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古代怎么花银子?
2022-03-13 14:09:16 来源: 腾讯网

古人结账都是怎么花银子的?

在咱们的印象里,电视剧经常是这么演的:吃饭结账的时候,饭钱经常要好几两银子,而客人付钱时,几大块碎银子、有时甚至是银元宝,就很随意的掏出来扔桌上,这让身为观众的我们觉得几两银子并没有多贵这点小钱随随便便就花了的感觉。

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在花银子这件事上,古人可远没有这么大方,因为在古代,银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值钱多了,它在历朝历代一直都是硬通货,比如汉代就有用银制成的法定货币,一枚就价值3000文铜钱。唐朝时,银子的购买力更是到了最高峰,一两银子就能买2000多斤米,换算成现在就相当于好几千块。

到了明清时期,银子逐渐成了主流货币,价格也稳定了下来。明朝时,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六百多块,而一些官员一年的工资也只有几十两银子。

按这个价格算的话,那电视剧里一顿饭就要好几两银子,就是大几千块钱,店铺敢这么要价,可能离倒闭也不远了。顾客更不可能这么潇洒,随便掏出银子就付钱。

实际上,人们在花钱时反而可以说是非常“抠门”,古人在用银钱交易时,首先就会用到三件工具:剪刀、戥子、蜡块。

剪子就是专门用来剪银子的剪刀,银锭那么贵,当然不可能直接给,在交易时,人们会把它先剪成碎银,才是正常情况。是不是觉得很麻烦,但当时的人们其实熟练度很高,有经验的“绝活哥”剪多少是多少,一次就能剪下合适的分量。

剪银子的剪子

剪完了之后就得用到戥子,这是一种很小的秤,但在古代属于妥妥的“高科技仪器”,它可以精确到厘(0.03125克),是专门用来称金银等物品的,买卖双方都会用它来称银子的重量,谁都不可能吃一点亏。

称金银的戥子

至于蜡块的作用,则是用来收集剪下来的银屑,等回头收集得够多了,可以直接把蜡块熔化,将里面的银子提取出来,买卖双方为了银子大小,斤斤计较半天,然后各种专业工具轮番上阵,最后再用蜡块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

收集银屑的蜡块

这才是古人花银子时的真实情况,那古人在花银子的时候有没有造假的情况呢?这种情况确实有,因为银子是可以民间自行铸造的,有人会故意往银子里掺些铅条之类的东西,想以此增加重量,蒙骗别人。这时除了靠有经验的人来识别银子的成色之外,剪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外表看不出什么问题的假银锭,只要剪开看看断层,就会原形毕露,不过你可能想不到,这种掺假行为还催生出了一个著名的官员灰色收入,那就是“火耗”。

当时官府征税,征收的都是银子,但老百姓交上来的大多都是碎银,需要熔化后重铸成银锭再上缴,有时因为成色问题,重铸过程中银子会产生损耗。

而咱们前面说了,一些官员一年工资只有几十两,平时都在绞尽脑汁想着挣银子,看到这种“机会”,自然不会放过。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求百姓多交税,补足损失,这多交的钱就是所谓的“火耗”。

但很明显,究竟有没有损耗,损耗了多少,只有官府自己知道,多出来的钱最后都被他们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了。

其实,论造假,无论是灌铅还是灌铁,这都属于初级段位,江湖风波里小浪花而已,真正的高段位是:官方造假!要问官方造假怎么玩?一个通用玩法就是:以小换大!其中的始作俑者便是“穿越者”王莽。

面对西汉末年空前的金融危机,王莽“同志”玩了一把币值改革秀:铸造“大泉五十”(大泉就是大钱,1枚大泉钱值五十个五铢币)。

币值改革之前,全国人民流通的都是童叟无欺的3.25克的五铢币,王莽发行的“大泉五十”则只有0.5—8克,这等于王莽政府手里的财富一下子膨胀了几十倍。这种巧取豪夺的玩法,看似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但却为王莽的新王朝敲响了丧钟。

有了王莽的示范效果,后来者更是将其发扬光大,比如东汉末年的刘备。

刘备半辈子颠沛流离,一直也没攒下什么家底。尤其在平定益州之后,地盘是有了,可是当地财富都在世家大族和百姓手里,老刘还是穷哈哈,这就很尴尬了,手下一大票兄弟要吃饭怎么办?

就在老刘愁眉苦脸的时候,经济界“奇才”刘巴提出建议:向王莽学习,造大钱!老刘恍然开悟,立刻铸造、发行了一种名为“直百钱”的货币(新币1枚值100枚五铢币),刘备的钱袋瞬间就鼓了起来!

尝到甜头的蜀汉政权,后来又陆续发行了“太平百钱”、“定平一百”、“世平百钱”、“直百五铢”等等。

总之,每当新币种出现,就是刘老爷子又缺钱了。

End

公众号:枕头头

关注我

带你发现更多有趣的事

关键词: 有经验的
责任编辑:zN_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