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苴国引秦入蜀,却反被杀,其原因令人深思
2022-03-12 22:40:29 来源: 腾讯网

天险一失,秦国入关

在秦国的南部,有蜀、巴、苴三国,国力依次之。它们三国与秦国以秦岭为隔,而苴国更是掌握了秦国入蜀的交通要道。蜀道难的名号,想必大家都是听过的。而此时,上天送给了秦国一个大馅饼。此时蜀地内乱,苴国邀请秦国来帮忙,和巴国一起击败蜀国。秦国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最终决定接下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机会,但他们出兵到了蜀地,先是击败了蜀国,接着反戈一击,调转枪口,顺带灭了苴国。最终连巴国也未能幸免于难。是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个很自然的分析,难道苴国没有分析利害吗,唇亡齿寒的道理?秦国既离巴蜀那么远,出兵打又有什么好处呢,可能在那么远的情况下只兼并一个小小蜀国,放着其他的国家不管?还是仅仅只是为了道义,为爱发电吗?

秦国的想法

秦国此时有两大派别,一方主张打韩国,东进攫取中原土地,而四川地处荒凉,拿下也意义不大。况且还有很多天险未知。而另一方则极力主张打四川,理由是四川地处偏远,恰恰攻取它也没有人会来帮它。免除后患之忧。当然秦国最后的决定是打蜀国,这一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呢?

它不打韩国,是因为考虑到了后果,诸侯国会帮它,这是隐患。打韩国的好处就不说了,大家都看得到。它之所以打蜀国,一定程度上有那句“天予不取,必受其咎”的影响。它分析了打蜀国的隐患,一曰信息不实,二曰不知后手,三曰路途遥远,四曰难以控制。笔者认为觉得最难的是一二吧,因为很难说这个背后是馅饼还是陷阱。不过它还是分析了它的好处,就是机会成本。这是一个拥有需要承担一些风险、但是放弃可能会损失更多的决定,它放弃的机会成本肯定远远大于韩国的。

用利益、风险、机会成本这个模型来分析:

去蜀国,利益很大,风险也很大(起码是也有),但是利益看起来更多一些。因为机会千载难逢,错过的机会成本太大了。事物的价值是不是等于它本身的价值加上机会成本来着

去韩国,利益还行,风险非常大(诸侯国会来救援,还有后续的守成问题)。机会成本不高,因为随时都可以打。

最终秦国的决定,变数里藏着机遇、和可能的成就。不冒一点风险是不行的,变数,是价值。

这么看很可能奔着机会成本去了,同时兼顾了利益与风险。

苴国显然没有这样的思维,如果要作一分析的话,显然利方是它和巴国胜蜀的几率会变大,但是弊是它有可能被反攻,这个信息不实和不知后手对于它和秦国是都存在的,它最终做出了迎秦入蜀的决定,那能解释的只有,它认为引秦入室的利大于弊。这一点是怎么做出的呢?

苴国的决策

有三条,我们一一来看:

第一,没有考虑。这个感觉可能性不大,毕竟王室斗争,国家战争,不是那么轻易做出的决策。连秦国打蜀国都要经过一番决议思量,如果这个决策是那么轻易被做出的,想想可能性不大,起码应该是经过讨论的。

那么就有第二条,没有考虑到。意思就是只考虑了好处,没有考虑秦国的后手,和自己可能遭遇的风险。这个没有考虑到,可能是因为四川地区环境过于闭塞造成的。当时的政治中心在中原地区,很多相关的信息不能及时流通,可能他们还没有掌握战国战争的玩法,政治意识不强,这个是有可能的。不过,秦国的态度始终是不明确的。那为什么它会放秦入关呢?

第三,考虑了也只能这么做是最好,只有先这么做。分析当时的局势,蜀国势力最大,苴国最为弱小,在面对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对手的时候,又在邻国,虽有巴国的帮助,但仍然没有胜算。为了自保,可能因为太弱小所以迫切需要帮手,这个更为强大的目的,它只有舍弃可能的风险,也是因为太弱小考虑不到长远,只能先解决眼下的困难,先顾眼下为要。这是我个人的想法。或者它也考虑了运气,就是赌一把。秦国也不知道苴国的信息真实程度和后手如何思考,如果苴国真有后患那历史颠一个个儿也未可知。只不过历史站在了秦国那边。不过反过来也是看能不能承受风险。对于苴国,形势很难啊。是要承受蜀国亡国之的风险,还是引入秦国后被引狼入室导致三国俱被灭的风险,这恐怕对它而言都是难以承担的事。两难之中,是一选择,这个选择,本身难矣。但是可能有战争之外的解决办法,在此按下不表了。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它们已经做出了它们的选择。这不是我们能置喙的。

责任编辑:zN_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