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读《道德经》发展到最强之时,便是由盛而衰之日,物壮则老
2022-03-14 06:05:50 来源: 腾讯网

读《道德经》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解释

执道而行的君主,不靠兵力治天下。

用兵很快就会遭到报应。

军队所到之处,荆棘遍野。

大战之后,必然会出现荒年。

善用兵者,达到目的即可,并不以兵力强取。

成功之后,不会自高自大;成功之后,不夸耀;成功之后,不骄傲;成功之后,认为很自然;成功之后,不会因此逞强。

事物过于强大了就会走向衰竭,这不符合“道”。

不符合“道”,就会很快灭亡。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真正有道的人,帮助王者建功立业,不要天天喊打喊杀,不以兵强天下,没有强行用兵横行天下的想法。

“其事好还”,靠用兵胜了人家,但是人家马上就会报复。兵家的胜利,都是暂时的。这件事是有报应的。

如果国家就靠着军事力量的强大来横行于世界,迟早会灭亡,战争是以消耗国民实力为代价的。

纵观历史,没有一个只靠兵强,最后能够持久的领导者。所有狂妄地想靠军事称霸世界的人,最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一旦动员武装力量去打仗,结果农作物没人耕作,荆棘就生出来了,同时打过仗的地方,一片衰草枯杨断壁残垣。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刻。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争过后,灾荒、瘟疫什么都来了。

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即位后,自恃国力强盛任意挥霍,大兴土木,生活腐化。而且,北出长城,西巡张掖,国家上下搞得人心惶惶。

隋炀帝巡游扬州,沿路官吏夹岸护送,沿途百姓吃尽苦头。他兴师动众开凿京杭大运河,很多百姓在官吏的鞭挞下,整日整夜地劳作,死于疲累。大运河修成后,他没有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就又穷兵黩武地耗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征讨高丽。

他接连三次征伐高丽。远赴高丽征战的士兵,死伤无数。在一次出征中,三十万隋军出征,最后只剩还二千人。连年征战,还致使庄稼荒芜,真是劳民伤财,民不聊生。

隋炀帝三次征高丽,均告失败。最终,他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最终,他也在起义军的讨伐声中丧命。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善有果而已”。“果”就是我们叫成果,也叫成功。所以这个善良的人,要看到这个事情的后果和结果,再看应不应该采取行动。虽然战争会夺得自己想要的土地,但是会让很多的生命消失

武力是隐藏在背后的东西,要先靠德行,德行不行了,再靠武力来解决。解决之后要适可而止,继续靠德行来治理国家,因为真正好的领导者不是靠武力来统治天下的。

“不敢以取强”,不应该用强暴的方式来获得,夺得。反抗敌人的时候,正义的战争还是应该值得赞许的,但是不应该用强暴的方式。

“果而勿骄”,成功了,打胜了,不要那么骄狂,以为自己不得了,猖狂于天下。不要觉得,天下都掌握在我的兵器之中,都在我的血流漂杵之中,让大家臣服。

“骄”,过去称高头大马、六尺高的马或难以驯服的野马为“骄”,用马来说明骄傲、高傲的状态。

“果而勿伐”。“伐”就是自我表扬,前边也用过这个词,成功了,不要自我张狂,表扬,吹嘘。“果而勿矜”,骄矜,矜持。“矜”字的结构左边是“矛”,右边是“今”,拿着矛的高傲的状态叫“矜”。有了成果以后,不要把自己的位置抬得很高,觉得自己不可一世。

这一段里讲战争胜利后的态度,具体来讲分两个层次:首先最好不这样做,不战为好;其次,战争目的达到了,不要得意忘形,不要自我吹嘘,不要骄傲,洋洋得意。“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生活中那些经常靠武力来压制别人的人,最后会招致更多人的反对。这种人的德行往往不足,所以也不会得到大家的支持,甚至会一事无成。而那些自己好好去做,从另一个方向踏实努力的人,慢慢的一样能取得好成果。

东汉末年本已脆弱不堪的秩序被黄巾起义彻底打碎,至魏蜀吴三国建立,新秩序才逐渐形成,而这期间的几十年,人口数量大幅减少,正如曹操《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惨状,至于当时人口的减少幅度,观点不一。

对于东汉动乱之前的人口巅峰,《续汉书》中记载为: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而《晋书》的记载为: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可以肯定,此时人口约5000万左右,三国时期的有记载的人口大致是:魏国440余万人,吴国230余万人,蜀国至少不足百万人,全国不足八百万人,正如曹魏明臣蒋济所说“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及汉时一大郡”,虽然最夸张之成分,但人口减少程度可见一斑。

而蒋济所处之年代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社会秩序已经基本恢复,可见此时的人口绝不是那一时期人口的最低点,而本时期人口的最低值,极端的观点认为:赤壁之战后人口减少至140万,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蒿里行》中“生民百遗一”就不在是艺术加工,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果而不得已”,事情成了以后,战争取获胜了,要清楚,战争是残酷的,是不得已而为之。“果而勿强”,不要以为战争就是一个真正强大的正确的途径。

这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我取得了成果,没有用“强”;第二个含义是,取得成果之后,不要表现出自己特别强大的样子。

真正的战争,是要夯实基础,找准方向,不断加强自己的实力,学习对方的优点。等到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对手就会不战而败,并非是靠诡计或取巧这种途径。

任何事物都有萌芽、生长、壮大、衰亡的阶段。发展到“壮”的时候,就开始向“老”的方面发展。“物壮则老”,国家也不要以为自己会一直强大。发展到最强大之时,便是由盛而衰之日。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战争是非常残忍的,打过仗的地方,一片衰草枯杨,断壁残垣。“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所以打仗的那些人,哪怕你打胜了,你也不要去骄狂,要明白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这样,那就叫“不道”。“不道早已”。“已”就是结束,不符合道的规律,迟早是要结束的,是要失败的

只靠强力在世界上生存的话,可以强盛一时,但是往往会消耗自己更多,可能会更早消亡。

年羹尧是雍正年间的名将,雍正即位后,内忧外患不断,内有八爷党和雍正皇帝对着干,外有青海的罗卜藏丹津作乱,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岌岌可危,经历了康熙盛世之后,国库仅仅剩下了三百万两白银,此时任何一场巨变都可能将清王朝压垮,雍正皇帝忧心如焚,在派谁去征伐罗卜藏丹津的问题上非常纠结,他既怕八爷党趁机夺权,又想不出合适的人选,最终只能派年羹尧到西北统军作战,年羹尧到西北后,厉兵秣马,不久之后便平定了青海全境。

雍正皇帝龙颜大悦,遂予以年羹尧破格恩赏:在此之前,年羹尧因为平定西藏和平定郭罗克之乱的军功,已经先后受封三等公和二等公。此次又以筹划周详、出奇制胜,晋升为一等公。此外,再赏给一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袭;其父年遐龄则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

此时的年羹尧已经真正成为了雍正皇帝的心腹,但是年羹尧却不知死活,仗着自己屡立战功,连雍正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屡次做出有违雍正心意的事情,最终使雍正皇帝对其失去了希望,逼着雍正皇帝杀了他,雍正皇帝曾经以年羹尧的例子警告群臣:大凡才不可恃,年羹尧乃一榜样,终罹杀身之祸。年羹尧深负朕恩,擅作威作福,开贿赂之门,因种种败露,不得己执法,以为人臣负恩罔上者诫。

责任编辑:zN_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