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临死前,刘伯温说: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余年后预言成真
2022-03-12 16:29:24 来源: 腾讯网

“神机妙算,计无遗漏”

。古往今来有不少被人们神话的历史人物。相传他们有预知未来,计定乾坤的才能,只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忠心便可以称王称霸,统一大业。

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人不多,流传至今的更是寥寥无几。可是仅剩的几人身上散发的“玄学”给中华民族的历史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特色,他们的才能已然成为了一种智慧的象征。

传闻里有这几位:袁天罡、诸葛亮、刘伯温。尽管历史中野史总是让人对答案感到扑朔迷离,可是他们都有统一的特点:聪明。

而在他们聪明的背后潜藏着无数对他人的察言观色。

初入仕途

野史泛泛的年代里,有着不少他们的传说,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可这些都不能彰显他们的功绩

。可以说,他们都是各自朝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那么刘伯温与其余两位有何不同之处?最主要的,便是刘伯温助朱元璋平定天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朝,而这样的功绩不是袁天罡可以比拟的,就连诸葛亮也不能。

刘伯温的全称叫刘基,字伯温。刘基于元末之际步入仕途,初次就任八品的小官。刘基的职位不高,可他对自己的生活也是十分满意的,

他常常体察民情,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不过好景不长,由于刘基对于贪赃枉法之事是保持着零容忍

,他以八品小官的身份去检举揭发了监察御史。在朝野中监察御史的官职不大,可是拥有的权利和渠道倒是极大。

面对如此刘基的举发,监察御史丝毫不慌张,毕竟朝中的大臣无一将刘基放在眼里,到最后刘基的举发也只能石沉大海,为此刘基毅然决然的辞去了官位,蛰居隐退。

助力大明

在刘基隐居前,他的确没有展现出自己的过人之处,当他遇到朱元璋时就不尽然了。过着田园生活的刘基与世无争,不用为朝廷的争斗而烦心,好不惬意。

随着元朝的腐朽,令刘基忍无可忍。

匹夫一怒尚且伏尸百步,刘基一怒便一发不可收拾。

元朝在慢慢步入灭亡的号角声中,刘基选择推动元朝的灭亡,助力朱元璋

元朝末年期间,地方分割,各个地区起义。在如此的情况下,甚至不需要一股完整并且正统的队伍,都足以将腐朽不堪的元朝推倒,在而后的群雄争霸中才是最扣人心弦的故事。

而当时的最精彩的故事必然发生在时代的主角身上——朱元璋。

朱元璋跟随着“小明王”韩林儿,四处征战时遇到了刘基,聪明无比的刘基在朱元璋面前展现了自己超乎常人的远见。

在朱元璋独立出一股势力后,刘基日以继夜的为朱元璋铺路,最终在九年后于鄱阳城会师和最后的敌人陈友谅殊死一搏。面对敌众我寡的情况,刘基以计算无遗的计谋助朱元璋取得战果,建立大明朝。

刘基的努力在大明朝建立后得到了回报,但是他也同时面临了无数的血光之灾——

朝堂的斗争。

步入明朝朝堂

按照惯例,建立大明朝后的第一步便是安抚百姓,再论功行赏,届时文官会上书提名册供皇帝参考。这样的惯例对于刘基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可是他却遭到了排斥。

在百官联名的上书中,李善长的功绩可被封为“公”,俸禄两千四百石,而同为开国功臣的刘基却仅仅是个“伯”,俸禄两百十四石

,这样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刘基和李善长的矛盾造成。

执法严明的刘基遇上了私宠属下的李善长。刘基在职期间,查处了一桩贪图私利的案件,其中涉事的主要领导人便是李彬,而李彬是李善长最看重的属下,为保李彬李善长用尽人脉去疏通。

