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诸葛亮真 的 不会打仗?三国志陈寿:孔明将略一般!
2022-03-11 19:03:10 来源: 腾讯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到诸葛亮,相信大多数人心中浮现的都是那个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间败尽群雄的卧龙形象。

然而孔明的老对头司马懿却评价其“好兵而无权”,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评价孔明“奇谋为短,将略一般!”

那么诸葛亮真的如他们所说,不会打仗吗?

本期水镜就从正史出发,给孔明一个真实的评价。

首先我们来看看司马懿的评价从何而来。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出自晋书·宣帝传

司马懿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志向大却不能抓住机会,谋略多却没有决断,喜欢研究兵法却没有足够的权谋,虽然带兵十万,却早已落入我的圈套中,必然打败他!

实际情况如何呢?

司马懿说这话的时候,正值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亲率十万大军出斜谷,西上五丈原。

诸葛亮的战略目的魏国是相当清楚的,毕竟4次北伐都打怕了,司马懿屯兵十万余,在渭水南边扎下营寨,目的是防备诸葛亮向东进攻长安。

两人的交手情况如何呢?

司马懿固守渭水南大营,任凭百般挑衅坚守不出,诸葛亮甚至送来了女人衣服来羞辱他,司马懿仍然是稳如老狗。

诸葛亮派孟琰在武功水北边驻守,恰逢武功水大涨,司马懿赶紧来进攻。结果蜀军搭浮桥来还击,司马懿一看立刻撤兵了

熬到诸葛亮病死后,蜀军打算撤退,司马懿这才敢进攻蜀军的斜谷后方,斩敌500人。

有意思的是,杨仪回头佯攻,司马懿吓得立马撤退,还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典故

司马懿此人用兵素有“侵略如火”之称,善于千里奔袭,遇到诸葛亮之后挟数倍国力、名将(尤其是大将郭淮)却不敢主动用兵,事后对诸葛亮的评价倒更像是自我解释。

不然堂堂晋宣帝,脸面挂不住啊!

说完司马懿,我们再来看看陈寿的评价。

陈寿这个人很有意思,作为蜀汉末期和西晋时期之人,以史学才华闻名于世。

正是他在三国志中评价道: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什么意思呢?

诸葛亮是治理国家的良才,等同萧何,只比管仲差一点。然而连年打仗却没能出功绩,说明他不擅长军事啊

对于陈寿的评价,水镜窃以为有失偏颇

陈寿的意思是,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没能成功,所以认为他不擅军事。

事实上,蜀国北伐魏国,本身就是一个不对等的战役。

我们从地图来看,关羽荆州后,蜀国就一个益州,魏国呢则占据了人口最繁茂的九个州,国土面积相当于1比2.7,其中蜀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利用率不高的荒地。

军事实力上,蜀国举全国之兵也就10万出头,魏国则能轻松掏出30万以上的大军。

不仅如此,魏国人才密度也远高于蜀国,魏国北部的幽州并州等是盛产战马的地带,这也使得缺少战马的诸葛亮束手束脚——平原地带无力与骑兵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还能五次北伐打得魏国战战兢兢,只能用死守来抵抗,足见其军事能力的卓著。

更何况,蜀国在刘备去世后陷入了极大的隐患,荆州故人相继离去,本土势力开始占据上风,还有几个人能记得匡扶汉室的使命?

诸葛亮的北伐,既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也是以有生之力为匡扶汉室尽到最后一分努力。

作为蜀国人的陈寿,其实跟诸葛亮是有一点关系的。

陈寿的父亲,正好是马谡手下的参军。马谡铸成大错被斩,其父亲也受到了牵连。再后来陈寿在蜀国一直不得志,直到西晋时期才凭借一篇《诸葛亮集》升了官。

在这种背景下,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就很值得人玩味了。

总不能写晋宣帝(司马懿)畏蜀如虎吧!

卧听千秋雨,闲看万卷书!我是水镜先生,愿与诸君共品三国。

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分享留言~

责任编辑:zN_1117