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桓谭:东汉的无神论者,专和俗儒对着干,劝刘秀别迷信差点被斩首
2022-03-11 22:37:11 来源: 腾讯网

桓谭这个名字并不出名,但他可能是东汉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优秀的哲学家之一,他有一段对精神和身体关系极为精彩的论述:“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这句话经常出现在高中政治哲学考题上,他的形神论是唯物主义的,而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他超越同时期的大部分人了。

桓谭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绝妙的形神论,还有他一系列充满哲学思考的观点和他传奇精彩的一生。

桓谭出仕在一个并不安稳的时代,他在朝中任职时,已经是西汉末年,王莽正准备篡汉。在王莽还没有建立新朝时,桓谭在朝中的官职是郎官。由于擅长音乐和弹琴,所以宫廷每次举行宴会,皇帝都喜欢让桓谭弹琴助兴。

不过桓谭并不是一位只会弹琴供皇帝取乐的优伶,弹琴音乐是他的爱好,学习儒家思想才是他的本职,至于哲学思考,则是他的理想。

桓谭博学通达,他不拘泥于当朝所谓应该读的书,只要是经典名著,他都有所涉猎,至于文人必学的《五经》,他早已烂熟于心。桓谭喜欢古学,训诂大义,不为章句,在他的心中,春秋战国的大儒才是圣人,当朝天天正襟危坐,之乎者也的所谓大儒,不过是荀子口中的“俗儒”。桓谭尽管出身儒家,但他对于这些浅陋而迂腐的儒士,可谓是极尽嘲讽之能事。

桓谭喜欢歌舞,穿着简易,在许多“大儒”眼中,自然是离经叛道之人,被他嘲讽的俗儒们也都愤愤不已,合起伙来排挤桓谭,所以终西汉一朝,桓谭做官做的并不如意。

王莽篡位对于桓谭本来是一个机会,当时不论是士大夫还是许多所谓的名士,都极尽所能对王莽溜须拍马,称他为圣人,但桓谭却“独自守,默然无言”。在一众俗儒中,桓谭鹤立鸡群,显得格外刺眼。拒绝同流合污的代价就是被排挤,所以终王莽一朝,桓谭的官职也只是掌乐大夫。

桓谭看不惯王莽篡位,尽管他是一位“非主流”儒生,但他也有着正统思想,所以王莽的行为在他眼中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而且王莽的倒行逆施给百姓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桓谭有心挽救,却无力回天。愤慨下,桓谭参加了新朝末年的起义,被更始政权召任为太中大夫。

刘秀后来当上了皇帝,是为汉光武帝,桓谭被征召为待诏,但没几天就被免职了,理由是“失旨”。大司空宋弘和桓谭关系好,又向光武帝推荐他,光武帝将他任为议郎、给事中。可没过几天,桓谭又惹怒了光武帝。

桓谭和光武帝不对付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因为两个人一个不信邪,一个“专信邪”。桓谭对于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有着很深的思考,他专门著《新论形神》篇,讨论形神关系,批判战国以来流行的所谓神仙方士的迷信思想。桓谭以蜡烛和烛火作为比喻,蜡烛烧尽烛火就要烧灭,不可能凭空产生燃火,人也是一样的道理,精神依附于身体,人死后就不可能再存在精神。养身可以延长寿命,但不可能长生不老。

桓谭的思想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尽管他的观念中还有一部分天人感应的思想,不能算是纯粹的无神论者,也有其局限性,但他的思想和同时期的大部分人相比,仍是十分超前的。

桓谭连精神可以独立存在都不相信,自然不相信所谓鬼神之说,他认为儒家“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子贡也曾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尽管没有直接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他的态度也是敬而远之,圣人尚且如此,后世的俗儒们又怎么可能通天道呢?不过是“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罢了。

桓谭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纸《抑谶重赏疏》,直言不讳的劝谏光武帝不要迷信谶记,更不要相信所谓预言。在桓谭看来,预言“虽有时合”,也不过是和占卜一样,偶然相同罢了,本身没有任何依据。

桓谭的思想如果说给其他皇帝听可能还不见得会有那么大的反应,但他说给光武帝刘秀,确实是“自寻死路”。光武帝刘秀被后世人戏称为“位面之子”,就是因为他的成功充满了类似于上天恩赐的幸运,他和敌人打仗时,天上降落陨石帮他,山林里的野兽助他。所以刘秀做皇帝以后,非常崇信谶记这一套,每逢大事都要靠谶记来做决定。除此以外,谶记也是光武帝笼络人心的工具,他利用谶记来体现自己天子的身份,巩固统治。

所以不论光武帝是真信还是假信,桓谭的一番话都是触碰到了皇帝的逆鳞。光武帝斥责桓谭“非圣无法”,盛怒之下命令将他处死。后来有人求情,光武帝饶了桓谭一命,但还是将他流放。桓谭这个时候已经是七十余岁的高龄,判他流放,和处死也没有什么区别了。最终,桓谭,这位睿智的哲学家、经学家、天文学家、琴学家,凄惨的死在了流放的途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不过,人的身体或许可以毁灭,但思想可以长存,桓谭为后人所留下的思想结晶,体现着古人高超的智慧,也是后世珍贵的财富。

参考资料:

《新论》

《后汉书》

责任编辑:zN_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