可到最后依然被刘基奉旨斩杀了李彬,刘基和李善长结下了不解的仇怨

,而仇怨也在往后里慢慢的铺散开来,成为了诛杀刘基的助力

刘基在朝堂中与李善长的积怨成为了他晚年悲凉的助力,但真正让他陷入悲凉之境的却是另一个人——胡惟庸。

刘基与胡惟庸可以说的是既相同又不同。同样喜爱权利,可有一个却嫉恶如仇。

在历史中,朱元璋曾经有意让刘基做宰相,代替李善长,可对于秉公执法的刘基而言,他很清楚自己不适合做宰相,于是乎便极力推辞,

随后朱元璋问:胡可否做相?答曰:万万不可。

这样的问答慢慢地传到了胡惟庸的耳边,胡惟庸听了十分气恼,一个本就不受控制的人,现在竟然还敢污蔑自己,如此的情况使得胡惟庸下定决心要铲除这个党政仇敌,

毕竟断人前途,如同杀人父母。

胡惟庸的杀刘之心渐起,他在等待时机。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刘基受风寒,大病不起,朱元璋派人前往探视,而这时便是胡惟庸最佳的出手时机。

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前往刘基府邸看望,他便随御医前往刘基府邸给刘基诊断,在药方服用后,刘基的身体日益衰败,时常感到不适和疼痛非常,最后在四月离世。

“胡惟庸下毒”是民间传闻,胡惟庸毒害刘基的说法一直未得到证实,以胡惟庸的为人不难看出,他必然掺和了刘基病逝的原因,致使其痛苦悲凉的离世。

刘基的朝堂生涯算不得风光满满,幸得人生的经历是十分波折,他的为官之道实在令人敬佩。可这便是刘基的一生?

事实上不尽然如此,刘基的一生有着不少的狡黠。

审时度势的神算子

在朝堂上的刘基看上去正直无比,实际上却深藏不低于诸葛亮的狡黠。当时重新恢复汉族统治的大明朝,受到了百姓的追捧。在如此的追捧下,也容易让人膨胀。

许多朝廷命官在百姓的追捧下日益嚣张跋扈,行事作派一改往常,而这时的大明朝便需要秉公执法的“清官”,如一次来便可以改善风气。

在如此的情况下,

朱元璋必然会全力保护“清官”,这便成了刘基最坚实的后盾

。朱元璋曾经有意让刘基做丞相,这未尝不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考验?

在一年又一年的时光阴中,刘基躲过了无数次针对和迫害,在无数次的困难面前刘基都没想过辞官,直到他发现朱元璋老了。

历朝历代,当权者衰老时都容易犯疑心病这个老毛病。对新人,朱元璋不信任,对老人,朱元璋怀疑

刘基仿佛预测到了大明朝的未来,开始躲避灾祸。

刘基的避祸使得刘基慢慢地走向衰败,但是他却说:刘家九代必出奇才。这样看似是预言的说法,实际上起着极大的作用。

当时的刘家因为刘基的辞官失去了许多希望,而刘基为了重振家族的风气,于是乎编造了一个不切实际的说辞,可这看上去不切实际的说法,却给刘家带来了无限的期望和盼望,刘基给家族留下了长存的光。

性格迥异刘基和胡惟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最后刘基虽然病逝,但是胡惟庸却因“胡惟庸案”祸连家族,牵连人数高达上百人之多,从此便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位宰相”。

嘉靖年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为了树立朝中榜样,于是乎询问大臣有何举荐,大臣们开始议论,不一会儿就统一了答案:刘伯温当享太庙,对于这样的回答,嘉靖也觉得有理。

随后便立刻按照大臣们的建议安排,并且将刘伯温的第九代孙——刘瑜提拔进朝堂,允许其继承刘伯温的爵位。一时间刘瑜成了朝堂的红人,刘伯温的预言也是如期而至——

刘家九代必出奇才。

刘基的聪明在于审时度势,算计好天时,地利,人和便敢于出手。在刘基为官的生涯中也秉公执法,深受百姓爱戴,与其纠结他是否可以窥探天机,更不如思考和模仿他的为人处世的风范。

责任编辑:zN_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