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到诸葛亮,相信大多数人心中浮现的都是那个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间败尽群雄的卧龙形象。
然而孔明的老对头司马懿却评价其“好兵而无权”,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评价孔明“奇谋为短,将略一般!”
那么诸葛亮真的如他们所说,不会打仗吗?
本期水镜就从正史出发,给孔明一个真实的评价。
首先我们来看看司马懿的评价从何而来。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出自晋书·宣帝传
司马懿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志向大却不能抓住机会,谋略多却没有决断,喜欢研究兵法却没有足够的权谋,虽然带兵十万,却早已落入我的圈套中,必然打败他!
实际情况如何呢?
司马懿说这话的时候,正值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亲率十万大军出斜谷,西上五丈原。
诸葛亮的战略目的魏国是相当清楚的,毕竟4次北伐都打怕了,司马懿屯兵十万余,在渭水南边扎下营寨,目的是防备诸葛亮向东进攻长安。
两人的交手情况如何呢?
司马懿固守渭水南大营,任凭百般挑衅坚守不出,诸葛亮甚至送来了女人衣服来羞辱他,司马懿仍然是稳如老狗。
诸葛亮派孟琰在武功水北边驻守,恰逢武功水大涨,司马懿赶紧来进攻。结果蜀军搭浮桥来还击,司马懿一看立刻撤兵了。
熬到诸葛亮病死后,蜀军打算撤退,司马懿这才敢进攻蜀军的斜谷后方,斩敌500人。
有意思的是,杨仪回头佯攻,司马懿吓得立马撤退,还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典故。
司马懿此人用兵素有“侵略如火”之称,善于千里奔袭,遇到诸葛亮之后挟数倍国力、名将(尤其是大将郭淮)却不敢主动用兵,事后对诸葛亮的评价倒更像是自我解释。
不然堂堂晋宣帝,脸面挂不住啊!
说完司马懿,我们再来看看陈寿的评价。
陈寿这个人很有意思,作为蜀汉末期和西晋时期之人,以史学才华闻名于世。
正是他在三国志中评价道: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什么意思呢?
诸葛亮是治理国家的良才,等同萧何,只比管仲差一点。然而连年打仗却没能出功绩,说明他不擅长军事啊!
对于陈寿的评价,水镜窃以为有失偏颇。
陈寿的意思是,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没能成功,所以认为他不擅军事。
事实上,蜀国北伐魏国,本身就是一个不对等的战役。
我们从地图来看,关羽荆州后,蜀国就一个益州,魏国呢则占据了人口最繁茂的九个州,国土面积相当于1比2.7,其中蜀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利用率不高的荒地。
军事实力上,蜀国举全国之兵也就10万出头,魏国则能轻松掏出30万以上的大军。
不仅如此,魏国人才密度也远高于蜀国,魏国北部的幽州并州等是盛产战马的地带,这也使得缺少战马的诸葛亮束手束脚——平原地带无力与骑兵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还能五次北伐打得魏国战战兢兢,只能用死守来抵抗,足见其军事能力的卓著。
更何况,蜀国在刘备去世后陷入了极大的隐患,荆州故人相继离去,本土势力开始占据上风,还有几个人能记得匡扶汉室的使命?
诸葛亮的北伐,既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也是以有生之力为匡扶汉室尽到最后一分努力。
作为蜀国人的陈寿,其实跟诸葛亮是有一点关系的。
陈寿的父亲,正好是马谡手下的参军。马谡铸成大错被斩,其父亲也受到了牵连。再后来陈寿在蜀国一直不得志,直到西晋时期才凭借一篇《诸葛亮集》升了官。
在这种背景下,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就很值得人玩味了。
总不能写晋宣帝(司马懿)畏蜀如虎吧!
卧听千秋雨,闲看万卷书!我是水镜先生,愿与诸君共品三国。
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分享留言~

-
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市民低碳出行,节俭之风盛行;越来越多...
-
长春农博园大胆创新 开辟蔬菜采摘新模式近日,冬季农博会一早就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到来。市民郭女士拿着自己采摘的韭菜和芹菜高兴地让工作人员称重,她说,参观了农博...
-
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的文艺大年这个春节,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格外热闹。这两年,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这个满族村变戏法似的变了样,村民们生活有了新的...
-
老百姓家的灯亮了,他的心就暖了东港獐岛被称为祖国万里海疆东端第一岛。在这座陆地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上,国网丹东供电公司椅圈镇供电所獐岛村电工...
-
共燃冰雪梦,一起向未来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冬奥会大幕开启,世界奥运激情被冰雪点燃。竞技场上,冬奥运动员斗志昂扬、奋力拼搏,用行动诠释更快...
-
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
2022-02-07 09:48:02
-
长春农博园大胆创新 开辟蔬菜采摘新模式
2022-02-07 09:44:49
-
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的文艺大年
2022-02-07 09:37:50
-
老百姓家的灯亮了,他的心就暖了
2022-02-07 09:33:12
-
共燃冰雪梦,一起向未来
2022-02-07 09: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