王不可能不考虑这些因素。由此可见,周太王(上图,复原图)决定最终传位姬昌,是非常理智的选择。

然而甲骨文显示,欧阳修等判断的祖己身份有误,此人实际来头更为惊人,所以周太王才会断言姬昌将会兴盛周人。

甲骨文卜辞记载:“癸酉卜,行贞:王宾父丁岁三牛□兄己一牛、兄庚一牛、亡尤?”这是祖甲祭祀父兄的卜辞,他父亲是武丁,两个兄长是己与庚。

商朝周祭谱是周期性祭祀先人的一种制度,其中一段排序是武丁、祖己、祖庚、祖甲。根据史书记载,武丁去世之后,继位者为祖庚,之后为祖甲,商朝一度采用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周祭谱中有祖己,史书上说祖己没有继位,说明祖己可能在武丁生前去世了,但因为曾是太子,故而依然得到隆重祭祀。

显然,与季历联姻的太任,是商朝王族后代,身份无比尊贵。

那么,大邑商为何与小邦周联姻,这种联姻对周人政局有何影响?

从殷商角度来说,当时西部局势不稳,狄戎虎视眈眈,有必要扶持一个忠心的方国稳定当地局势,成为殷商在西部的代言人,于是才会将太任嫁给周人,同时无疑也希望、乃至施压周太王立“大邑商”的外孙为君,这样便于未来更好地拉拢周人。

从周人角度来说,让联姻的结晶姬昌为君,无疑可以借势殷商,谋求更好的发展。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姬昌成为周人君主才符合各方利益。

历史证明周太公的选择是正确的,由于周人与商朝王族联姻,有了非比寻常的政治关系,于是“小邦周”在季历、姬昌时代得到了惊人地大发展,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其实,如果“小邦周”与商朝王族没有一定关系,商王又怎么可能任由周人扩张?

明白了太任的真正来历,与姬昌身上拥有的庞大政治资源,就不难理解泰伯、仲雍的“高风亮节”了。说到底,他们两人没得选,周太王不会允许他们破坏计划,要么做过渡性的君主,要么被杀,要么出走。

不过,泰伯奔吴的目的地却值得怀疑,因为从周原到无锡如今高速大约1500公里,泰伯、仲雍步行的话,估计路程不下2000公里,而且道路险峻危机四伏,还要穿过无数野蛮部落。出走的话,没必要跑到1000多公里以外吧。

当然,不论泰伯奔吴的目的地是什么地方,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走不是出于高风亮节的品格,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甚至只是一次狼狈不堪的政治逃难。

参考资料:《史记》、甲骨文编等

责任编辑:zN_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