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春秋战国能发动几十万人的大战,为何到了三国,规模开始变小了?
2022-03-13 20:49:31 来源: 腾讯网

春秋时期,五霸的武装力量规模是千乘之国,像鲁卫陈蔡都是百乘之国,这种称呼还有夸耀的意思,应该包括公室和私家,而且不可能全部投入战斗。战国时代,大国夸耀武力都说控弦数万,没有说过十万规模。

到六国将灭的时候数字满天飞,一方面虚张声势威吓敌人,另一方面走夜路吹口哨,给自己壮胆,已经是高烧不退,满嘴胡话了。《史记》说到晋国600乘就感觉国力难以应付,一乘按100人粗略计算600乘也就是6万人,五霸基本不可能维持千乘的常规兵力,战国生产力又没有飞速提高,不可能有那么多常规兵力,要知道晋国三分后都是3个大国。

春秋战国之交,战争性质由争霸向兼并转变,战争变得频繁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也越来越残酷,各国之间的国防压力陡增。以前的兵农合一、临时动员的兵役制度,已经无法应对这样的局面,建立专业化的常备军成为必然,而经吴起的武卒制首开募兵制先河的魏国,也成为了战国早期第一个超级强国,不但威震三晋,更是把秦国摁着打。

而战争的日益激烈,也刺激了战争技术和战争手段的快速发展。而战争技术和战争手段的发展,也使得专业士兵与临时动员士兵的战斗力差距越来越大,在装备以强弩/连弩、铁制兵器为代表的新武器的职业士兵面前,以往那些“斩木为兵”的临时动员农民,即便以十敌一,也难免被单方面屠杀的命运。

曹操以区区数千兵,“追黄巾至济北。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就是典型的例子。但培养和武装一个专业士兵的成本也水涨船高,而一个国家能够投入战争的资源是有限的,具体来说,受生产率的限制,一个国家要维持全国人口日常消费和战争开支的能力是有极限的。在“斩木为兵”的时代,一个国家要做到全民皆兵并不难,但是在铁甲、斩马刀、火铳的时代,要武装十万部队,都是一个恐怖的天文数字。

战国时代是总体战的时代,而且中华第一帝国的动员力是最强的,这是跟组织术有很大关系的,而且当时充斥着大量的短途运输,跟修道有很大的关系。战国前期的动员力也是不太够的,三国后期,魏国的中央军兵力可以到三十万,这个跟经济基础有很大关系。魏国后期对于屯田制几乎算是废弃了,有大量农民脱产,魏国的总体兵力是可以达到六十万。

而战国时代秦国后期在动员力耗尽的情况下,达到六十万是可以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早熟,让他的作战方式都早熟,是一种高度总体战的形式,虽然有虚指,但是并不是以一为十。到了第二帝国时代的组织力下降得非常厉害,这是中华帝国体制的堕落,这是早熟的后遗症。而东汉末年的庄园经济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有大量的逃户躲到了地主的手下。吴国的动员力差跟其领兵复客制有很大的关系,兵源很有限。

三国实际人口肯定几千万是有的,只是因战乱多数藏匿于豪强或者窜居于山林,政府控制不了,也就无法利用这些资源。马匹当然是重要资源,但是兵源不是冷兵器时代的重要问题,而是从征的后勤人员和在后方种田的农民才是战争的关键。三国时期编户是记录的,在后期举凡不过二百万户,七百余万人,比汉盛世约八分之一,这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责任编辑:zN_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